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当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康复科医生刘晓菲踏上内蒙古化德县的土地时,零下20℃的寒风裹着雪粒扑面而来。这个来自首都的“90后”女医生不会想到,接下来的九个月里,她将用初心热血中的医者温度,在零下30℃的北国边疆,书写一段关于坚守与重生的温暖故事。
/援蒙日记/
2024年12月,当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康复科医生刘晓菲踏上内蒙古化德县的土地时,零下20℃的寒风裹着雪粒扑面而来。这个来自首都的“90后”女医生不会想到,接下来的九个月里,她将用初心热血中的医者温度,在零下30℃的北国边疆,书写一段关于坚守与重生的温暖故事。
在这里,她肩负双重使命,挂职中蒙医院副院长,并担任康复科主任。她主动作为,全心投入到科室的建设与发展中。
从“零”到“有”
她给康复科搭起“暖框架”
初来化德县中蒙医院时,她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所能为当地康复科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专业技术人员,努力改善中蒙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但面对崭新的康复大厅、没有拆箱的治疗床和康复器械以及康复医师的缺口,她同样心怀忐忑。
虽然中蒙医院对康复科建设高度重视,但面对零基础的建设与屈指可数的患者,她明白想要把康复科做起来,要从基础建设与提高当地人民对中医康复治疗的认可度和信心开始。
2024年底恰逢中蒙医院二甲评审,她首先从完善科室制度下手,规范康复科病历书写,设计康复患者入出院评估单,培训康复治疗师,规范手法操作、器械设备消毒及使用等。2025年3月,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中蒙医院康复病房正式启用并投入运行,迄今已累计接诊患者800余人次,收治住院患者20人次,极大便利了当地患者就诊进行康复治疗。
刘晓菲坚持组织参与每周的教学查房,并在查房中“讲课”,从病历书写到实验室检查判读,影像阅片,由浅入深,提高一线医生诊疗水平。尤其在内科病房,她重点指导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细致评估病情,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科学、系统的康复治疗计划,帮助10余位卒中后偏瘫患者改善了生活质量。
从“治”到“防”
她把中医智慧种进草原
当地气候寒冷,风寒痹症的患者较多,刘晓菲结合气候特点与常见病、多发病谱,带领科室重点攻关,制定了针对颈椎病(神经根型)、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病、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等中医康复优势病种的规范化诊疗方案。这些方案的落地应用,有效提升了科室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中蒙医院成功通过二甲医院评审贡献了坚实的康复力量。
刘晓菲深知偏远地区群众就医不易,她多次主动组织并参与下乡义诊活动,将优质的康复医疗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通过询问患者的起居饮食、日常劳作等情况,看舌、把脉,对颈腰椎、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运动功能检查,为每一位来诊村民开具个性化解痛良方,并针对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的患者给予防治建议。这些活动切实方便了群众,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认可和真挚好评。
2025年6月,她受邀在《化德县基层医疗机构骨干医师及乡村医生培训班》上授课,于县人民医院主讲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针灸康复治疗”,现场培训基层医生百余人。课后积极指导当地医生实践操作,着力推动先进、实用的康复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
从“输血”到“造血”
她留下带不走的康复队
刘晓菲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诊疗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临床带教,培养大家中医诊疗思维,引进并开展针灸、拔罐、耳穴压豆、中药熥敷、中药熏洗、蜡疗等多项疗效确切的中医适宜技术,丰富治疗手段。通过手把手带教,她先后系统培训了2名住院医师及6名康复治疗师,内容涵盖规范化的康复理疗手法操作、器械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等,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业务水平。
从一而终医者路
医心向党,初心如磐
“援蒙不是终点,是京蒙协作的起点。” 作为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康复科青年骨干,刘晓菲始终“医”心向党,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25年4月经组织考核,成为发展对象。她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把京蒙两地 “健康帮扶、资源共享、民族团结”的部署要求,转化为服务边疆群众、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援蒙的日子还在继续,但刘晓菲知道——她用银针搭起的,不仅是一条让草原百姓"病有良医、治有良方"的康复路,更是一座让京蒙两地群众“心相通、情相融”的健康桥梁。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