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民街这几天,真像被点了火,不是那种香气扑鼻的烤肉味,而是“涨价风暴”刮得尘土飞扬。
回民街这几天,真像被点了火,不是那种香气扑鼻的烤肉味,而是“涨价风暴”刮得尘土飞扬。
王老板家的泡馍店门口挤满了网红和粉丝,他倒是一脸懵:腊牛肉75元一斤?
开玩笑吧!
原价才50块不到,这差距不小哈。
听他说这话,我忍不住想,“哎呀,这网络带货啊,就跟足球转会一样,一场炒作下来,价格蹭蹭往上涨,但到底能不能踢出好成绩,又另说。”
说起北院门,那可是西安地道味儿的代表,可如今的热闹背后,全是价格战打出来的一团乱麻。
酸梅汤,从两三块飙到十来块,游客们端着杯子看半天,是不是喝错地方进了五星酒店大堂?
油泼面也没闲着,本来15块的小碗,现在排队的人多得像球赛入场,还吹成20多。
一碗面值多少钱似乎变成了身份象征——你敢不上头条买它,就怕人生都少了一笔投资。
让我想起去年北京某炸酱面馆,因为一个明星直播探店,人流爆棚,第二天直接涨价30%。
顾客抱怨连篇,可老板乐呵呵:“流量来了单子自然上去。”
新媒体时代就是这么个魔咒:人气=钱,但品质和信任呢?
有时候反而成了牺牲品。
这事儿放在体育圈也不少见,比如C罗回曼联时,大家盯着他身价咋样,却忽略球队配合和整体战术是否对路。
不管是在绿茵场还是餐桌上,一味追星或追热点,只会让局势更加糟糕。
再瞅瞅马师傅那边,他卖宫廷香酥牛肉饼的小摊前没啥人潮。
他宁死不从,坚持5元一个。
“做生意讲良心”,这是他的座右铭。
在这个人人都喊要涨价抢流量的年代,他就像冬泳者穿短裤跳进冰水里——冷得彻骨但真实可贵。
这份坚守,让我想到那些依靠稳定防守撑起比赛节奏的老将,没有他们,再华丽的数据又有什么用?
旁边矿泉水铺子的老张眼睛亮晶晶地说:“这些网红来的时候,总喜欢把刚开的店捧成‘百年老字号’,普通小吃硬生生变神仙美食。真相嘛,就是狠狠掏外地游客的钱袋子。”
听完我差点喷饭,这话比任何官方公告都扎心。
当下信息过载,每个人手里都有放大镜,却偏偏只盯别人家的芝麻,不看看自家瓜田里的西瓜早裂开几条缝。
这种现象根本不是简单抬高物价那么轻松,它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现代商业之间摩擦。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陷阱。
一部分商家借助直播效应制造假需求,把价格推向云霄;真正靠匠心经营、用时间堆积口碑的人却越来越稀缺。
而消费者,在真假难辨中左右为难,好似足球迷在巨星光环与球队实际表现间摇摆。
酸梅汤这“小透明”更有趣,以前两三块,现在十元以上,我怀疑是不是加料什么秘方。
不过细聊后发现成本确实上涨,加上网络营销“催化”,让价格一路走高。
这背后其实藏着FOMO心理(害怕错过),明知道可能被宰,也非喝不可,否则仿佛失去了某种生活仪式感。
但换来的不过是一阵钱包缩水和内心纠结罢了。
旅游景点哪能躲过这种套路?
上海城隍庙、小吃街,北京簋街……每个地方都是“一涨到底”的节奏。
有资深市民吐槽,说逛小吃街现在比参加世界杯还紧张,要精打细算,有时连邻居吵架都是围绕菜市场物价展开,更别提那些夹缝中求活路的小摊贩,他们就像淘汰赛最后五分钟拼命奔跑的球员,一个失误全盘皆输。
历史赋予回民街的不只是商业意义,还有民族融合、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
所以当一些主播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把传统美食包装成快消产品,无异于拿刀割断根脉。
我脑海里突然浮现姚明退役后的低调选择,为避免成为纯粹商业符号,他远离公众视线聚焦家庭与公益。
同理,美食若沦为短期炒作产物,只会快速凋零,被遗忘速度甚至超过切尔西最近几个赛季跌宕起伏的排名(谁关注那个“蓝军”还能保持清醒啊)。
当然,新媒体给传统美食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旅游收益,看起来挺双赢。
但监管缺位、自律不足,又催生恶性竞争,让优秀传统慢慢褪色。
此刻,我愿意站在马师傅那边,那些默默坚守、不慌不忙的小贩们,如同足球里的铁血防线,不惧风浪护卫城市灵魂。
他们没有炫目的数据统计,也无惊艳全场的一脚绝杀,但稳稳托起整个江山社稷,这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所以,下次你踏进北院门,看见人声鼎沸、烟火气息浓烈但暗涌复杂时,请留意那些依然坚持初心、不随波逐流的小摊主。
他们不像刷屏视频那么闪耀,却握紧最实诚的人情味。
如果让我选,是愿意看到一条被疯传视频绑架疯狂拉升物价的平台,还是一个充满烟火气、有温度、有故事的大众天堂?
朋友,你怎么看待网红经济裹挟下的新兴消费模式?
哪些东西该坚决Say No,又有哪些坚持值得我们点赞支持?
留言告诉我呗!
毕竟,好东西不好找,但咱总得睁大眼睛识破套路,对吧?
再说一句,如果一直只盯别人家的芝麻,到头来恐怕自家那颗甜蜜的大西瓜已经滚远啦!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