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余庆县教育体育局荣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余庆县教体局长期以来致力于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肯定,也体现了余庆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全域育人格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近日,余庆县教育体育局荣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一荣誉是对余庆县教体局长期以来致力于教育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肯定,也体现了余庆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全域育人格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作为推动区域教育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余庆县教体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构建“环境浸润+课程育人+实践养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目前已建成5所省级和11所市级示范校,形成了一批文化育人阵地。
松烟小学深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将民族团结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通过打造“五旗五徽五认同”文化墙、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我们通过文化墙、民族教师等可视化环境建设,将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民族团结的温暖,融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于熏陶之中见成长,于体验之中悟团结。”松烟小学校长骆成说。
在引导各校夯实校园文化阵地的基础上,余庆县教体局进一步将工作延伸至文化育人与非遗传承领域,通过扎实举措让民族文化传承更有深度、更具活力。
在这一过程中,松烟小学的腰鼓、龙溪小学的钱杆舞非遗表演成为亮眼实践——学生们手持缀着彩绸的腰鼓和钱杆,随着明快节奏,铿锵有力的鼓声在回荡,裹满彩绸的钱杆也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灵动的韵律将非遗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松烟小学六(1)班学生周小稀分享道:“我在松烟小学打了6年腰鼓,从一年级开始就觉得打腰鼓是件非常开心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既锻炼了身体,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龙溪小学德育主任张文娜表示:“我校引入钱杆舞非遗课程已五年,不仅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还结合学生兴趣改编动作,让传统技艺更易上手。看着孩子们从最初握杆生疏,到如今能自信舞动钱杆、展现非遗魅力,既传了技艺,更让他们打心底认同本土文化,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为推进非遗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县教体局投入227万元建成15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将钱杆舞、高矮人舞等非遗项目纳入课后服务及校本课程,构建“必修+选修+社团”立体课程体系。近年来,全县累计开展传统文化活动1500余场,参与师生达10万余人次,普通话宣传周、开笔礼等主题活动也广泛开展,有效增进了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意识。
在文化育人与非遗传承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余庆县教体局并未止步,而是进一步挖掘区域资源,将红色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重要抓手。其中,龙家小学开展的“童心向党”实践活动颇具代表性,学生们通过红色故事分享、红色歌曲传唱等形式,在心中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
“参加‘童心向党’活动特别有意义!”龙家小学二(2)班学生蔡庆轩说,“听老师讲红色故事后,我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懂得要爱党爱国,以后会和同学们一起传递这份精神”。
龙家小学少先队辅导员赵政贤则认为,红色教育不止于“传知识”,更要让孩子“走进”红色故事:“除了故事分享、红歌传唱,我们还组织学生前往万丈坑红色教育基地,让孩子在实地体验中懂幸福之不易,把‘爱党爱国、团结奋进’的种子种进心里。”
在龙家小学等校特色实践基础上,余庆县教体局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将红色教育系统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长征故事进校园”为核心,开展“长征故事万人讲”300余场、“六个红”活动500余次、“六个一”主题教育50余场,以及“五旗五徽映童心”等实践2000余场,使红色精神深入人心。自2022年以来,该局共获得省、市级荣誉7项,展现出民族团结与全面育人工作的扎实成效。
“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不断优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凝聚如‘石榴籽’般紧密的团结力量,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与全面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输出更多‘余庆经验’、贡献更强‘余庆力量’。”余庆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文莲表示。
来源:余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