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凤祥2400万美元砸向迈巴赫,传统珠宝商要“镀金”还是“破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3:11 1

摘要:子公司豪掷2400万美元,买下迈巴赫奢侈品亚太公司20%股权。

就在今天,老凤祥一则公告炸了锅。

这家百年金店,突然玩起了“跨界”。

子公司豪掷2400万美元,买下迈巴赫奢侈品亚太公司20%股权。

消息一出,圈内人直呼:“老字号,也坐不住了?”

10月9日,老凤祥一纸公告,低调却分量十足。

通过旗下老凤祥香港有限公司,投资认购迈巴赫奢侈品亚太有限公司(MAP)2000股普通股。

占总股权的20%。

总投资额,240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1.7亿元。

这笔钱,对老凤祥不算小数目。

但比起金额,更值得琢磨的是——

为什么一家卖黄金的老牌企业,要跑去投资奢侈品公司?

老凤祥,很多人印象里还是“奶奶辈的首饰盒”。

成立174年,金字招牌挂遍全国。

金镯子、金项链,逢年过节必逛。

但时代变了。

年轻人买金,不只为了“保值”,更为了“潮”。

去年国内金价一度飙上1170元/克。

买金像炒股,成了年轻人的新游戏。

可光靠黄金,能抓住Z世代的心吗?

老凤祥心里,估计早打起了鼓。

反观迈巴赫奢侈品亚太公司,名字里带“迈巴赫”,来头不小。

虽不是奔驰那个造车的迈巴赫,但定位高端奢侈品运营。

主打亚太市场,专攻有钱人的钱包。

皮具、腕表、定制服装……都是“身份象征”的生意。

一边是“国民金店”,一边是“高端奢侈品”。

这场联姻,乍看像“土老板混进名流圈”。

细想,却暗藏玄机。

中国奢侈品市场,早已不是十年前的模样。

贝恩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亚太地区奢侈品销售增速超过20%。

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

“买大牌”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成了中产的日常。

你身边可能就有——

月薪五千的同事,攒钱买LV。

大学生兼职三个月,只为一只Gucci包。

这种消费趋势,老凤祥不可能看不见。

传统珠宝行业,内卷已成定局。

周大福、周生生、六福珠宝……家家都在拼设计、拼流量。

直播间里,主播喊破喉咙:“克减100!送金钞!”

利润越压越薄。

光靠卖金,增长天花板触手可及。

老凤祥2022年财报显示,营收虽超700亿,增速却放缓至个位数。

“守着金饭碗,也得找新米下锅。”

投资奢侈品,或许正是那条“新路”。

这不是老凤祥第一次“往外走”。

早年试水眼镜、钟表,反响平平。

但这次不同——

直接入股一家有“迈巴赫”基因的奢侈品公司。

步子迈得大,野心藏不住。

MAP在亚太根基不深,正需要本地巨头撑腰。

老凤祥手握千家门店、百万会员。

“你带我进圈子,我带你进市场。”

这笔交易,双方各取所需。

也有人质疑:“2400万美元买20%,值吗?”

对比同行,历峰集团收购YOOX Net-a-Porter,一出手就是28亿欧元。

老凤祥这笔,算是“试水价”。

“花小钱,占个位,赌的是未来。”

奢侈品行业,从来不缺暴利故事。

爱马仕一只包,利润超过一台国产车。

LVMH老板伯纳德·阿诺特,靠买买买成了世界首富。

老凤祥这次入场,分明在说——

“我也想上牌桌。”

风险当然存在。

奢侈品运营,光有钱不够。

品牌调性、供应链、客户服务……全是学问。

老凤祥擅长大规模制造,却未必懂“小众精英”那套。

更何况,全球经济波动,奢侈品消费最先受影响。

去年多家奢侈品牌在华业绩滑坡,关店消息频传。

“抄底进场,也可能抄在半山腰。”

但老凤祥的算盘,或许打得更远。

黄金消费年轻化,奢侈品消费大众化。

两条赛道,正在融合。

年轻人买金链子配潮牌,买奢侈品当投资。

界限模糊,机会浮现。

举个例子——

周大福去年推出“传承系列”,古法金手镯被小红书博主带火。

单价过万,销量反增。

“传统元素+高端设计”,正是老凤祥想复制的路。

投资MAP,不只是财务操作。

更是战略卡位。

通过MAP,老凤祥可能接触高端设计资源、国际供应链。

甚至把自家金饰,包装成“轻奢单品”。

下一步,推出“老凤祥×迈巴赫”联名金表?

未必不可能。

回头看这笔交易——

2400万美元,不过是老凤祥年利润的零头。

但释放的信号,极其强烈。

“老品牌不想老,就得主动闯新局。”

今天的商业世界,没有永远的护城河。

诺基亚倒下时,话筒质量还好得很。

柯达破产前,胶卷技术仍是顶尖。

守旧者淘汰,破局者生存。

这场跨界豪赌,结局尚未可知。

但老凤祥的勇气,值得鼓掌。

在变局中寻找机会,在质疑中坚持转型。

这或许就是百年企业,留给我们的启示。

一起成长,一起长成——长成君

来源:长成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