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后双方都卡死了,给意见的人只是心中有一个模糊大概的感觉,无法清晰的给到具体指令;接受意见的人被困在自己的视角里,根本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普通人赚钱费劲的通病:知道问题怎么解决,但不知道问题具体怎么解决。
我经常听到类似的对话,譬如在工作上,上级对下属指挥——
上级给出意见:“这个流程不够丝滑,还需要再优化一下。”
下属一脸懵圈:“那具体是哪里不够丝滑?需要优化什么地方?怎么优化?”
然后双方都卡死了,给意见的人只是心中有一个模糊大概的感觉,无法清晰的给到具体指令;接受意见的人被困在自己的视角里,根本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跟下属对客户要的各类文案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下属对客户的需求理解有偏差,所以提交的工作内容就会出现很多细碎的问题,有些是立意就跑偏了,有些是措辞问题,还有些是主旨的力量不够。
其实这样说,还是相对模糊的,因为如果遇到一个领悟能力比较高的下属时,你告诉他,“客户要的是AAB,但是你表的是AAC,已经跑题了。”那么他会马上明白该从何改起;但是如果遇到领悟能力一般的下属,你告诉他跑题了,他是听不懂的,你必须耐心用清晰的语言告诉对方为什么跑题了,你从哪里看出来跑题了,并且需要如何修改,有时候甚至需要给到对方一个具体的思路。
这两类人对比起来,前者升职的可能性是更高的。
我们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原始差距的,这个差距不是体现在虚无缥缈的“自证数据”上,例如学历证书、智商指数、分数……而是体现在「这个人做事到底能具体到什么地步」。
做事越具体,就越能清晰了解事情的完整脉络,就越能掌握全局走向,就越对赚钱有大把握。
为什么呢?
首先,「具体」的本质是抓住本质。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深度穿透,具体化不是简单地罗列任务清单,而是通过具体来逼问出问题的根源。
当你要求自己将一件事描述得极其具体时,就不得不回答一连串的“为什么”和“所以呢”,这个过程会自然地将你引向问题的根源。
比如你遇到的问题是:我的线上课程卖得不好。
那么就可以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来定位问题的本质。
一问:为什么卖得不好?
因为点击课程页面的人很多,但购买的人少。
二问:为什么购买转化率低?
因为用户对课程内容的价值存疑。
三问:为什么存疑?
因为课程介绍页面只写了“教你XX”,但没有展示具体能解决什么问题、学到什么技能。
四问:为什么没有展示具体价值?
因为我自己也未能清晰地提炼出学员学完后能解决的三个具体问题
比如说——
1. 从找不到选题到一周产出10个爆款选题;
2. 从文案不会写到掌握3种高转化文案结构;
3. 从流量不稳定到搭建一个稳定的私域流量池。
五问: 为什么没能提炼?
因为我对目标学员的痛点理解停留在想象层面,没有深度、真实的去分析总结过。
问题的本质不是你的营销渠道或价格,而是产品价值的具体化传递不足。
在追问中,解决方案立刻变得具体而清晰,你可以先找到10位目标用户,列出他们最痛的3个问题,并据此重构课程大纲与宣传文案。
其次,「具体」的前提是思路清晰。
从“做什么”到“怎么做”的系统拆解,这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本质性的问题翻译成一个「可执行流程」。
模糊的目标会带来模糊的行动和随机的结果,但是清晰的目标就像GPS,能实时校准你的行动路径。
「S.C.O.R.E.」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项目规划系统。
S - 设想:当这个项目完美结束时,具体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自己已经站在项目完成的时间点,向后看。调动所有感官进行描述,不仅是“什么”,还有“谁”、“如何”、“感觉怎样”。
这个设想必须可衡量、可感知,比如,一个“把网站做好”的设想,可以具体化为——
上线首月,日均自然流量达到1000,核心产品的「立即购买」按钮点击率提升15%。后台收到超过50条通过网站表单提交的合作咨询。
C - 收集:为了达成这个设想,我需要/可能用到哪些所有东西?
不加以评判,列出所有你能想到的所有需要准备的东西——
有形资源:预算、工具、人力、材料。
无形资源:数据、研究报告、客户反馈、竞争对手信息。
想法与顾虑:任何相关的点子、可能的风险、待解答的疑问。
工具:使用白板、思维导图或软件,确保视野内能看到全部信息。
O - 组织:如何将这些杂乱的信息,结构化成一个可执行的计划?
这是将“收集”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出逻辑和顺序。
识别关键成果, 从“收集”的信息中,提炼出达成目标必须具备的几个关键成果、必须经历的里程碑式的阶段。
梳理依赖关系: 确定这些关键成果之间的先后顺序。例如,必须先“完成设计”,才能“开始开发”。
分解为行动步骤: 将每个关键成果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可执行的“下一步行动”。
R - 反思:这个计划有什么问题?我漏掉了什么?哪些地方可能出错?
绝大多数计划失败,都源于缺少了这至关重要的一步。
假设项目在未来失败了,倒推回来问:“它失败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这会暴露计划的盲点。
尝试寻求外部视角,把你的计划展示给未参与规划的同事或朋友,看他们能否提出疑问。
检查一下你的计划基于哪些假设?比如“假设目标用户喜欢这个设计”,这些假设都成立吗?
E - 执行:现在立刻要做的第一件具体的事是什么?
如果无法开始,一切皆是空谈,这一步是为了克服启动惰性。
必须明确“下一步行动”,确定那个最直接、最紧迫的“下一步行动”,它必须是一个物理行为。
如果这个行动能在两分钟内完成,立刻去做。
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详细的过程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执行”并不是宏观的“做个APP”,很可能只是 “给设计师张伟发个消息,约好明天下午3点开会”。
所以,行动没什么好怕的,因为我们无法第一步就跨上珠穆朗玛峰。
最后,「具体」的结果是日拱一卒。
从“做到”到“持续做好”的复利积累,只有具体的事情,才能被准确复盘、优化和规模化。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精细度很高、很复杂,那么推进使用「PDCA循环法」。
Plan(计划):有一个基本的计划。
Do(执行):按照方案行动。
Check(检查):检查具体的数据,而非模糊的“感觉”。
比如,你发现“这次活动效果好像一般。”
那么就需要进行具体检查——“本次活动到场35人,新增企业微信好友28人,现场出单15个,金额150000元。但参与度低于50%,原因可能是问题设计不够具体、引导不足。”
Act(处理):根据检查结果,采取具体行动。
首先是标准化,把“会前确认流程”、“物料清单”固化为标准操作流程(SOP),下次直接复用就可以了。
然后是改进,根据你检查出来的问题,设计更具体、更具引导性的互动问题,并在下次活动中测试效果。
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有一条执行线,那么可以使用「目标监测法」,其实很简单。
你可以先有一个模糊的目标不要紧,比如说 “做好内容,吸引更多粉丝。”
然后下一步就是具体化你的行动、并持续监测。
1)定个任务:每天产出1篇超过1200字的长文;每篇文章的“阅读完成率”需达到30%以上;每篇文章引导到私域的“转化率”需达到1%。
2)定个指标:月度粉丝增长率5%;月度私域流量净增500人;月度咨询转化订单10个。
3)持续监测:通过监控这些具体指标,你能迅速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文章质量(阅读完成率低)?还是引流钩子设计(转化率低)?然后进行精准调整,保证每一步都踩在实处。
“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将混沌的想法转化为可触摸、可衡量、可操作的系统结构的过程。
你做事越具体,赚钱的流程就越清晰,钱就能越精准的流向你。
· The End ·
祝你有福又好看![心]
来源:Zero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