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的铁腕手段:诛韦后、灭亲族,政变细节全揭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12:23 1

摘要:说起古代宫廷政变,人们常提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其实唐朝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更凶险,这位二十五岁的临淄王,在韦后专权的危局中挺身而出,他不仅诛灭韦氏全族,连自己的亲姑姑太平公主也未放过,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政变。

说起古代宫廷政变,人们常提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其实唐朝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更凶险,这位二十五岁的临淄王,在韦后专权的危局中挺身而出,他不仅诛灭韦氏全族,连自己的亲姑姑太平公主也未放过,今天咱们就聊聊这场改变大唐命运的政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隆基的童年充满阴影,武则天当政时,他生母被秘密处死,他整日提心吊胆,唯恐遭遇不测,好不容易等到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登基,没想到新的危机接踵而至。

中宗李显对韦皇后言听计从,当年被贬时韦后陪他受苦,如今他加倍补偿,韦后在外养面首,朝中尽人皆知,唯独中宗装聋作哑,韦后得寸进尺,想学武则天当女皇帝,她还打算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这等野心逼反了太子李重俊。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重俊兵败身亡后,韦后更加肆无忌惮,她特别忌惮李唐宗室,尤其是李隆基一家,当时朝政腐败,卖官鬻爵成风,有个叫崔湜的官员,靠巴结武三思、韦后和上官婉儿当上宰相,他公然卖官,连老父都帮着收钱,有回他父亲收钱忘了告知,买主找上门来,崔湜竟要治对方的罪,买主反唇相讥:“您先处置令尊吧。”成为长安笑谈。

这些贪官污吏的钱财,最终都出自百姓,买官的花费,上任后定要加倍搜刮,学官向学生家长索贿,市吏压榨商贩,司法官员勒索诉讼双方,韦后和安乐公主就是他们的靠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可怕的是,韦后还想除掉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和姑姑太平公主,她指使党羽诬告二人参与太子谋反,中宗也不顾手足之情,派韦后亲信萧至忠查办,众人都以为李旦和太平公主难逃一死,谁知萧至忠突然转变立场,在朝堂上泣诉:“陛下富有四海,还容不下弟弟妹妹吗?”另有官员进言:陛下已杀一子、流放一子,不可再对弟弟下手,韦后见势不妙,只得暂时罢手。

这场风波让李隆基彻底醒悟,在权力场上,即便你没有反心,只要你有实力就是罪过,那时他在禁军任职,掌管兵器甲胄,这个职位看似平常,实为政变要害,当年司马懿就是控制武库才成功的,韦后岂能容他?不久就把他调离京城,李隆基在地方暗中结交豪杰,培植亲信,等待时机杀回长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景龙四年,机会终于来临,这年韦后毒死中宗,秘不发丧,她打算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第一步就是控制朝堂,她把宰相们召入宫中软禁,接着火速提拔五个亲信为相,确保大权在握。

第二步是选立傀儡皇帝,她选中中宗幼子李重茂,还伪造遗诏准备垂帘听政,上官婉儿起草诏书时,暗中联合太平公主,加入“相王李旦参谋政事”的条款,韦后党羽宗楚客坚决反对:“哪有叔嫂共治的道理?”强行删除这条,改任李旦为太尉,这是个虚职,毫无实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此,李唐宗室与韦后的矛盾彻底激化,双方势同水火,不共戴天。

韦后在军事上布下重兵,她从各地调集五万府兵驻守长安,指挥权交给族弟、侄子和外甥,禁军也被其亲信掌控,日夜巡逻京城,在旁人看来,韦后的势力固若金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隆基却偏要挑战,他回到长安,重点拉拢禁军,当时的禁军中有支“万骑”部队,原为武则天时的“百骑”,后扩为“千骑”,中宗时改称“万骑”了,韦后侄子韦播等人接管禁军后,为立威常鞭打士兵,将士们怨声载道。

李隆基抓住这个机会,天天宴请万骑中层将领,厚赠金银,凭借李唐宗室的身份,他很快将葛福顺、陈玄礼等关键人物收归麾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当李隆基密谋时,突发变故,他的计划泄露,韦后准备先发制人,要将他和李旦、太平公主一网打尽,这个消息来自韦后集团的兵部侍郎崔日用,崔日用见韦后要改朝换代,怕受牵连,暗中向李隆基报信。

