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早已不是新鲜的教育命题,却始终是困扰众多学校与教师的实践难题。它并非简单调整教学流程,而是涉及教学理念、师生关系、资源设计的系统工程——若仅依赖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缺乏可复制的模型与持续的支持,改革往往陷入“周期长
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早已不是新鲜的教育命题,却始终是困扰众多学校与教师的实践难题。它并非简单调整教学流程,而是涉及教学理念、师生关系、资源设计的系统工程——若仅依赖个别教师的“单打独斗”,缺乏可复制的模型与持续的支持,改革往往陷入“周期长、见效慢”的困境,最终让许多教育者望而却步。
一、自主预学:筑牢“学为中心”的第一块基石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便强调,信息爆炸时代,个体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远比单一知识更重要。而自主预学,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试金石”——它不仅能避免课堂陷入低效的信息提取,更能将宝贵的课堂时间聚焦于深度探究与思维碰撞,为高效课堂搭建“前奏”。
但自主预学绝非“课前看一遍课文”的简单任务,而是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系统培养学生的四项核心能力。其一为阅读与笔记力,教师需设计统一的笔记符号体系(如用“△”标注重点、“?”标注疑问),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学会精准提取信息、梳理关键内容;其二为联系与结构力,引导学生将新学内容与旧知识关联,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框架搭建逻辑体系,避免知识碎片化;其三为尝试与体验力,鼓励学生提前尝试课后习题或实践任务,在“试错”中形成初步认知与学习感受;其四为提问与共学力,预留专门的“提问栏”,让学生提出“请教性问题”(如“我不理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描写繁星”)或“考查性问题”(如“你知道文中‘密密麻麻的繁星’对应的季节特点吗”),再通过师生点评提升问题质量。
落实自主预学的难点,在于建立“布置→检查→反馈”的闭环。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当教师坚持每天批改预学笔记、课堂首环节反馈预学问题、每周总结预学成效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会快速养成,教学质量也随之显著提升。若连自主预学都难以落地,更深层次的课堂重构便无从谈起——这正是其成为课改“试金石”的核心原因。
二、对子互学:打开全员参与的“便捷之门”
传统课堂中,“满堂灌”或“仅与尖子生互动”的场景并不少见:讲台前教师滔滔不绝,台下学生却走神、瞌睡,多数中等生和后进生沦为“课堂旁观者”。学生参与度低,不仅会导致知识吸收效率下降,更会削弱学习兴趣,形成“越不参与越不会,越不会越不参与”的恶性循环。
合作学习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也是“学为中心”课堂的标配。但许多教师对合作学习存在误解,认为其“耗时、低效”,仅在公开课上“表演式”开展——实则问题根源在于任务不清、规则不明、训练不足,而非合作学习本身。合作学习分为“对子互学”与“小组群学”,后者需要调整座位、划分角色,组织难度大、训练周期长;而“对子互学”(即同桌合作)则是“短平快”的最优解:无需改变课堂布局,只需通过简单训练,就能让所有学生深度卷入学习。
对子互学的核心在于“规则养成”。教师需明确训练要点:全体起立,身体微微靠近同桌,避免距离过远导致交流低效;目光聚焦对方,确保注意力集中,不被外界干扰;发言有序,采用“先听后说”的模式,一人表达时另一人认真倾听,避免打断;善用肢体语言,如点头表示认同、挥手表示补充,最后以“击掌”结束对话,形成清晰的互动闭环。经过1-2周的持续训练,课堂会发生明显变化:原本沉默的学生开始主动表达,走神的现象大幅减少,甚至后进生也能在与同桌的交流中找到学习自信。这种“全员参与”的效果,正是课改初期最需要的“微成功”。
三、任务驱动+当堂反馈:实现质量提升的双重保障
传统“教为中心”的课堂,常被琐碎的提问填满——一节课内教师可能提出上百个问题,从“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到“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看似互动频繁,实则传递的是零散、惰性的知识,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间。而“学为中心”的课堂,需要用“少而精”的大任务替代碎片化问答,让学生经历“独学→合学→展学”的完整学习过程。
课改起步阶段,不必强求教师立即设计出“关联递进、指向高阶思维”的完美任务,“合并零散问题”就是可行的速赢策略。例如教学巴金的《繁星》时,传统课堂可能拆分出十几个小问题,而任务驱动式设计只需一个核心任务:“请从文中圈划关键信息,填写表格(包含‘时间、地点、繁星特点、作者感受’四列),完成后与同桌交换表格,互相修改完善并分享发现。”这个任务既涵盖了基础的信息提取,又融入了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被动回答”转向“主动探究”,课堂也随之从“碎片问答”走向“深度思考”。
若说任务驱动是“学”的核心,那么当堂反馈就是“练”的关键,也是确保“堂堂清”的核心手段。学习金字塔理论显示,“听讲”的信息留存率仅5%,“实践练习”的留存率却高达75%——这意味着仅靠教师“讲清”远远不够,必须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练习、巩固知识。但现实中,许多教师习惯“拖堂讲授”,将练习留到课后,不仅加重学生负担,也错失了知识巩固的最佳时机。
落实当堂反馈,需要简单有效的执行策略。部分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每节课进行到30分钟时,播放固定提示音,提醒教师停止讲授,立即布置课堂练习;练习内容需紧扣本节课核心知识点,难度由浅入深,确保80%以上的学生能独立完成;练习结束后,采用“同桌互批+教师抽检”的模式,快速反馈错题,当场讲解共性问题。这种“讲练结合”的方式,无需额外增加教学负担,却能立竿见影提升教学质量,真正的课改质量提升,不是靠课后“刷题”,而是靠提高课堂参与度、思维深度与情感投入。
课堂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循序渐进”的进化。自主预学、对子互学、任务驱动与当堂反馈这四个“速赢项目”,或许只是“学为中心”变革的冰山一角,但每一个项目的扎实落地,都是一次“微成功”的积累。当教师看到学生从“被动听课”到“主动提问”,从“沉默寡言”到“积极互动”,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与乐趣,这些细微的变化便会汇聚成课改的强大动力,推动课堂真正从“教”走向“学”。
来源:海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