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指引下,全社会正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文明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日起,《环境保护》聚焦“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中的先进典型社区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的指引下,全社会正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态文明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日起,《环境保护》聚焦“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中的先进典型社区环保公众参与案例,从垃圾分类的有序推进,到绿色空间的精心营造;从环保知识的广泛普及,到居民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与大家一起,汲取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向新高度。
北港岛,这座琼北大地震后幸存的孤岛,总面积约1.2平方千米,紧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红树林、滩涂湿地等独特热带滨海生态系统,是中华鲎幼鲎、海陆蛙、贝克喜盐草及栗喉蜂虎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2021年海文大桥通车后,北港岛凭借“网红赶海渔村”的热度迎来游客激增,却也引发螺贝过度捕捞、海草踩踏等问题,脆弱的滨海生态平衡面临威胁。
“不能让生态美景因发展褪色!”面对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北港村村民委员会主动牵头,联合当地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探索出“社区主导、多元参与”的保护模式,一场守护家园生态的行动就此展开。
摸清生态本底自2023年起,在海口市生态环境局、乡村振兴局指导下,北港社区携手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畓榃湿地研究所等公益组织,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机构,启动全方位生态资源监测。从滩涂底栖生物、蟹类,到鸟类、海草、红树林,一支“科研机构技术支撑+社区志愿者全程参与”的监测队伍,累计开展调查不少于30次,超120人次参与,最终记录下红树林植物17种、海草4种、大型底栖贝类90种、短尾蟹类51种及鸟类100种,其中不乏国家保护物种,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精准的科学数据支撑。
赋能社区居民“保护家园,我们最有动力!”2023年,北港社区成立“北港青年志愿服务队”,通过系统培训,让村民掌握潮间带生物监测、鸟类观测、海草保护、净滩等技能,成为生态保护的“一线力量”。2024年,社区进一步组建“生态志愿巡护队”,队员们在滩涂保护区域不定期巡逻,向赶海游客开展生态宣教、督导文明赶海,同时参与候鸟栖息地营造。
为提升保护与发展能力,北港社区骨干还专程赴浙江杭州青山村、广西北海下村、海南三亚西岛等先行社区参访学习,将休闲渔业、生态旅游的先进经验“带回家”,为社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转化生态价值“守好生态,也能过好日子!”2024年,北港青年自主创办“北港青创旅游文化公司”,让生态资源成为社区创收的“金钥匙”。公司依托北港岛生态优势,设计出自然教育课程、生态研学路线、渔文化手作体验等生态旅游服务,还开发了系列文创周边产品;同时培训村民成为“生态导览员”,让他们用乡土语言向游客讲述北港岛的生态故事与渔村文化。
据统计,2024年8月至12月,北港青创旅游文化公司带动社区营收近20万元,累计接待16次社会团体,在国庆期间组织的大型生态活动中,超5000名游客参与生态科普,既传播了生态理念,又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保护的“红利”。
如今的北港岛,红树林郁郁葱葱,滩涂上幼鲎自在栖息,候鸟不时掠过湿地,游客们在生态导览员的带领下文明赶海、学习科普——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是“社区主导、多元参与”保护模式的生动成果。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北港岛的实践不仅守护了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更推动传统渔村向绿色文明社区转型,探索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为海南乃至全国滨海社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推荐单位:海南省生态环境厅
组织单位: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北港村村民委员会
近期要闻
来源: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