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通知,公布首批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融合试点名单,山东6项目入选,入选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其中2个来自青岛: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型显示产业融合试点、青岛市崂山区海洋生物制造产业融合试点。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以质量牵引区域发展,青岛再迎发展机遇。
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通知,公布首批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融合试点名单,山东6项目入选,入选总数位列全国第一,其中2个来自青岛:青岛西海岸新区新型显示产业融合试点、青岛市崂山区海洋生物制造产业融合试点。
“国字号”的试点任务,是先行先试的创新担当。入选地区将组织开展试点工作,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向外推广的同时,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也将持续扩大。
据了解,本次开展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融合试点工作是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落实《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具体举措。
2024年,国家认监委在《方案》中提出,“遴选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县(市、区),探索开展质量认证服务强企强链强县融合服务创新试点。”将立足当地重点、特色产业基础和发展需要,创建质量认证服务新模式,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质量认证服务通过统一认证标准来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供一份合格权威的“体检证”“通行证”。这既是对市场的一种规范和管理,也是在激励产品质量提升,从而实现产业链竞争力的增强。
如今青岛再获试点机遇,一批新机制、新案例、新做法就在路上,将再度以质量引领区域发展。
01
入选!看见青岛实力
本次试点全国共有50个项目入选,涵盖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态康养、民宿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是全国各地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中,青岛能够占据两席,从一个侧面展示着青岛发展“质量”的成色。
为什么是青岛?产业规模与服务能力缺一不可。
在崂山区,聚焦海洋生物制造领域,已集聚了中国海洋大学等8个涉海科研院所,包含1家独角兽、6家瞪羚、2家上市企业,52家规上企业的130余家相关企业撑起了产业的“骨架”。2024年崂山区海洋生物制造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26.4亿元,总营收约96亿元。
为产业发展提供认证支持,崂山区也构建起以质量认证为核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洋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鼓励行业相关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定9项,推动40余家涉海企业、科研院所加入青岛市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形成“强企引领、强链协同、强县支撑”的产业生态。
同样入选试点的西海岸新区新型显示产业,致力于打造千亿级芯屏产业高地,面对强企、强链、强县的命题,同样以产业质量优化产业成色,带动区域向前迈步。
通过落实N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健全质量认证服务体系,统筹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规范等要素,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西海岸新区已经积累认证机构8家,共有3251家企业获得2.1万张认证证书,证书数量在全省各区县中位居第一。在青岛的推动下,新型显示产业还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建立标准数字化资源库,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立项。
这份来自质量的引领,也擦亮了产业的招牌,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来到这里寻求合作与发展。目前,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新型显示园区已集聚海信视像、京东方、融合装备等规上企业近40家,完成专利超5000件,拥有创新平台10余个;2024年,园区规上营收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元,获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02
质量,“强企强链强县”
产业本身的强度叠加质量认证服务的基础,让青岛成为开展试点工作的理想“试验田”。而开展试点的目的,是要以质量认证服务的不断升级,完成“强企强链强县”的跨越。
对于企业而言,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质量认证上也产生更多层次化、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更高的标准走向国际舞台,离不开质量这张“通行证”的陪伴。
而在省市场监管局总工程师、质量发展处处长王蕊的眼中,质量强链的本质,是“把大企业的先进经验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产业链的每一个角落。”强韧的链条也将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构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在青岛,这样的跨越正在发生。
早在2023年,青岛就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意见》,着力建设“品质青岛”。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聚集认证机构61家,同比增长10.9%;认证机构营收2.9亿元,同比增长12.6%;认证证书数60697张,同比增长14.6%。今年6月,青岛又走出了《崂山区质量强县培育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作为全省首个系统性聚焦质量强县培育建设的三年行动规划,见证着城市的引领性。
如今,青岛进一步通过“质量强企、质量强链、质量强县”三维发力,打造出更加完备的发展生态。
以智能家电为例,依托海尔、海信等龙头企业,青岛推动建立智能家电质量创新联合体,建立产业链交流共享机制。并指导链主企业加快智能家电芯片、模块、整机“三位一体”的检验检测标准体系研究,帮扶家电企业起草MCU(微控制单元)、功率器件检测团体标准,完善家电、家居一体化标准体系,在提升产业影响力的同时,也让这一千亿级产业带动整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更多成果的取得,更多产业的崛起,质量,正在成为青岛市应对全球产业竞争、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坚实底气。
03
“质量强市”,强的不止质量
11个中国质量奖及提名奖、18个省长质量奖及提名奖、64个市长质量奖,22家全国质量标杆企业、26家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企业,63个“好品山东”、185个“青岛优品”……回顾这些获得的荣誉,能够看到一路走来,青岛以质量的“护城河”,夯实城市的产业基础。
而在“质量强市”的过程中,青岛也一直在坚持“做加法”,在强化质量的同时,也持续向价值链的高处攀登。
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会形成一定的品牌印象。一个获得质量认证的品牌,将极大增强消费者粘性,有利于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效益,从而为企业进一步创新产品服务、提高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青岛将“青岛优品”工程列入青岛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出台全国首创品牌建设领域的地方立法《青岛市品牌建设促进条例》,为激发“品牌之都”创新活力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城市的推动下,青岛还成立了制造业品牌发展联盟,将进一步整合品牌培育发展要素,构建完善重点企业、平台机构、高校院所等合作共建机制,形成品牌创新与产业协作的发展生态。
今年7月,“中国制造”品牌培育推广系列活动暨2025年青岛品牌日启动仪式上,青岛发布了城市品牌的建设成果。
据了解,青岛22个品牌入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海尔、青啤、海信、卡奥斯、双星等5个品牌位列前100强。累计入选中华老字号23家、山东省老字号21家,总营收近900亿元。获评中国驰名商标152件,数量居全省首位。
以质量强基,以品牌强市,青岛已经构筑起“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发展路径。如今再获国家级试点,青岛还将继续乘势而上。
来源:蓝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