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9℃,这不是气象台的恶作剧,也不是手机温度虚飘飘的数字,是真实铺在三湘大地的“铁板”。湖南人这几天不管走到哪儿,都像在热锅里翻身,衣服贴背,风扇嗡嗡,谁都想问——这火烤还要烤到什么时候?
39℃,这不是气象台的恶作剧,也不是手机温度虚飘飘的数字,是真实铺在三湘大地的“铁板”。湖南人这几天不管走到哪儿,都像在热锅里翻身,衣服贴背,风扇嗡嗡,谁都想问——这火烤还要烤到什么时候?
有人早上六点就去菜市场抢菜,想着避开高温,结果太阳还没露脸,后背已经湿透。摊主咧嘴直喘:“大姐,今天又是三十七起步,您要快点挑。”那口气,好像抢的不是菜,是凉爽。
气象台话说得很直——至少到10号,高温不松手,湘东、湘南局地飙到39℃。副高像一张大盖被,牢牢按在湖南头顶,谁也掀不动。有人抱怨,“空调费比月饼贵”,可没空调就像没水喝,舍不了。
返程的人也烦。8号、10号两清早,湘中那片要冒雾,能见度低得吓人,车灯开到最大也像蜡烛。高速服务区工作人员提前贴了告示:别冲,一慢二看三留心,雾里开快一点,赶上刹不住,代价太大。
话说回来,雨到底在哪?省台给了坐标:8号到10号,雨带挤在湘西北到洞庭湖边上,像一条窄窄的腰带。雷云来得快,下一阵停一阵,局地“哗”一下就20分钟,却能把土路冲出沟。可大部份地方仍然干巴巴,热度根本没灭。
我昨晚去烈士公园转,湖面像烧开的油,蒸气往脸上扑。钓鱼老王戴着湿毛巾,叹一句:“等9号雨带压下来,湖里可能翻氧,鱼口才好。”他盯的不是天气,是那几条挣扎的草鱼。
长沙街头更有意思。外卖骑手把冰袋塞在头盔里,跑一单换一袋。交警站岗用的是“泡水毛巾”大法,蓝制服深一块浅一块,看着心酸。旁边路口的大LED屏仍旧循环:“高温黄色预警,请少出门。”可人流照样涌,因为假期尾声,“不返程老板要翻脸”。
有人算了一笔账:连着四天,人均空调用电增加1。3度,家里电表一闪一闪,像在提醒荷包“再见”。可谁舍得关?同事小刘上次关空调忍半夜,到凌晨三点又被热醒,冲去阳台坐到天亮。
再说雨后的剧情。气象员给出的剧本是这样:10号晚上开始,冷空气从西北“探头”,副高往东南一缩,雨就顺势铺开。第一站依旧是湘西北,随后一路扫到湘中。到了13号,长沙有望白天降到30℃以内,夜里甚至穿得上长袖。是不是感觉突然?没办法,换季就这么刺激。
但别太乐观,雨多了还要防山洪。花垣、古丈那条山区,这两月降水堆得不算少,山坡土松,雨一猛冲,滑坡说来就来。乡镇干部已经挨家发黄纸条,“警惕夜雨,听村里广播”。
农户也两难。稻子刚收完,稻草还在晒,雨要来又得匆忙收堆;柑橘快熟了,怕高温灼皮,也怕暴雨落果。老乡乐观地说,“先求不热,再求不淹”,一步一步来。
冷空气带来的“退烧”最多撑四五天,副高再打回马枪也不是没可能。去年十月中旬湖南还蹦出过35℃。冰袖别扔,风扇别收,秋老虎脾气大,谁劝都不一定听。
我个人小建议:这几天日落后再出门,避开14点到17点;早起跑步的就歇歇,换室内拉伸;车里常备两瓶矿泉水和一包盐汽水,顶不住时补补;老人小孩别长时间晒广场,别把身体拿去跟高温硬碰。
最后抛个问号:如果13号雨真如期而至,温度降了,人们会不会又开始喊“冷”?湖南人的衣柜多面,一夜从背心跳到长袖已见怪不怪。到底是热好还是凉快好?评论区见。
来源:水上戏蜻蜓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