全球7万亿美元市场!阿里AI团队成立,通义千问牵头AI机器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23:10 1

摘要:10月8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林俊旸一条X平台帖文,撕开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战场:阿里正式成立“机器人和具身AI小组”。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阿里巴巴押注下一代生产力革命的关键落子——当大模型技术从“理解语言”迈向“操控物理世界”,当全球巨头集体

AI终于要从屏幕里走出来了。

10月8日,阿里巴巴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林俊旸一条X平台帖文,撕开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战场:阿里正式成立“机器人和具身AI小组”。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业务扩张,而是阿里巴巴押注下一代生产力革命的关键落子——当大模型技术从“理解语言”迈向“操控物理世界”,当全球巨头集体将AI从虚拟拽入现实,这场竞赛的终点,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近。

很少有人注意到,阿里这次“下场”早有伏笔。

2025年云栖大会上,CEO吴泳铭掷地有声:“未来五年全球AI投资将达4万亿美元,阿里必须保持同步。”除了已公布的3800亿元云和AI硬件投入,还要“追加投入”。这不是空话——通义千问作为阿里AI的核心引擎,早已突破单一文本交互,进化为能处理声音、图像、文本的多模态模型。林俊旸的表述更直接:“多模态基础模型正转化为基础智能体,它们有工具、有记忆,能执行长时序推理——这些能力理应从虚拟世界迈向现实世界。”

“迈向现实”的关键,正是机器人。当ChatGPT们还在比拼对话流畅度时,科技巨头们已意识到:AI的终极价值不在屏幕里的“聊天”,而在物理世界的“行动”。通义千问积累的多模态理解能力,恰恰是机器人“感知世界”的基础——比如识别物体、理解环境、甚至通过细微压力变化判断抓取力度。这解释了阿里为何选择此时组建机器人团队:不是跟风,而是技术成熟后的必然延伸。

阿里的布局不止于内部组队。一个月前,阿里云领投深圳自变量机器人1.4亿美元A+轮融资,这是其首次涉足具身智能领域。这笔投资的逻辑,藏在自变量的“差异化路线”里。

成立不到两年,自变量已完成八轮融资,累计2.8亿美元——资本疯狂涌入的背后,是其“软件和算法优先”的策略。9月刚发布的开源具身智能基础模型“Wall-OSS”,相当于给行业提供了“机器人操作系统”;而实体产品Quanta X2更具信号意义:能360度清洁、配备压力感知机械手,虽未面向大众市场,但已向学校、酒店、养老院实现机构销售。研究机构Humanoid Guide数据显示,这款人形机器人售价8万美元,而自变量COO杨倩直言:“AI技术在机器人领域仍落后于聊天或代码生成。”

这种“坦诚”反而凸显了阿里的精明:与其从零造机器人硬件,不如投资一家已验证算法能力的公司,用通义千问的模型优势与其软件能力结合。自变量计划明年筹备IPO,若成功,阿里将同时掌握“基础模型+硬件载体”的双重筹码——这比单纯自建团队更高效,也更符合互联网公司“生态化”的扩张逻辑。

阿里的动作,只是全球机器人竞赛的缩影。

同一天,日本软银宣布以54亿美元现金收购ABB工业机器人业务——后者2024年营收23亿美元,拥有7000名员工。孙正义的野心毫不掩饰:“将人工超级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打造下一个前沿。”而英伟达CEO黄仁勋早在6月就放言:“AI和机器人是英伟达的两大机遇,将带来数万亿美元增长。”他甚至勾勒出场景:“数十亿个机器人、数亿辆自动驾驶汽车、数十万个机器人工厂,都由英伟达技术驱动。”

巨头们的集体下注,指向同一个结论:机器人不再是科幻概念,而是AI技术落地的最大载体。花旗预测到205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相当于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规模的3倍。当AI技术渗透率每提升1%,就可能撬动数千亿美元的新增市场——这才是资本疯狂涌入的核心逻辑。

尽管巨头们动作频频,自变量COO杨倩的“清醒”仍值得关注:“用于机器人的AI技术仍落后于聊天或代码生成领域。”这不是谦虚,而是行业现状。

当前机器人的“智能”,更多是“预编程”而非“自主决策”。比如Quanta X2的清洁功能,本质是通过算法优化路径规划;压力感知机械手虽接近人类,但仍需大量数据训练才能应对复杂场景。林俊旸强调的“长时序推理”,即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规划步骤、修正错误”,目前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自变量预计“机器人管家五年内成为现实”,但杨倩也承认,这需要AI技术在“环境适应性”“自主学习”上的突破。

不过,技术瓶颈从不阻碍趋势。就像2010年没人相信智能手机会淘汰功能机,2020年没人预料GPT会颠覆搜索——当多模态模型、传感器成本下降、开源算法普及三大变量叠加,机器人走进家庭的速度可能远超预期。阿里此时入场,正是要在技术爆发前夜,卡住“模型+硬件”的关键节点。

全球7万亿美元市场,4万亿美元AI投资,3800亿阿里投入,54亿软银收购……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关于“定义下一代生产力”的战争。

过去十年,互联网竞争的核心是“流量”;未来十年,科技竞争的核心将是“实体AI的控制权”——谁掌握让AI在物理世界高效行动的技术,谁就掌握了新的生产工具。阿里的逻辑很清晰:用通义千问的模型能力打底,用自变量的硬件实践验证,再通过资本和生态整合加速——这是典型的“互联网式打法”,但放在机器人领域,可能产生化学反应。

普通人不必恐慌“失业”,更该关注“机会”。当机器人管家、工业自动化、服务型机器人逐渐普及,新的职业(如机器人运维、算法训练师)将涌现,就像电脑普及催生了程序员。而对于行业而言,这场竞赛的终极意义,或许是让AI真正成为“人类的延伸”——不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能帮我们打扫房间、照顾老人、甚至探索未知的“伙伴”。

林俊旸在帖文末尾写道:“基础智能体迈向现实世界,这一天终会到来。”阿里的入场,让这一天的到来,又近了一步。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