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中秋前夕,商超货架上堆满的月饼礼盒总在提醒着节日的临近,可今年不少超市老板却愁眉不展,原本该热销的月饼如今成了滞销品。有河北的超市老板在网上发帖称,货架摆满月饼,顾客却寥寥无几,中秋后降价一半都卖不动。
月饼卖不动了,超市老板哭了一盒没卖出去,中秋后贱卖都没人要。
月饼卖不动了,超市老板哭了一盒没卖出去,中秋后贱卖都没人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每年中秋前夕,商超货架上堆满的月饼礼盒总在提醒着节日的临近,可今年不少超市老板却愁眉不展,原本该热销的月饼如今成了滞销品。有河北的超市老板在网上发帖称,货架摆满月饼,顾客却寥寥无几,中秋后降价一半都卖不动。
更令人意外的是,往年企业采购量动辄上万盒的金融房地产行业今年直接"砍单",改发购物卡或茶叶。这场"月饼危机"背后究竟是传统节日的衰落,还是消费逻辑的彻底重构?
2025年中秋前一周,昆明某超市的月饼摊位前散装火腿月饼从6元/个跌至2.5元/个,仍少人问津。广西南宁的月饼商户杨女士无奈降价,10元3个,卖完为止。这种场景并非个例。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月饼产量预计跌破30万吨,较2024年的32万吨明显下滑。而往年的"天价月饼"更遭遇重创,单价超500元的礼盒占比从2023年的7.2%骤降至1.8%,70-220元的平价礼盒成为市场主流。往年公司采购2万盒月饼,今年直接通知一盒不买。
一位企业采购负责人透露,房地产、建材等行业受经济波动影响,非必需品支出被大幅削减。更关键的是政策监管层层加码,2025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对单价超500元的盒装月饼实施重点监管,要求交易信息留存2年,包装层数不得超3层,100元以上礼盒的包装成本占比不得超15%。
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击碎了"月饼刺客"的生存空间。当传统月饼遭遇冷遇,健康化、零食化产品却逆势增长。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低糖、低脂月饼销售额增速达25%,健康品类占比提升至18.4%。其中低糖月饼占比45.3%,无糖月饼增长35.2%。有机月饼增长41.6%。消费者画像显示,25-45岁女性是健康月饼的主力消费群体,占比68.4%。她们更愿为"减糖不减味"的产品支付15%-20%的溢价。
企业创新层出不穷,苏州稻香村推出"陈皮豆沙灵芝月饼"、"玫瑰西洋参月饼",将药食同源理念融入传统。荣昌区中医院开发"黄精五仁"、"茯苓"等药膳月饼,主打脾胃调理功能。华美食品集团则在广东茂名打造"月饼+农产品"产业链,采用化州橘红、电白荔枝等本地特色原料,既提升风味又助力乡村振兴,年轻群体的偏好更颠覆传统。
京东《2025年月饼趋势洞察报告》显示,18-35岁消费者占比达42%,他们青睐黑松露、榴莲等创新口味,愿为"高颜值、高互动性"的国潮包装买单。北京稻香村推出的"月亮饼"、"福兔饼"萌趣新品,广州酒家的文创国潮礼盒均通过情感价值赋能实现销量增长。
而低温月饼、冰皮月饼等区域性产品借助冷链物流覆盖率提升至82%的契机,从地方走向全国,2025年销售额同比增长73%。线下商超遇冷,线上渠道却逆势上扬。2024年直播电商占月饼销售额的22%,同比增长65%。抖音电商"月饼季"单日GMV破亿元,社区团购、020即时配送的兴起让"即买即食"成为可能。
某平台数据显示,低温月饼线上预售期一盒仅五六十元,而线下同款标价两三百元,价格优势推动年轻消费者转向网购,文化内涵的升级成为另一突破口。72.3%的消费者愿为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月饼支付溢价。"敦煌飞天"、"宋词意境"、"二十四节气"等主题礼盒热销,地方特色月饼占比达28.7%。云南鲜花月饼、苏式鲜肉月饼、山西"老醋月饼"成为区域名片,博物馆联名款客单价达常规款2.3倍。故宫、三星堆等IP的加入让月饼从食品升级为文化载体。
小敏认为,月饼市场的"遇冷"本质是消费理性的回归,当"面子消费"让位于"实用主义",当"高糖高油"被"健康功能"取代,当"节日仪式"转化为"日常零食",行业正经历从"规模竞争"到"价值竞争"的深度转型。未来五年,具备核心技术、场景解决方案和品牌故事的企业将主导325亿元规模的市场。
不知道大家觉得小敏说的对不对?如果你也喜欢小敏的节目,点赞关注,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我的精彩节目了。
来源:美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