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是36岁的周佳俊,林业工程师还兼职科普博主;另一个是28岁的周世鹏,在读生态学硕士。
2025年2月,广西百色田阳区有俩科考员在溶洞里失联了。
一个是36岁的周佳俊,林业工程师还兼职科普博主;另一个是28岁的周世鹏,在读生态学硕士。
他俩本来是去拍一种叫金线鲃的珍稀洞穴鱼,想给《中国洞穴鱼类图鉴》补点影像资料,没成想潜水的时候出了岔子。
追着鱼拍的时候误入了内洞,回头时水里浑得啥也看不见,俩人还走散了。
这事儿放以前想都不敢想——全球洞穴潜水救援成功率低得吓人,咱们国家之前连个现成案例都没有。
接到报警后,百色市公安局那支水上救援队赶了过来,带队的是梁良队长。
他们到的时候天都黑透了,洞口那片水黑沉沉的,搞不清这洞到底有多深、里面拐多少弯,连个图纸都没有。
声呐和水下机器人派不上用场,只能靠人往下潜着摸。
第一组下水的是许世德,他琢磨着失联的人肯定会往水面上浮,得先找能喘气的气室,就沿着岩壁慢慢摸。
水里能见度就3米,一分钟最多游三四米,跟挪着走差不多。
更难受的是水凉,16米以下水温突然降下来,后来许世德说,那感觉就像冬天穿单衣骑摩托,手都发颤。
2月6号,他们终于在离洞口300米的一个气室里找到了周佳俊,他正坐在卡进石缝的气瓶上。
可周世鹏还没找着,梁良这时候已经两天没怎么睡了,还得盯着每次下潜的计划。
我之前以为救援就是连轴转,后来才知道不是,每次潜水回来,队员们得把洞里的情况说清楚,下一组该往哪走、带多少气,都得算明白。
每个人的呼吸频率不一样,气得留够三分之一应急,一点都不能马虎。
直到2月8号傍晚,许世德和队友吴星昊排查到第12个气室,才看见周世鹏。
当时周世鹏的手都发白起皱了,跟之前捞上来的遗体状态有点像,许世德吓了一跳,没成想那手突然动了。
原来周世鹏看见灯光,知道是最后机会,直接跳水里招手。
后来周世鹏专门来队里感谢,说做梦都能梦到那束光扫过他的手,又折回来的样子。
刚把百色这事儿搞定没几个月,7月份湖南那边又出了状况。
永顺县有个男的在水下作业时被困,失联了三天,当地没办法,就想到了百色这支创造过首例救援的队伍。
梁良带着10个队员连夜出发,从百色到湘西800多公里,还赶上贵州汛期下暴雨,车开得特别慢,硬是跑了12小时才到。
这次救援比2月那会儿顺了点,他们还改进了拖带的法子。
许世德在前面引路,梁良和闫明在中间夹着被困的王先生,黄赠谕跟在后面看着。
闫明后来回忆,找到王先生时他状态还行,能说话,但装备坏了,气室里还缺氧——湘西的溶洞跟百色不一样,是封闭的,不像百色的溶洞连着地下河,不缺气。
刘承志留在那儿跟王先生分气,闫明赶紧回水面报信、拿新气瓶。
到了傍晚6点,王先生终于被救了出来,这时候他已经被困110小时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支队伍咋这么厉害?其实他们2018年才成立,之前百色这边水域警情挺多的。
百色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到处都是,每年夏天有人溺水,还有犯罪分子往天坑里抛尸、扔物证。
以前都是找社会公益组织捞,可从办案角度看,还是警察来更专业。
梁良当时负责组建队伍,他2002年就在水上派出所待过,后来还成了首批警务实战训练教官,懂水也懂怎么教。
选拔队员的时候,他不光看身体好不好,耐力、力气够不够,更要看水性和心理素质。
本来想选8个人就够了,没成想训练到一半有个队员退出了——他家人觉得潜水太危险,没办法,38岁的梁良只能自己顶上,跟着小伙子们一起学。
刚开始他们跟着国内的潜水高手韩颋、钟朝晖学理论,还考了PADI的三个证:开放水域初级、进阶还有救援潜水员证。
可梁良觉得休闲潜水的本事不够用在救援上,又带着队员去WUD机构学技术潜水。
那课程不好过,WUD在国内技术潜水圈挺权威的,通过率还不到一半,他们居然全员都过了。
队员黄赠谕第一次背气瓶下水时,吓得不行,他说水下世界就只有面镜那么大,又黑又闷,当时就想退。
后来跟队友一聊,发现大家都有这感觉,就琢磨“那为啥不继续呢”,最后坚持了下来。
许世德虽然从小在河边长大,水性好,可第一次下潜5米也怕,耳朵疼得厉害,后来慢慢才适应。
现在这支队伍已经有21个人了,还加了无人机队员,像韦入丹就能用无人机找溺水者,还能定点投救生圈,省了不少时间。
他们除了潜水,还学了急流救援、绳索救援、开舟艇,成了“全能选手”。
到2025年,他们已经救了700多人,光溺水的就救了40多个,还帮着抓了163个嫌疑人。
梁良后来还研发了《水域警务实战训练课程》,弄了6个科目、56个教案。
他说以前公安系统里涉水训练太少,每年都有民警救人时受伤甚至牺牲。
他想把实用的本事教给更多基层民警,比如下水前一定要穿救生衣、系救生绳,这些细节看着简单,关键时候能保命。
这两起洞穴救援奇迹不是撞大运,是8年练出来的真本事。
从没人会到全国首例,这支百色队伍不光救了人,还给后来者趟了路——以后再遇到这种事儿,至少咱们有经验可学了。
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止步于救急,还把本事教给更多人,让水域救援从“奇迹”变成“常态”,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来源:围炉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