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到脚到底要冰敷还是热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20:24 2

摘要:疼痛:最直接的首发症状性质:多为刺痛、胀痛,活动(如转动脚踝、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可轻微缓解;部位:常见于踝关节外侧(因外侧韧带更薄弱,约 80% 崴脚为外踝扭伤),少数内踝或双踝同时疼痛。

一、典型局部症状(轻中度扭伤最常见)

这类症状通常在受伤后数分钟至 1 小时内出现,是判断踝关节扭伤的核心依据:

1、疼痛:最直接的首发症状性质:多为刺痛、胀痛,活动(如转动脚踝、站立、行走)时疼痛明显加重,休息后可轻微缓解;部位:常见于踝关节外侧(因外侧韧带更薄弱,约 80% 崴脚为外踝扭伤),少数内踝或双踝同时疼痛。

2、肿胀:组织损伤后渗出导致出现时间:受伤后 30 分钟至数小时内逐渐明显,严重时可蔓延至脚踝周围、脚背或小腿下段;特点:肿胀部位按压时较硬,皮肤张力增高,部分人伴随皮肤温度轻微升高(局部炎症反应)。

3、淤青(皮下出血):血管破裂所致出现时间:受伤后 12-48 小时内逐渐显现(血液渗透至皮下组织需要时间);颜色变化:初期为紫红色,随出血吸收逐渐转为青紫色、黄色,最终 1-2 周内消退;范围:与损伤程度相关,轻度扭伤可能仅脚踝局部淤青,严重时可扩散至脚背或小腿。

4、活动受限:疼痛和肿胀共同影响表现:脚踝无法正常转动(如勾脚、绷脚、向内外侧倾斜),站立或行走时需避免受伤脚踝受力,部分人需踮脚或扶物行走。

二、严重损伤伴随症状(提示韧带撕裂、骨折或脱位)

若损伤涉及韧带完全撕裂、踝关节骨折或脱位,除上述基础症状外,还会出现以下 “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

1、踝关节畸形:关节结构异常表现:脚踝明显向一侧偏移(如外踝扭伤时脚踝向外侧翻折、内踝突出),或关节轮廓模糊、不对称,与健康侧对比差异显著(提示可能脱位或骨折)。

2、负重功能丧失:无法承受体重表现:完全无法站立,甚至轻轻触碰受伤脚踝就剧痛难忍,即使借助外力也无法让脚踝受力(排除单纯疼痛导致的不敢负重,而是 “根本无法承重”)。

3、异常活动或骨擦音:骨折典型表现异常活动:脚踝出现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外的 “额外活动”(如脚踝过度向外侧翻转);骨擦音 / 骨擦感:活动脚踝时,能听到骨头摩擦的 “沙沙声”,或触摸时感觉到骨头之间的摩擦感(提示骨折,需立即禁止活动并就医)。

4、血液循环 / 神经异常:严重损伤并发症表现:受伤脚踝或脚趾皮肤发紫、发凉(血液循环受阻),或伴随麻木、刺痛感(神经受压或损伤),少数人出现伤口破损、渗液(若伴随外力撞击导致皮肤破损,可能合并感染风险)。

临床常将踝关节扭伤分为 3 级,各级表现可帮助初步判断严重程度:

损伤分级韧带损伤程度核心临床表现Ⅰ 级(轻度)韧带轻微拉伸,无撕裂轻微疼痛、肿胀,无淤青或淤青范围小;可正常行走,仅活动时轻微不适Ⅱ 级(中度)韧带部分撕裂明显疼痛、肿胀,淤青范围较大;行走时疼痛加重,脚踝活动受限(如无法完全勾脚)Ⅲ 级(重度)韧带完全撕裂,可能伴随关节囊损伤剧烈疼痛、严重肿胀,淤青蔓延至脚背 / 小腿;无法站立或行走,可能出现脚踝畸形

紧急处理:遵循 “RICE 原则”(受伤后 48-72 小时内关键)

这是国际公认的急性运动损伤处理标准,能最大程度减轻肿胀、缓解疼痛,为后续恢复奠定基础:

1、Rest(休息):立即停止行走、运动等一切负重活动,避免受伤脚踝受力,防止韧带进一步撕裂。必要时可借助拐杖或轮椅移动,休息时间建议至少持续 24 小时(严重者需 48 小时以上)。

