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蓝岛大厦到侨福芳草地再到“THE BOX朝外”,漫步东大桥商圈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曾经的国货厂区和百货商场聚集地,如今已蜕变为时尚与艺术交织的商业繁华之处。在北京的城市版图中,东大桥商圈见证了这片区域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从蓝岛大厦到侨福芳草地再到“THE BOX朝外”,漫步东大桥商圈会有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曾经的国货厂区和百货商场聚集地,如今已蜕变为时尚与艺术交织的商业繁华之处。在北京的城市版图中,东大桥商圈见证了这片区域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时代变迁:从国货厂区建立到百货商场崛起
东大桥商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初期。
那时,东大桥东边一带的关东店、呼家楼还是片农田,后来逐渐出现民居。往东建了开关厂,往南建了清洁车辆厂及宿舍,再往南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建成制药厂。在东大桥周边,还陆续成立了北京假肢厂、北京真空仪表厂、北京乳胶厂、北京怡糖厂、北京机床六厂、北京洗衣机厂等国有厂区。其中,北京洗衣机厂生产的白兰洗衣机闻名全国,成为那个时代国货的代表之一。这些厂区的建立,为东大桥商圈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基础。
随着城市发展,居民生活需求增长,百货商场开始在东大桥地区兴起。1954年12月,关东店百货商场开业,这是朝阳区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它原本只是个大棚,到了70年代加至二层楼,1989年又被翻盖成五层大楼。这里商品价格低、种类多,从缝衣针、自行车钢珠等小物件到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满足了周边居民的日常购物需求。而在关东店百货商场对面,现址为蓝岛大厦的地方也成立了东大桥百货商场,进一步丰富了商圈的商业形态。
到了七八十年代,东大桥商圈作为繁华商圈的地位持续被强化。住在东部、双桥、常营、东坝等地的人们,多有定期来此采购的习惯,他们把去朝外称为“进城”。东大桥新时代摄影也包揽了东部很多小伙伴人生阶段的重要时刻,从出生的满月照,到上学、上班的证件照,再到结婚照,它见证了人们生活的巨变。
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东大桥商圈最辉煌的年代。1993年开业的蓝岛大厦,更是成为了90年代北京综合性商场的翘楚,是那个时代东大桥商圈的标志性建筑。蓝岛大厦定位“以文兴商”,突出名品、精品、新品,经营商品涵盖高端家电、金银首饰、服装百货、食品用品等。第一次“会亲家”的妈妈礼服、乔迁新居时的“四件套”床品、结婚纪念日的足金首饰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在国美、大中、苏宁这些电器城尚未起势之前,蓝岛大厦的电器柜台便是京城独树一帜的存在。2.4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中有八九千平方米是电器销售区,松下、东芝、索尼等日本原装彩电的展区,很是吸睛 。此外,蓝岛大厦还积极举办文化购物节、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在BTV新闻的广告时段频繁亮相,成为当时京城百姓耳熟能详的商场。
转型升级:世贸天阶变身“沉浸式互动空间”
一走进蓝岛大厦,就能看到商场外围已被施工围挡拦起,内部挂起“施工改造升级”的提示。商场一层,有着较大面积的围挡,不过售卖金饰、玉饰的区域仍在营业。踱步至二层至五层,这里主要销售男士服装、女士服装、运动鞋、床上用品等,引入的品牌大多是服务中老年客群的,店内不少品牌店铺正在进行折扣促销,“改装出清”“全场3折”的标语随处可见。“蓝岛大厦是北京的老牌商场,曾经很火,但这几年客流量逐渐变少了。”提到对蓝岛大厦的印象,北京市民张女士表示。
