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大众文艺作为数字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形态,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涵盖网络文学、数字游戏等基于数字媒介技术的多种形态,在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为激活文艺创作生产提供了多种渠道。推动河南新大众文艺行稳致远,既是激活中原文化生命力的
□河南日报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新大众文艺作为数字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形态,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涵盖网络文学、数字游戏等基于数字媒介技术的多种形态,在新的媒介生态、艺术生态和产业生态中,为激活文艺创作生产提供了多种渠道。推动河南新大众文艺行稳致远,既是激活中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坚守中华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文艺创作;要强化精品意识,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文艺佳作;要借助科技为文艺赋能,依托数字技术革新呈现与传播模式,探索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新形态;要以讲好黄河故事为特色,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文艺品牌,为新大众文艺注入鲜明的中原特质。
坚守中华文化: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根本立场
赓续中华文脉。作为中华文脉赓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文艺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自身优势。在遵循“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下,中国文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新大众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同样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立场,从中华文化的传承赓续中汲取精神养料,从文化创造中凝练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作为新的大众文艺形态,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要继续赓续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美学精神,注意汲古润今、推陈出新,通过提炼传统文化精髓为时代赋形,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要在中华文脉赓续传承的坐标中汲取创作灵感,以新的大众艺术方式在舞台上、镜头里、笔墨中把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以更多植根中华文化沃土、饱含时代气息的优秀大众文艺精品,续写赓续中华文脉的华彩篇章。
展现时代气象。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近年来,河南的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滋养和支撑。扎根深厚的中原文化沃土的新大众文艺作品,更加注重中华文脉赓续和根魂重铸,大量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优秀作品呼应时代召唤、记录时代回响、展现时代气象。以打造“大型剧目震撼化、中型剧目精品化、小型剧目景观化”文艺演出为目标,北宋文化主题XR沉浸式电影《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开启了与中华文明瑰宝的深度对话。为搞好年度“村晚”,焦作市孟州区莫沟村、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村、新乡市凤泉区五陵村村民们争相上台,唱响乡村文化新乐章,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既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剧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
坚持价值引领。新大众文艺之“新”,表现为公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影响改变着时代的文艺形态。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守正创新、激浊扬清,走向高质量健康发展轨道。一是深化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政策,支持创作生产者挖掘地域创作素材,找准选题与载体,施展创作生产者专业才能,推动高质量作品不断涌现。二是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在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三是加强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引导文艺创作者守正创新,充分发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风向标作用,对于低级恶俗的作品进行监督、批判和矫正,净化文艺环境,建构新的健康的文化价值秩序。
强化精品意识: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时代担当
以思想精深的新大众文艺作品培根铸魂。推出文艺精品、铸就时代高峰,是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标识。在新媒介与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新大众文艺呈现创作主体全民化、叙事平台融媒化、审美范式交互化等特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新大众文艺作品展示了文艺与现实、文艺与生活前所未有的结合度,成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要将精品意识贯穿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提升对新大众文艺规律的认识,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以思想精深的文艺精品实现培根铸魂、成风化俗。新大众文艺创作要积极发挥特点与优势,创作生产出思想精深的优秀作品,发挥文艺作品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以艺术精湛的新大众文艺作品凝心聚力。推动文艺发展,最根本的是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新大众文艺创作要以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不断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艺术表现与观演空间方面进行创新开发与设计,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与叙事策略展示了厚重的中原文化。新大众文艺同样要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反映时代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以精湛的艺术作品凝心聚力、勇攀高峰。
以制作精良的新大众文艺作品引领风尚。新大众文艺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审美风尚与潮流走向,要以制作精良的作品引领时代风尚,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一是加强文艺评论,夯实新媒体文艺评论阵地,监督和引导新大众文艺作品内容与形式,将推动文艺作品高质量创作生产作为重要目标。二是深化科技与文艺融合,推动AI、VR等技术在文艺创作生产中广泛应用,提升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表现力。三是推动文艺创作跨界融合,拓宽创作边界、创新表达形式、提升作品感染力,推动新大众文艺作品精品化发展。
借助科技赋能: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成长路径
