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说丨为乡土注入一汪青春的活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20:45 1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是凝固在记忆里的背景板,是承载“乡愁”的符号化空间,是与“都市”相对的、略带尘土味的旧词。然而,一股青春的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刷着这个词条的固有注解。当下的青年,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追忆者,他们正成为乡土的“再定义者”,用脚步、智慧与热

当我们在谈论乡村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是凝固在记忆里的背景板,是承载“乡愁”的符号化空间,是与“都市”相对的、略带尘土味的旧词。然而,一股青春的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刷着这个词条的固有注解。当下的青年,不再仅仅是乡土的追忆者,他们正成为乡土的“再定义者”,用脚步、智慧与热情,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一汪奔腾不息的活水。

这股活水,首先是对乡土价值的“再发现”。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于一种全新的凝视。在青年们的眼中,田埂不再只是分割土地的界线,而是可以举办乡野音乐会的美丽舞台;废弃的猪圈、牛栏不再是时间的遗迹,而是可以改造成咖啡馆、书屋的创意空间;祖辈口中的农事经验,不再是“老土”的唠叨,而是可以与区块链、大数据结合,孕育出“跑步鸡”和智慧农业的宝贵数据。他们像一位高明的编辑,将散落在乡村角落的资源、文化与故事,重新“剪辑”,赋予其现代的叙事逻辑和审美价值。于是,沉睡的乡土被唤醒,那些被遗忘的价值,在青春的目光下,重新闪烁出钻石般的光芒。

这股活水,更是对生活方式的“再融合”。它不是用城市文明去简单覆盖乡村传统,而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青年们带来的,不只是Ins风的民宿和手冲咖啡的香气,更是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生活理念。他们在村里建起共享办公空间,让“数字游民”在稻香中敲击键盘;他们组织骑行俱乐部、露营嘉年华,让沉静的村庄有了脉搏与心跳;他们用直播镜头,让山货走出大山,也让山外的世界看见了乡土的质朴与真诚。这种融合,打破了城乡之间坚固的壁垒,让乡村不再是城市的“他者”,而是可以与之对话、互补、共生的平行空间。在这里,“诗与远方”不再是虚幻的口号,而是抬头可见的星空与低头可触的泥土,是烟火气与先锋感的奇妙交融。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双向奔赴,并非一路坦途,更不是滤镜下的田园牧歌。青年返乡,左手是理想的星辰,右手是现实的泥土。他们面临的,是融资的困境、基础设施的短板,是融入本地人情社会的微妙摩擦,更是“回乡就是躺平”的世俗偏见。要让这股活水持续涌流,而非成为一闪而过的浪花,需要的不仅仅是青年的一腔热血,更需要一个宽广而坚实的河床。

这个“河床”,是政策的精准滴灌,是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更是社会观念的迭代升级。它意味着要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灵活的金融支持,破除“入门关”;意味着要让乡村的快递网络、5G信号与城市同频共振,消弭“数字鸿沟”;更意味着要构建一个能让青年“留得住、干得好”的软环境,让他们在追逐梦想的同时,也能妥帖安放自己的生活。

归根结底,青年对乡村的定义,是一场关于“回归”与“超越”的宏大叙事。他们回归土地,是在寻找一种更具本真性的存在感,一种与自然、与血脉的深刻联结。他们超越传统,是在用自己的才华,探索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当一个又一个年轻人,选择将自己的青春与乡土的脉搏紧密相连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创业故事,更是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这汪由青春汇成的活水,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肌理与风貌,也必将浇灌出一个更加生机盎然、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中国。

来源:中国蓝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