此次改造,是蓝岛大厦的一次破茧尝试。作为朝外大街城市更新二期工程的关键项目,它预计2027年前后完成改造。届时,不仅商场本体装修、运营方式会改变,周边交通也将更加便利,东大桥地铁站将成为北京市首个“四线贯通”的地铁站,为蓝岛大厦带来更多的客流和机遇。
同样焕新的还有东大桥商圈的“天幕传奇”——世贸天阶。
当夜幕降临,世贸天阶巨大的LED天幕在头顶缓缓铺开。刚踏入世贸天阶的步行街区,视线便被头顶横跨250米、高30米的LED天幕牢牢吸引。不同于早年单一的影像播放,如今的天幕已升级为“沉浸式互动空间”。傍晚6点,一场“星空漫游”主题秀准时开启,一群大鱼在屏幕上游走。在“全北京向上看”的五个金色大字前,许多市民拍照留念。
世贸天阶的巨大LED天幕
据工作人员介绍,天幕每年会更新4-6个主题,结合节气、节日推出定制内容,比如春节的“龙年贺岁”动画、七夕的“星空告白”互动,甚至会联动商圈内的品牌,将新品发布信息融入天幕影像,让“看天幕”从单纯的视觉体验,变成与商业消费联动的“仪式感场景”。步行街区两侧,商铺布局也围绕“天幕氛围”展开。一层的咖啡店将户外座位正对天幕,推出“天幕特调咖啡”,杯套印有当天的天幕主题图案;甜品店则设计了“星空慕斯”,造型与天幕中的星云影像呼应。傍晚时分,这些户外座位几乎座无虚席,“天幕下的下午茶”成了不少年轻人的社交新选择。
据世贸天阶的商户们介绍,世贸天阶这几年也一直在转型,一方面是外部的竞争,另一方面是迎合市民消费的逻辑。最直观的变化是“家庭消费场景”的强化——曾经以高端服饰、奢侈品为主的楼层,如今增设了大量亲子业态。三层的“亲子成长中心”占据了近千平方米,除了常规的儿童游乐区,还引入了“儿童绘本馆”“亲子手工工坊”和“科学实验课堂”。餐饮业态的调整同样明显。负一层的“美食市集”汇集了从北京炸酱面、陕西肉夹馍到东南亚冬阴功、日式拉面的多元风味,人均消费控制在50-80元,吸引了大量上班族和学生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商场还在主动“拥抱年轻消费群体”。二层引入了多家潮玩集合店,售卖盲盒、手办和潮流饰品,店内设置的“打卡墙”时常有年轻人排队拍照;五层则开辟了“共享办公区”,配备充电桩和免费Wi-Fi,吸引周边写字楼的白领前来办公,也带动了楼下的餐饮和零售消费。这种“办公+消费”的融合模式,让世贸天阶在工作日也保持了较高的人气。
城市更新:“THE BOX朝外”和芳草地吸引年轻人
蓝岛大厦和世贸天阶的改旧焕新只是东大桥商圈变革的第一环节。走上了时尚与艺术融合发展之路的侨福芳草地和“THE BOX朝外”,才是东大桥商圈吸引活力满满的年轻人的杀手锏。
蓝岛大厦往南100米就是侨福芳草地。这里是一座由玻璃与钢结构“编织”而成的“城市绿洲”。不同于传统商场的喧闹,在这里逛商城的时候能时刻感受到它的艺术气息,商城里放置和悬挂着近百件艺术雕塑作品。
侨福芳草地的主体由玻璃与钢结构“编织”而成
沿着缓坡式的步道向上漫步,会发现“艺术”早已融入商场的每一个角落,而非孤立的展品。电梯间的墙面被改造成巨型涂鸦画布,本土艺术家以“城市森林”为主题创作的壁画,与窗外真实的绿植景观相映成趣;商铺之间的空隙里,散落着形态各异的装置艺术——有用废弃金属打造的“未来机器人”,也有以羊毛毡编织的“自然共生”系列,这些作品均标注着艺术家姓名与创作理念。市民陈女士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她几乎每周都会来侨福芳草地购物,就是喜欢这里的艺术气息,逛一圈下来,像是参加一次艺术展。这里可以说是北京最文艺的商场。
侨福芳草地内陈列了包括萨尔瓦多·达利等国内外艺术家的真品,并设有4000多平方米的非营利当代美术馆。这种“博物馆式”的运营虽然塑造了高端形象,但也意味着高昂的维护、策展和运营成本。
在商业布局上,侨福芳草地涵盖了丰富多元的业态。地下二层有各类餐饮店,小阿婆、帮贝等餐厅可选择性丰富,还设有免费的画廊,时不时举办各类展览,为消费者在品尝美食之余,提供了一场艺术的精神盛宴;地下负一层主要是潮牌服饰店,汇聚了众多潮流服装品牌。在餐饮方面,这里也汇聚了多家知名餐厅。
吸引年轻人来到东大桥商圈的还有“THE BOX朝外”商场。
2021年,朝外大街启动城市更新,力求打造北京首个城市活力创新中心“朝外UIC街区”。2023年,朝外大街城市更新一期项目中的“THE BOX朝外”商场A座对外开放,成为了商圈变革的先锋。“THE BOX朝外”在建筑设计上融入篮球公园、滑板场等场景,将艺术、文化、社交等元素融入商业空间。
“THE BOX朝外”的空中光影篮球场