技术驱动重构研创链条。数字科技对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传播、消费进行了全链条式重构,科技赋能成为新大众文艺成长的动因,尤其是AI生成、视频剪辑软件、虚拟现实等媒介技术打破了文艺创作专业壁垒,激活了文艺创作生产的动力。新大众文艺作品的传播更加精准化,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促使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崛起,受众的欣赏习惯被算法推荐掌握,个性化推送、智能化分发成为常态。文艺消费从被动接受转向互动参与,媒介平台上的弹幕、评论等内容可以实时被创作者捕捉,互动游戏、沉浸式艺术展等文艺新样态提升了受众参与度,拓展了新大众文艺的消费场景,为文艺生态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跨界融合探索成长模式。新大众文艺以数字科技为引擎,以跨界融合为抓手,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成长之路。艺术门类互融互通、表现形态融合共生,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创新表达,进而带动戏曲、非遗、文物等实现跨界破圈传播。河南豫剧院团入驻抖音直播平台,戏曲名家和业余戏迷齐开唱,大大提升了演艺类节目的影响力,戏曲文化走向更多年轻观众。河南还成立了“非遗美学实验室”,立足“非遗+美学+科技”发展模式,推出“东方美学沉浸式艺术展”,被评为2025年度非遗传播创新案例。新大众文艺形态多样、丰富灵活,短视频、微短剧、网剧、直播等形式实现多领域互联互通,正在探索跨媒介叙事、跨界融合的新发展路径。
多元共生擘画发展蓝图。推动科技与文艺深度融合,需从政策引导、搭建平台、繁荣生态等维度入手,绘就发展蓝图。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借助数字技术。在政策制定方面加强对于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新大众文艺数字化创作生产传播,提升文艺创新的科技含量。二是搭建普惠平台,推动技术下沉。建设区域性新大众文艺创作云平台,加强短视频创作、直播、AI技术培训,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围绕数字豫剧、数字演艺、数字文博等叫响“数字中原”IP。三是繁荣创作生态,加强文化整治。加强新大众文艺作品审核,打通文艺创作、版权交易、商业孵化链条,繁荣创作生态。在新的时代语境、媒介场域、技术态势和审美实践中,新大众文艺创作正释放出新的文化创造力,擘画出生机勃勃的发展蓝图。
激发创新活力: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基本要求
根植传统推动新大众文艺创新发展。新大众文艺是新时代文艺的大众化形态,新大众文艺作品以通俗化多样化的主题内容与艺术样式,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标识转化为大众审美符号标识,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新载体。水下舞蹈《洛神水赋》演绎绝美“洛神”、《龙舟祭》重现传统端午祭礼、《兰陵王入阵曲》在时空交错中展现家国情怀、真人演绎龙门石窟石刻艺术《帝后礼佛图》穿越千年时光再现文化盛景,使观众在品味艺术之美的同时,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新大众文艺同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并以新的表达方式拓展创新发展空间,体现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辨识度。
立足中原助力新大众文艺创新实践。中原地处华夏腹地,从古老的甲骨文到辉煌的汉唐文化,从儒家思想的传承到诗词歌赋的创作,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原大地留下了无数瑰宝。近年来,河南以丰富多彩的新大众文艺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涌现了一批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文艺精品。豫剧《妇好》依托安阳殷墟妇好墓考古成果,演绎王朝兴衰和文明演进。VR沉浸展《玄鸟生商》,运用前沿数字技术,重构3600年前的郑州景象。舞蹈《甲骨问寻》、歌曲《甲骨之光》以甲骨文为创作灵感,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让古老神秘的甲骨文“舞动”起来。要吸收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优化文化供给,让中原文化火起来。
多方合作激发新大众文艺创新活力。深挖文化资源,坚持创新驱动,通过多方合作,激发新大众文艺创新活力,让龙门石窟的佛光、汴绣宋韵的风华、河图洛书的智慧,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得到创新表达。首先,加强资源整合,积极融入文化新业态,进一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广泛介入数据处理、风格打造、内容创作、受众分析等多个环节,赋予新大众文艺精品新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其次,加强跨界合作,推动文艺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大众文艺品牌。最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河南新大众文艺作品对外传播,在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
讲好黄河故事: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的重要使命
以创新表达方式推动黄河文化活态传承。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使命,要将黄河文化符号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态,让古老故事在现代叙事中焕发新生。近年来,殷墟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与沉浸式体验,对黄河文化进行了多维度创新表达。《端午奇妙游》中的水下洛神,以《洛神赋》为蓝本,融合传统飞天意象,通过水下高清摄影、鱼线牵引等技术,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文学想象转化为震撼的视觉奇观。新大众文艺作品以崭新形态深入探寻并表达黄河文化肌理,展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让黄河故事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从文化殿堂走进大众视野,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以聚焦文明变迁促进黄河故事直抵人心。黄河文化孕育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随着时代变迁,黄河文化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与生命活力。新大众文艺创作以鲜活视角聚焦黄河流域的文明变迁,将历史脉络与现实图景紧密交织,用充满生活质感的叙事书写时代新篇章。大河报AI记者以技术赋能“穿越”历史现场,通过古今对话的创新形式生动再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新大众文艺作品创新了黄河文明的当代叙事,从不同维度解码中华文明基因、记录时代变迁,让黄河故事在历史纵深与现实温度的交织中更具穿透力。
以构建全民共创实现黄河精神代代相传。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精神,离不开中原儿女的共同参与。新大众文艺肩负传承黄河精神的重要使命,需要构建全民参与、共创共享的文化生态,在创新表达中传递力量。一是健全引导机制,夯实创作基础。构建覆盖全流程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地域素材库+选题孵化器”双支撑模式,通过政策支持、资金补贴、奖项激励等举措,重点支持以传承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的创作生产。二是分层赋能主体,激活创作活力。聚焦新大众文艺叙事能力提升,邀请专业人员围绕场景构建、叙事策略、拍摄技法等精准授课,培训创作技巧,释放新大众文艺创作生产潜能。三是把握传播规律,打造精品矩阵。加强新媒体传播特征与规律研究,结合不同平台特性优化呈现形式,推动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的新大众文艺作品广泛传播。积极推动黄河精神的传承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成为激励中原儿女奋勇争先的强大精神力量,走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策划:杨晓东 李 娟
执笔:李 娟 郭海荣 靳瑞霞 田 丹 张洪艳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