2、Ice(冰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冰毛巾、冷冻矿泉水瓶),敷在受伤部位(如脚踝外侧、肿胀处),每次 15-20 分钟,每 2-3 小时一次。

✅ 作用: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组织液渗出,缓解肿胀和疼痛。

❌ 禁忌: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且 48 小时后不再建议冰敷(此时需促进血液循环,冰敷会阻碍恢复)。

3、Compression(加压包扎):用弹性绷带(如运动绷带)从脚踝下方开始,向上螺旋式缠绕,松紧度以 “能伸入一根手指、不影响脚趾血液循环” 为宜(若脚趾变紫、发麻,需立即松开调整)。

✅ 作用:压迫受伤部位,限制组织肿胀,同时提供一定支撑,减少关节活动。

4、Elevation(抬高患肢):坐下或躺下时,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如垫 2-3 个枕头),每次保持 30 分钟以上,每天多次。

✅ 作用: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和组织液回流,减轻肿胀。

一、受伤后 48-72 小时内:必须冰敷(急性期处理)

此阶段是崴脚后的 “急性期”,核心问题是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表现为脚踝快速肿胀、疼痛加剧。冰敷的作用是 “收缩血管、减少渗出”,从源头控制肿胀和疼痛。

1. 冰敷的核心作用

收缩毛细血管:减少受伤部位的血液和组织液淤积,避免肿胀进一步加重;降低局部温度:抑制神经末梢敏感性,快速缓解疼痛(如刺痛、胀痛);减轻炎症反应:减少急性期的炎症因子释放,为后续恢复铺垫。

2. 正确操作方法

工具: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冻矿泉水瓶、冰毛巾),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时间:每次敷 15-20 分钟,间隔 2-3 小时敷 1 次(如上午 10 点、下午 1 点、傍晚 4 点),每天可敷 4-6 次;部位:重点敷肿胀最明显处(如外踝、脚背),确保覆盖损伤区域。

3. 禁忌

禁止敷超过 20 分钟 / 次: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冻伤、血液循环障碍;禁止按摩 + 冰敷同步:急性期按摩会加重血管破裂,冰敷无法抵消这种损伤;皮肤破损者慎用:若脚踝有擦伤、渗液,需先处理伤口(如消毒、包扎),再隔着无菌纱布冰敷。

二、受伤 72 小时后:改用热敷(恢复期处理)

72 小时后,急性期的 “出血、渗出” 基本停止,肿胀不再加重,此时核心需求是促进淤血吸收、加速组织修复,热敷的作用是 “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帮助代谢产物排出。

1. 热敷的核心作用

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受伤部位的血液流量,为组织修复提供氧气和营养;促进淤血消散:加速皮下淤血(青紫、发黄区域)的吸收,缩短淤青消退时间;缓解肌肉僵硬:放松因疼痛紧张的脚踝周围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

2. 正确操作方法

工具:用 40℃左右的温毛巾(或热水袋、热敷包),温度以 “手摸不烫、敷在皮肤上舒适” 为宜;时间:每次敷 15-20 分钟,每天敷 2-3 次(如早饭后、晚睡前),无需频繁间隔;配合:热敷后可轻轻活动脚踝(如缓慢转动、勾脚),帮助改善关节灵活性(需在无痛范围内)。

3. 禁忌

禁止温度过高:超过 45℃可能烫伤皮肤(尤其老人、小孩或皮肤感觉不敏感者);禁止肿胀未消时热敷:若 72 小时后肿胀仍在加重(如脚踝比前一天更肿),说明急性期未过,需先继续冰敷,待肿胀稳定后再换热敷;皮肤有感染时禁用:若脚踝有红肿、发热、渗液(提示感染),热敷会加重炎症扩散,需先就医处理。

三、关键误区:别踩这些 “用错” 的坑

误区 1:受伤后立刻热敷相当于 “给出血的血管‘扩容’”,会导致血液和组织液渗出更多,肿胀、疼痛更严重,甚至延长恢复时间。误区 2:冰敷 / 热敷时间越长越好超过 20 分钟 / 次的冰敷易冻伤,超过 30 分钟 / 次的热敷可能导致皮肤损伤,且 “过度敷” 不会提升效果。误区 3:72 小时后只热敷不护理热敷后需配合 “温和活动”(如踮脚尖、脚趾抓毛巾),避免长时间不动导致关节僵硬;若仍有疼痛,可搭配弹性绷带轻度加压(提供支撑)。

来源:院前男护士一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