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地坛,怎么突然湿了眼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19:20 1

摘要: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让这座原本承载皇家祭祀使命的古园超越了地理空间的意义,成为无数人追寻生命答案、安放心灵的精神地标。北京交通广播特别融媒策划“文学里的北京”系列报道,本期我们一起到地坛公园,在古园草木间寻找生命的力量。

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让这座原本承载皇家祭祀使命的古园超越了地理空间的意义,成为无数人追寻生命答案、安放心灵的精神地标。北京交通广播特别融媒策划“文学里的北京”系列报道,本期我们一起到地坛公园,在古园草木间寻找生命的力量。

“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他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原声诵读的《我与地坛》选段(详见视频或音频)。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从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当然,如今它的名声大噪,也离不开史铁生先生写的《我与地坛》。今年39岁的游客赵先生前不久才开启“北漂”生活,“到这个年纪了,再不来总觉得心里有遗憾”。而这次来地坛,也是因为这些年多次读过《我与地坛》,心心念念着一直想来这里。

赵先生:他那本书可以说读了有两三遍了,就是每一遍都能获得前行的、能鼓励你的东西。他有一段写母亲的,我其实对这个印象挺深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我觉得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母亲,地坛也不会因为史铁生这么出名。

记者:您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赵先生:很普通,她是个农民。她其实挺瘦弱,但是养活了我们兄妹三个,我觉得已经很不容易了。

史铁生在地坛公园门口/来源于网络

在《我与地坛》中,铁生提到了一对夫妇。他们总是在薄暮时分来园中散步,一走就是十五年。很巧的是探访这天我也遇到了一对老夫妇——庞先生和赵阿姨。他们已经相伴40多年了。

记者:方便问一下,您这是做过手术吗?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故?

庞先生:我这是癌症,就是牙龈癌,做过手术。

记者:那个时候一定是阿姨很好地去照顾您吧?

庞先生:嗯,对。谢谢老伴,照顾得不错。

庞先生和爱人朗读《我与地坛》选段

走进方泽坛,我迎面遇上了刚来北京读大学的小何和她的同学——来自摩洛哥的Fatima。从我随身带的文章中,小何挑了一句话,一字一句地教给Fatima——“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而就在我准备跟她们道别时,小何指着不远处正在拍婚纱照的一对新人悄悄告诉我,Fatima已经在这等了好久,她有话想对他们说。

Fatima:你好,我在学习中文。我想告诉你们,新婚快乐!

Fatima用汉语向新人送祝福

记者:东门一进来,走个 50 米左右,再往左手边一拐,就能打卡著名点位——地坛的 “海”。都在这拍呢。哇,你拍的好好啊!看一下。

来地坛看海,也是不少人逛园时的意外惊喜或必打卡项目。地坛当然没有海,只不过在这个位置,阳光照射到树木尽头的灰砖墙上,仿佛波光粼粼的海面一样。从事水力发电科研相关工作的姜末,有发现和记录美的本领。人群里他被团团围住,不少人向他请教拍摄的技术。

姜末:网上有很多人说这个机位,可能有太阳的时候效果会更好,就是海面波光粼粼那种感觉嘛。

记者:我跟你学习一下。

姜末:对正一点,居中的这个机位。可以调一下我的曝光时间和感光度。

记者:这个时候就感觉岁月悠长。

姜末:是的是的,确实有海的那种感觉了。在你发现美的过程中,就能创造出不一样的东西,这可能就是灵感的来源。

当然,来地坛并不都是为了拍照。地坛也可以用来躺在长椅上吹着秋风睡觉,或者和心动的女孩来一场约会。

记者:哎,你今天带了一朵花。这是你的女朋友吗?

男孩:不是。

记者:这是送给她的吗?

男孩:是。

记者:有什么心意想表达吗?

男孩:哥,别问了……

记者:紧张了是不是?

男孩:有一点。

记者:祝你们成功,哈哈!