李隆基知道不能再等,他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铲除韦后核心党羽,政变前还有段插曲,他去找禁苑总监钟绍京求助,钟绍京负责的禁苑毗邻西苑,西苑紧挨玄武门,是政变要地,可钟绍京临阵畏缩,闭门不纳,幸亏妻子提醒:“现在不帮李隆基,韦后得势后能放过你吗?”钟绍京这才醒悟,开门迎接李隆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政变定在六月二十日二更天,当晚恰有流星划过,李隆基部下刘幽求说:“此乃天意。”李隆基当即下令行动,葛福顺率众直扑玄武门羽林营地,手起刀落,斩下韦播、韦璇、高嵩三人首级,他提着人头对士兵喊话:“韦后毒杀先帝,欲夺李唐江山,今日诛灭韦氏,立相王为帝,敢助韦后者,夷灭三族!”士兵们早恨韦家,闻言无不听命。

随后展开闪电战,葛福顺率左万骑攻玄德门,李仙凫率右万骑攻白兽门,李隆基坐镇玄武门外,宫门迅速攻破,韦后闻讯欲逃,宫中卫兵早已反正,当场格杀,安乐公主正在对镜梳妆,被乱兵砍死,上官婉儿拿出当年与太平公主共拟的遗诏草稿,求李隆基饶命,李隆基知她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留之必为后患,毫不犹豫下令处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夜之间,韦氏党羽尽数伏诛,次日清晨,李隆基浑身血迹见父亲李旦,李旦抱子痛哭:“是你保全了大唐江山。”但李隆基并未停手,他下令关闭长安所有城门,搜捕韦氏余党,连韦家远亲都不放过,襁褓婴儿也难逃一死,崔日用为表忠心,亲赴韦氏老家清剿,连李隆基“马鞭高以下不杀”的指令都置之不理,定要斩草除根。

图片来源于网络

唐隆政变后,李重茂退位,李旦复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表面看李隆基大获全胜,实则暗藏更残酷的权力逻辑,他从始至终未将任何人视为真正盟友,包括生父和亲姑。

政变前有人建议告知李旦,请其主持大局,李隆基断然拒绝:“我们是在搏命,万一父亲不同意,甚至告发我们,怎么办?难道要杀父吗?”这话听着孝顺,实则是怕李旦抢功,李隆基很清楚,他发动政变不仅为李唐江山,更为自己登基,若李旦主导,功劳尽归其所有,况且他还有几位兄弟,按礼法比他更有资格继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平公主亦是如此,政变时二人是同盟,成功后太平公主欲专权,与李隆基矛盾日深,李旦在位时,太平公主常干预朝政,还想废掉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待李隆基登基,立即赐死太平公主,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昔日的盟友,终究难逃你死我活的结局。

这场政变将唐朝权力场的残酷暴露无遗,中宗李显对韦后推心置腹,最终被毒杀,太子李重俊被逼造反,死后首级还被用来祭奠武三思,韦后和安乐公主想做皇帝,结果满门抄斩,那些见风使舵的官员,如萧至忠、崔日用之流,今日助此,明日帮彼,不过为保全荣华富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隆基的成功,靠的不只是运气,更是他的狠辣,他深知权力斗争中,心慈手软就是自取灭亡,故对韦氏赶尽杀绝,他明白谁都不能信任,连生父都要防备,亲姑也能下手,可这份狠辣也为其晚年统治埋下隐患,年老昏聩的李隆基沉湎美色、宠信奸佞,终致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

回望唐隆政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血腥的权力更替,更是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扭曲,二十五岁的李隆基借这场政变登上历史舞台,他挽救了大唐,却也亲手埋下衰亡的伏笔,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残酷——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无尽的权力博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段历史给后人深刻启示,权力如同双刃剑,既能成就伟业,也能腐蚀人心,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当全面看待其功过得失,李隆基早年英明神武,晚年昏庸误国,正是权力腐蚀的典型案例,读史使人明智,望诸位读者能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

来源:荔枝男孩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