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分析中国如何反制B-21,美军撤到第三岛链也不安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0:04 1

摘要:美国空军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正成为检验西太平洋力量对比的试金石。近期外部分析报告指出,即便美军将B-21后撤至第三岛链的夏威夷或澳大利亚基地,仍难以确保其生存能力。这一判断背后,是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其打击半径已突破传

美国空军B-21“突袭者”隐身轰炸机,正成为检验西太平洋力量对比的试金石。近期外部分析报告指出,即便美军将B-21后撤至第三岛链的夏威夷或澳大利亚基地,仍难以确保其生存能力。这一判断背后,是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其打击半径已突破传统地理界限,正在重塑太平洋战略平衡。

B-21作为美军新一代隐身轰炸机,设计初衷是穿透严密防空网实施纵深打击。然而在亚太战场环境下,其战术优势面临多重消解。若部署于关岛等第二岛链基地,将直接暴露在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的射程内。即便后撤至夏威夷或澳大利亚达尔文基地,仍处于潜射巡航导弹覆盖范围内。

更关键的是,B-21的隐身特性在新型探测体系前效果衰减,中国已构建天基红外预警星座、超视距雷达和电子侦察卫星组成的多维探测网,结合人工智能目标识别技术,可实现对隐身目标的广域追踪。这种多域传感网络使B-21的起飞、巡航乃至返航过程均可能被持续追踪,一旦定位信息传入指挥系统,高超音速打击力量可在一小时内响应。

美军若将B-21撤至第三岛链,将陷入“保全平台与丧失效能”的两难境地。夏威夷距东亚约10小时航程,澳大利亚达尔文基地需5小时,漫长的航线将增加被探测概率,且战时加油机生存率堪忧。更重要的是,远距离作战大大稀释了打击效能:B-21搭载的导弹射程约1000公里,从夏威夷出击需深入防御圈才能覆盖目标,极大增加任务风险。依托关岛等前沿基地,又面临着“首波被摧毁”威胁。

澳大利亚和夏威夷基地的可靠性受地缘政治制约。澳大利亚北部基地易遭潜射巡航导弹攻击,且澳国内对卷入中美冲突存在分歧;夏威夷虽防御较强,但兵力集中反而成为高风险目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前沿存在收缩将动摇盟友信心。日本、菲律宾等国可能重新评估安全依赖,转而寻求与中国对话。这种政治效应恰是中国战略威慑的隐性收益。

B-21代表的隐身突防理念,正被分布式杀伤与智能协同作战取代。中国在六代机预研中强调“忠诚僚机”概念,由歼-20指挥无人机群实施前沿压制;攻击-11隐身无人机可前出干扰敌防空系统;空警-3000预警机搭载量子雷达提升探测精度。这种体系对抗下,美军的单一平台优势将被对手的体系协同作战抵消。

B-21的部署困境折射出美国“太平洋护城河”战略的失效。当关岛、夏威夷乃至本土西海岸均纳入打击范围时,地理屏障已无法提供绝对安全。中国通过反制手段建设,实质上将太平洋转化为“中美战略缓冲带”,迫使美国接受力量共存的现实。

太平洋足够宽广,容得下两大国力量共存,但前提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中国反制能力的发展并非寻求进攻优势,而是构建“拒止性威慑”,确保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当B-21的部署选项不断收窄,当航母战斗群面临“区域拒止”,美国需要重新审视太平洋的权力分配逻辑,这片海洋不应是某国的内湖,而应是共同维护的公共空间。

来源:包明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