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位病友,年轻、懂营养,也打胰岛素许多年。前几天突发恶心、喘不上气,还以为是胃病,一查是血酮飙上5.0mmol/L。送到医院检查,已经出现酸中毒。血糖也才十几,按理说不算太高,可身体早已“脱轨”。这病发得急,有时几个小时人就能昏迷。
很多糖友觉得,只要每天打胰岛素、血糖稳稳的,就“高枕无忧”。可门诊里常见的,却是血糖表面看似正常,身体却在“暗地里”出问题。
尤其是酮症酸中毒,发作凶得让人防不胜防。真正危险的,不是血糖高,而是没把胰岛素当回事、没守好两个关键细节。
有位病友,年轻、懂营养,也打胰岛素许多年。前几天突发恶心、喘不上气,还以为是胃病,一查是血酮飙上5.0mmol/L。送到医院检查,已经出现酸中毒。血糖也才十几,按理说不算太高,可身体早已“脱轨”。这病发得急,有时几个小时人就能昏迷。
酮症酸中毒,说到底,就是身体“油用完了烧柴”,没有胰岛素,糖进不了细胞,只能靠脂肪顶上,脂肪烧多了,就冒酸,酸多了,身体顶不住。按《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的数据,约五分之一的住院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酮体升高。这可不是稀罕事。
很多人以为只有1型糖尿病才会得,其实2型老糖友若胰岛素打得不对、断得过快,也会中招。尤其是“节省胰岛素”“自己调剂量”的,这类最容易出事。
门诊上常见一种错误:今天打,明天忘;昨天加两单位,今天又减一半。有人还信偏方,说“血糖不高可以歇几天”,这是典型的“节外生枝”。人体不像机器,不是停一会就能原地开动。胰岛素一断,葡萄糖过不去,身体硬是饿着肚子走捷径燃脂肪,酸就是这么来的。
研究表明,哪怕是短短12小时断用胰岛素,血酮就能明显上升。打针这事儿,宁愿多测几次血糖,也别断档。医生常说,胰岛素就像闸门水龙头,不开的时候,小河不流,洪水却淤着;一开乱流,又容易翻堤——稳着来,才安全。
再就是打针的时机,不可乱。很多人错误地先吃再打或睡前乱调。其实速效胰岛素最好餐前15分钟左右注射,而长效胰岛素要维持基础水平,不能随意换时段。否则血糖忽高忽低,对身体刺激很大,像坐过山车一样。
不少人家里那台血糖仪可灵,但只测糖不测酮。可问题是酮体升高常常早于血糖异常。这就像火苗在暗处烧,没冒烟你都闻不见。特别是这些人要盯紧:近期有感冒发烧、吃不下饭、或者马上要手术的人。如果身体应激,胰岛素需求会大幅增加,一打少了就容易出酸。
现在很多医院推荐家庭使用尿酮或血酮试纸,一条两三块钱,别省这点小钱。血酮大于1.5mmol/L就需警惕,超过3.0就要赶紧就医。有些人身体其实还没发病,只是早期代谢紊乱,早点发现就能避免重症。
有时候患者不是不重视,而是经济拮据、嫌麻烦、怕针疼。确实能理解,但身体讲的是账本,拖是拖不过去的。
有人喜欢把药掰半用、针头反复用、甚至在外地时“少打一针没事”。其实这几种做法都埋雷。
用旧针头反复注射,会让胰岛素吸收慢、皮肤增生硬结,时间久了,打进去的药不均匀,效果差一大截。
还有人听信“控糖食疗法”,断主食、只吃蔬菜和蛋白。结果一个星期,人瘦了五斤,但血酮翻倍,肾也跟着遭罪。糖友要记住,人不是光靠意志控糖,身体要平衡,这“平”才是门大学问。
医生经常说,一套胰岛素方案,是“个人化”的事。任何网络推荐的“万能剂量”都不适合所有人,也不能自己随便照搬别人用药经验。胰岛素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能省着打。规律、监测、调整——这是三件紧绑在一起的事,缺一不可。
有人以为这病像雷,劈一下就没命,其实也有前兆。
除了恶心、口渴、乏力、呼吸深而急,口中带有烂苹果味是个标志性的信号。那味道不是想象,而是丙酮在作怪。
有时身体发凉、精神萎靡,其实不是“感冒前奏”,而是代谢在乱套。
见到这种情形,别犹豫,马上测血酮或去医院急诊抽血检查动脉血气。拖久了,酸一旦进血太深,人就会昏沉,救治窗口极窄。
有资料统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延误治疗24小时,病死率可提高近四倍。这话听着吓人,但也最实诚。防在前头,远比抢救容易得多。
老一辈糖友最常说,“一打胰岛素就离不开了”。但其实这不是“依赖”,是因为身体的胰岛功能真不够用了,胰岛素打进去,只是补齐身体欠的账。
就像手机电池老化了要外接电源,这不能叫上瘾,叫维护。反而,硬撑不用的,血糖不断累积,损起眼、肾、脑,更本末倒置。
尤其是一些长期使用胰岛素的老糖友,身体比年轻时弱得多,稍遇感染或饮食不当,就可能诱发酸中毒。此时,越“省”越危险。
近年来医学文献也指出,规范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重大并发症风险可下降30%至40%。稳定注射不光控糖稳,对延缓肾病、保护神经都有帮助。这比吃多少保健品都实在。
糖尿病这事儿,说穿了就是个“精细活”。打针打得精,身子才稳;敢偷懒,迟早出岔。
胰岛素就像种田的水渠,不挖深不护好,那一年的庄稼免不了要旱。
酮症酸中毒就像“地里烧根”,表面没动静,实则根儿烂得快。早发现、早点修,积的大祸才能化小。
医生天天看那些因为一时大意而躺上病床的病友,心是真疼。
一句话,胰岛素要打得稳,酮体要监得勤,别小看这两个小动作,真能保你平平稳稳过十年。
生活中,糖尿病并不把人打倒,打倒人的,是“自以为懂”的心态。医嘱不是束缚,是安全绳。糖友要懂得,根据身体变化、季节变换、活动量大小,及时复诊、调整方案,这样胰岛素才能用得有章有法。不盲调、不乱省,活得更轻松,也少走弯路。
结尾就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打胰岛素别怕,也别偷懒;把这事儿当成每天洗脸刷牙那样自然,身子就能服帖地跟你走下去。
哪位糖友有自己打胰岛素的小经验、或监测酮体的心得,也可以在下方留言聊聊,说不定能帮到别人。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8):841-942.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共识[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1):1-11.
声明:本文内容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建议。如有不适或血糖异常,请到正规医院就诊。本文无商业推广,无不良引导,旨在传播健康理念。
来源:健康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