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做面包,是“不务正业”还是“良苦用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20:36 1

摘要: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一小时内售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折耳根面包”,也迅速成为年轻人手中的养生“star”;还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芪养生包、和北京同仁堂的枸杞原浆牛角包,都引发了购买热潮。

医院里卖起了面包,年轻人还排起长队去抢购,这一幕正在国内多家医院上演。

扬州市中医院的“药膳面包”上市首日,数千个面包一小时内售罄;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折耳根面包”,也迅速成为年轻人手中的养生“star”;还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黄芪养生包、和北京同仁堂的枸杞原浆牛角包,都引发了购买热潮。

医院,这个本该以医疗为核心业务的场所,为何跨界做起了面包生意?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

因自带信任背书,跨界更轻松

医院做面包,看似不务正业,实则是给自己开辟了一个变现的新赛道。

医疗机构自带专业、权威的信任背书,当这种信任延伸到食品领域,便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消费者潜意识里认为:“医院出的面包,至少真材实料、配方科学。”

与传统面包店需要投入大量营销费用建立品牌认知不同,医院跨界几乎零成本就可以获得品牌溢价。

而社交媒体的传播又放大了这一效应。年轻人不仅在购买产品,更在消费一种“在医院买面包”的独特体验,并通过分享完成社交资本的积累。

精准切入养生赛道

医院“打劫”面包界缘何“手到擒来”?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精准抓住了当代年轻人的“养生焦虑”。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年轻人比任何前辈都更早关注健康,但又难以接受传统中医药的苦味和繁琐。医院面包恰好提供了折中方案——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获得心理慰藉。

“甘麦大枣包”源自缓解焦虑的经典名方,“八珍司康”呼应补气养血的传统药膳。每个产品背后都有中医理论支撑,让消费者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产生“此物可疗愈身体”的快乐多巴胺。

这种“轻养生”模式,与传统医疗形成完美互补。患者在医院看完病,顺道买个药膳面包,完成从治疗到保健的无缝衔接。

医疗资源的另类变现

医院跨界做面包,本质上是对其资源的创新利用。

医疗机构拥有专业的医师团队、药食同源的理论知识、品质可控的原料供应链,这些都是做好药膳面包的独特优势。

与普通面包店相比,医院面包的差异化竞争力显而易见:普通面包店拼口感、拼创意,医院面包拼功效、拼专业。

从定价策略看,医院面包普遍定价在16-36元之间,价格虽不具备竞争优势,但消费者依然愿意买单,认可的是其背后的健康价值。

这种跨界还会带来额外的品牌效益。“谁谁谁家的面包很好吃”的口碑输出,自然也会无形中拉近与民众的距离,改善医院冷冰冰的传统形象。

热度之后的冷思考

然而,医院跨界做面包并非没有隐忧。

专业性与商业化的平衡是首要难题。一位北京三甲医院中医科医生指出,中药的专业性很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适合的配方也不同。标准化生产的面包能否真正实现“药食同源”的个性化功效,要打一个问号。

同时,过度强调医疗背景可能引发监管风险。如果消费者因相信其治疗效果而购买,却发现效果有限,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如何避免“一阵风”式的热度消退,也是医院需要考虑的。今天的网红,明天可能就被遗忘。医院需要思考如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客户价值。

毕竟,医疗的主业是治病救人,面包只是锦上添花。医院需要在主业与副业之间划清界限,避免本末倒置。

从网红到长红的路径

医院面包要从一时的网红变成长期的红利,还需要更多探索。

产品研发需要更加科学严谨,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与专业营养学家、中医师深度合作,开发真正具有养生价值又美味的产品是关键。

建立透明的原料溯源体系和功效评价体系也至关重要。让消费者清楚地知道他们购买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医院需要明确面包业务的定位——是品牌宣传的载体、患者服务的延伸,还是独立的盈利项目?不同的定位决定了不同的资源投入和发展策略。

药膳面包的走红,是医疗机构对自身资源的一次创新整合,也是大健康产业边界拓宽的一个缩影。

来源:健康乐心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