地坛古树认养牌上寄托着认养人的心愿

地坛里每一棵树也都在无声讲述着时间里的故事。这里有侧柏、国槐、枣树、榆树、银杏等170多棵古树,大部分树龄已经超过300年。在著名的大将军柏旁,5岁的皮皮挣开爷爷的手,蹦着跳着发出了赞叹。

皮皮:我喜欢看古树。

记者:哦,你喜欢看古树?

爷爷:对,他特别喜欢。

记者:为什么你喜欢看古树啊?

皮皮:我要看它几岁了,要是看到 400 年以上的,就感觉它挺粗的了。

爷爷:告诉叔叔,200 年和 300 年的古树,(牌子是)什么颜色?

记者:怎么分的?

皮皮:200 年是绿牌,300 年是红牌。

甭管是古树还是新树,几乎棵棵都已经被市民游客认养了。而细看认养人一栏,竟也别有趣味。

记者:每一棵树上基本都有认养人的名字,每一个名字又很有意思。你看这个认养人,写的是 “谢谢你送我的晚安”;还有认养人是 “97 年的小朋友”。97 年的,今年也快 30 岁了,祝你一切顺利吧!

记者:5 点 42 分,公园里响起了悠扬的萨克斯。《传奇》,地坛也是一种 “传奇” 呀!

黄昏和音乐最配。公园的长椅上,刘先生吹奏着萨克斯,风吹树叶响,日落斜影长,还有人在一旁,跟着旋律轻轻唱。

刘先生:前年的银杏节,我带着乐器出来吹一下,结果发现人特别多。因为其他公园可能老人多,但这儿不一样。当时最多的时候,围了大概一二百人,都是年轻人。我当时就特别触动,我就说现在不是有个 “公园 20 分钟效应” 嘛,他们能有20分钟待这儿,可能对他这一天,甚至一个星期的工作和生活,都应该是一个放松。基本上冬天夏天,反正是每个星期六下午,来这儿待两三个小时。因为我高兴,同时还能让大家听着也非常愉快,非常高兴。

地坛的“海”/记者拍摄

当然,我这一天最动人的片刻还不是这些。来之前就听说,地坛有两棵特殊的国槐树,虽然是由普通游客认养,但认养人一栏却分别标注了“余华的朋友铁生”和“铁生的朋友余华”。在地坛里转了一大圈,我们终于在北门附近的一堵墙边找到了这两棵树。和平日里不同的是,一棵树的枝桠处,有游客献上了一束紫色丝带扎起的百合花。花前树下,路过的人纷纷驻足。

张文博:树的意义,在于它本身是长久的存在,就像《项脊轩志》里的树,可能就是他们的精神载体。有人来送花,我觉得是对这份友情、对史铁生的经历与精神,最崇高的敬意。我觉得这份真挚的情感,会打动一批又一批的人。人的寿命不可能像树一样长久,但可以有一些念想,让我们在精神上实现 “永存”,对吧?

郑女士:我不是那种常和朋友相聚的人,可能十几年、二十几年不见,因为大家都忙。但见了面之后,还是跟以前一样,见到对方,就感觉又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岁月。

地坛那棵“特别的树”

铁生曾写过:“二十一岁末尾,双腿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友谊。而在这儿,我也看到了友谊存在和生生不息的样子。此刻,我终于读懂铁生那句——“我什么也没忘,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也终于明白“我已不在地坛,而地坛在我”背后的深意。

地坛不只有铁生,也有你我和来来往往的故事。而这些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也写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我与地坛》。无论你的故事主题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它们都随着地坛的草木荣枯,和你我年岁的增长,变成滋养新生的养分,或者成长的年轮。我们也许不必感怀太多,那些高光的瞬间,已经证明我们活着、爱着、潇洒着、精彩着。而也因为这些瞬间,守在这儿将近500年的地坛,依然年轻。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陈常松 李阿静(实习)、主编朱来生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