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北京一个修鞋大爷冲镜头喊了声“同志”,弹幕瞬间刷屏:原来称呼还能不油。
”
“美女,让一让。
”
每天被这种塑料亲昵轰炸,耳朵早就起茧。
直到北京一个修鞋大爷冲镜头喊了声“同志”,弹幕瞬间刷屏:原来称呼还能不油。
中国社科院刚发的报告说,18到35岁里喊“同志”的比去年又多一成半,七成的人理由简单粗暴:听着像把我当人,而不是待宰的流量。
别急着笑复古。
美团内部数据更打脸:骑手嘴甜叫“帅哥美女”的订单,投诉率反而高四成。
心理学解释很损——越轻浮越像套路,越正式越像尊重。
抖音上#同志称呼复兴#已经滚到8亿播放。
年轻人把80年代供销社拍成短剧,弹幕齐刷“想穿越”。
不是怀旧,是厌了“亲、宝、小姐姐”的批发式暧昧。
现实比短视频先一步。
杭州菜市老马挂块纸板“请叫我同志”,两周抖音涨粉五十万;成都地铁安检一句“乘客同志”,配合度肉眼可见地涨,西安青岛直接抄作业。
体制内也凑热闹。
浙江某政务中心窗口齐喊“同志”,大爷拿号时愣了半秒:“以为要发粮票,结果只是办社保,但心里莫名踏实。
”
最魔幻的是重庆洪崖洞新开的“同志茶馆”。
服务员穿中山装,递茶时一句“同志慢用”,五一假期日均翻台三倍。
老板总结:“套路退散,真诚稀缺,就这么简单。
”
有人担心太正经?
新疆军区宣传片里,00后女兵李雪薇被班长喊“通信员同志”,当场泪目:“那一刻知道自己在干正事,不是拍短视频。
”
说到底,称呼就是人际最小单位的合同。
甲方想被看见,乙方不想被忽悠。
“同志”两个字,把交易感撕掉,剩下并肩的仪式感,刚好击中想逃离油腻社交的年轻人。
下次开口前,不妨先想想:
你是想赚人家口袋的钱,还是想认个真真正正的人?
要是还被叫“帅哥美女”尬到脚趾抠地,试试回一句:
“同志,咱们正常说话就行。
”
来源:幸福星球lp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