9月21日,北青报记者来到“THE BOX朝外”商场。远远望见“THE BOX朝外”深灰色的外立面上超大曲面LED屏幕光影闪烁,播放着时尚潮流的画面。门口聚集着三两成群的年轻人,身着个性服饰,手持咖啡,谈笑风生,满满的潮流气息扑面而来。户外滑板空间里,滑手们踩着滑板,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滑板与地面摩擦发出清脆声响。楼上是北京首个空中光影篮球场,平时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篮球爱好者,几乎每天都有比赛。
除了潮流运动区域,“THE BOX朝外”还主打“策展型零售”。四成的面积用于艺术展出、潮流活动、时尚快闪,且更迭频繁。商场里一位市民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里,你可能每周都会邂逅一个全新的“盒子”。各种先锋艺术作品与商业空间巧妙融合,让购物不再是单纯的交易行为,而是充满了趣味。
据了解,“THE BOX朝外”自开业以来,成绩斐然,销售额和客流量持续攀升。它的成功在于对年轻人喜好的精准把握,通过不断变换场景、举办丰富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社交、娱乐、购物的综合性空间,满足了他们对新鲜、多元、科技感的追求。
观察:东大桥商圈变迁见证着北京城市发展
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中,商圈从来不是孤立的商业载体,而是与城市空间、产业迭代、居民生活深度绑定的“活性细胞”。东大桥商圈从国货厂区聚集地到时尚艺术商业区的蜕变,正是商圈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典型样本,它既见证着城市的变迁,也以自身的更新反哺城市发展,形成双向赋能的紧密关系。
解放初期,东大桥周边以关东店、呼家楼的农田和民居为主,仅有的工业设施是开关厂、制药厂等国营厂区,商业活动局限于满足工人生活需求的小商铺,此时的“商圈”更像是城市边缘的“配套服务区”,反映了当时城市“重工业、轻商业”的空间布局。
随着城市向东扩张,东大桥凭借紧邻CBD的区位优势,逐步从“工业配套区”转型为“商业聚集区”:1954年关东店百货商场开业,填补了朝阳区国营百货的空白;1993年蓝岛大厦崛起,成为北京东部“高端消费”的代名词;如今,THE BOX朝外、侨福芳草地等商业体的出现,又让东大桥的空间功能从“单一购物”转向“艺术+社交+体验”,与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的规划高度契合。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会通过商圈的业态升级体现,而商圈的业态创新,也会反过来推动城市产业的转型。东大桥商圈的业态变迁,完美呼应了北京从“工业城市”到“服务型城市”再到“消费中心城市”的产业转型路径。
如今,随着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东大桥商圈的业态进一步升级:侨福芳草地以“艺术+商业”融合,吸引文化创意、高端餐饮等产业入驻;THE BOX朝外引入“首店经济”“潮玩产业”,带动城市潮流文化产业发展;蓝岛大厦的改造计划也明确“减少传统零售、增加体验业态”,这些调整不仅让商圈自身适应了“消费升级”的趋势,更成为城市“文化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兴产业的重要承载空间,为城市产业转型提供了“落地场景”。
未来,随着北京“城市更新”战略的推进,东大桥商圈还将进一步深化与城市的融合:蓝岛大厦的改造将联动周边交通升级,成为“城市更新”的示范项目;THE BOX朝外的“策展型商业”模式,将推动城市“文化+商业”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商圈与侨福芳草地、世贸天阶的联动,将形成“东大桥消费带”,助力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朱开云
编辑/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实习生 李桂妃
来源:壹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