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8人‘地推’诈骗引流获刑,揭秘新型网络犯罪手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09:29 1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类新型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利用线下"地推"方式为诈骗活动引流的新型犯罪模式,因其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2025年9月,广西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一起典型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各类新型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其中,利用线下"地推"方式为诈骗活动引流的新型犯罪模式,因其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2025年9月,广西贺州市平桂区人民法院就审结了一起典型的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犯罪案件,8名被告人因通过"地推"方式为诈骗活动引流而获刑。



案件中的8名被告人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在广东、广西等地流窜作案。他们选择在人员密集的商圈、集市等场所,以赠送小礼品为诱饵,诱导路人转发所谓的"手工兼职""招聘信息"等内容。更有甚者,他们会直接操作路人的手机,将这些诈骗信息转发至多个微信群。经查实,这些信息实际上都是为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引流的"诱饵"。

这种犯罪手法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主要利用了三个方面的心理弱点:一是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理,面对免费赠送的小礼品容易放松警惕;二是从众心理,看到别人都在参与,自己也跟着转发;三是对新型诈骗手段缺乏认知,不了解转发这类信息的潜在风险。正如本案中,平桂区一位群众就是点击了这类虚假手工广告后,被引流至电信网络骗局,最终以兼职刷单的方式被骗17000余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覃某升等8名被告人的行为已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该罪名的设立,正是为了打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违法犯罪预备行为的情况。在本案中,虽然被告人没有直接实施诈骗行为,但他们为诈骗活动提供推广服务,客观上帮助了诈骗信息的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最终,法院根据各被告人的犯罪情节、危害后果及认罪悔罪表现,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至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这起案件暴露出当前网络犯罪的一些新特点:首先是犯罪链条化趋势明显,本案中被告人只是整个犯罪链条中的一环,背后还有组织者、技术支撑等完整体系;其次是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从单纯的线上诈骗发展到线上线下结合;再次是犯罪成本低但危害大,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就可能造成多人受骗。

针对这类新型网络犯罪,司法机关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严惩此类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同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完善技术防范手段,如建立诈骗信息识别系统、加强网络平台监管等。

对于普通群众来说,防范此类诈骗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不轻易将手机交给陌生人操作;其次,对各类"扫码送礼""转发有奖"等活动要保持警惕;再次,发现可疑信息要及时举报;最后,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不贪图小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地推"诈骗往往具有季节性特征。在节假日、大型活动等人流密集时段,发案率会明显上升。因此在这些特殊时期,群众更要提高警惕。同时,家中有老人、青少年等易受骗群体的家庭,更要加强防范教育。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打击此类犯罪需要多方合力。网络平台要加强对群组的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置可疑信息;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线下推广活动的监管;社区、物业等基层组织可以在小区内开展针对性宣传;司法机关则要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这起案件的判决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任何为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帮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也呼吁广大群众积极举报违法犯罪线索,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随着技术的进步,诈骗手段可能会不断翻新,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基本的防范知识,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司法机关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来源:以亦案件播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