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产”下一站: 向“精”向“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9:43 1

摘要:当青海藏蜜走向全国,当青海藏毯走进欧洲商超,当“青海智造”碳纤维打破技术垄断,青海商标品牌建设的成绩单藏着高原特色与市场活力碰撞出的火花。这份成绩的背后,更有一份清晰的“未来答卷”。记者了解到,青海相关市场部门锚定方向、精准发力,正以扎实的计划为“青字号”品牌

当青海藏蜜走向全国,当青海藏毯走进欧洲商超,当“青海智造”碳纤维打破技术垄断,青海商标品牌建设的成绩单藏着高原特色与市场活力碰撞出的火花。这份成绩的背后,更有一份清晰的“未来答卷”。记者了解到,青海相关市场部门锚定方向、精准发力,正以扎实的计划为“青字号”品牌铺就更宽的成长路。

品牌培育,贵在“精准”二字。过去,青海靠着“广撒网”式培育,让商标注册量实现了倍数级增长;未来,“精准滴灌”将成为关键词。围绕产业“四地”建设给品牌“分类画像”:对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技术型、高端化品牌;对有机农畜产品、非遗手作等特色领域,深挖生态与文化附加值。简单地说,就是“按标准找好苗子,按需求补营养”——比如给枸杞企业搭技术升级平台,帮藏绣工坊对接设计资源,让每个有潜力的品牌都能拿到“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这种靶向培育,既能让优质品牌冒尖,也能带动更多中小品牌跟上节奏,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发展”的格局。

地理标志的“金招牌”,未来要更亮、更暖。牦牛、藏羊、虫草、藏毯……这些带着青海烙印的物产,是乡村振兴的“好帮手”。把地理标志培育和乡村振兴拧成一股绳,按照“挖潜力、育精品、保品质”的思路梯次推进:先从各地的特色物产里“筛金子”,比如海东的菜籽油、黄南的唐卡……将地域特色纳入培育清单;再帮符合条件的产品“拿身份”,指导合作社、企业完善申报材料,让更多“土宝贝”挂上地理标志的“认证牌”;更要管好“招牌”的使用,规范专用标志流程,避免“一哄而上、粗制滥造”。说到底,就是让地理标志的“名片”成为“存折”——当湟中燕麦、大通蚕豆这些地标产品附加值提升,受益的不仅是企业,更是种养殖的农牧民,真正让品牌红利落到田间地头。

让“青海产”走得远,还得靠“特色宣传”搭桥梁。过去几年,“大美青海·生态品牌”推介活动让高原好物走进了广州、香港等地的展会;未来,宣传的“朋友圈”还会更大。在继续延续线下推介的优势,带着企业多去国内重点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露脸”,让更多人看到青海产品好品质的同时,发力“线上+线下”融合,比如搞直播带货专场、建“青字号”电商专区,让消费者在手机上就能买到正宗的高原特产。更重要的是,青海还要主动“牵手”省内外伙伴,和东部省份合作搞品牌互推,跟电商平台共建营销渠道,通过“抱团发力”让“大美青海”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其实,这些做法的核心很实在:不是搞“花架子”,而是让品牌建设接地气、见实效。推进地理标志用标规范,是为了守住消费者对青海产品的信任;加强区域合作,是为了打破“地域壁垒”,让“青字号”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精准培育品牌,是为了让青海的优势资源真正变成市场竞争力。

从商标数量“量的积累”,到品牌质量“质的飞跃”,青海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当精准培育让品牌更有竞争力,当地标引领让乡村更有活力,当特色宣传让渠道更畅通,未来的“青字号”,不仅能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更能带着高原的生态味、文化味、科技味,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掌声。

不喊空泛的口号,只有扎实的行动。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更多像“藏蜜”“圣源地毯”这样的品牌冒出来,看到更多“青海造”成为消费者认可的“硬通货”。而这些成长起来的品牌,终将成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让高原大地上的品牌梦扎得更深、飞得更高。

编辑:刘海钧;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