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号”员工成长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9 09:26 1

摘要:“在南京读研时,我学的方向是计算机专业,那个时候,心里一直装着一个IT梦——毕业后一定要做一名伟大的程序员。没想到写了半年代码,就转而做起了碳排放管理,一做就是16年。”

《企飞江北》第170期👇

“在南京读研时,我学的方向是计算机专业,那个时候,心里一直装着一个IT梦——毕业后一定要做一名伟大的程序员。没想到写了半年代码,就转而做起了碳排放管理,一做就是16年。”

吴炎是江苏擎天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后称“擎工互联”)的总经理。擎工互联是一家专注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化服务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其前身为擎天科技在2009年成立的低碳产品事业群。在大多数人对“碳排放”一词还很陌生时,吴炎就带着一支小团队蹚进这一领域。16年间,几个人的小团队发展为近200人的公司,擎工互联也成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浪潮中一股重要力量。

回顾这段过去,吴炎笑着说一切都始于“机缘巧合”。这一路走来,他和他的小伙伴经历过质疑、不解以及许多困难时刻,还好有热爱与坚持,将故事不断续写。

Part 01001号员工

故事要从16年前的一个夏夜说起。

那时,吴炎刚毕业没多久,正在擎天科技做程序员。他热爱技术、喜欢折腾,对新技术、新业务、新场景充满好奇。正是看中他这股钻劲,某天下班前,集团董事长把他叫到办公室,郑重地交给他一个新任务——“明天,你就开始做碳排放相关业务,这是一个很新的方向,我相信你们年轻人能做好。”

吴炎笑着回忆,虽然对这个领域并不了解,但他一直是个脑子活、爱折腾的年轻人,用南京话说就是很“跳”,便满口答应下来。下班后,他回到自己的出租屋,全网搜索“碳排放”,结果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看着电脑里大片空白的信息栏,他这才有点慌了。

稍作思索,吴炎换成英文搜索,屏幕上顿时跳出了许多相关信息。细细阅读后,他发现,在碳排放管理方面,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国内还停留在最早期的探索阶段。没有人走过的路,自己能不能试一试?带着这份好奇,吴炎成为了擎天科技低碳产品事业群的“001号”员工。

001号员工,听起来很“摆”,但只有吴炎自己知道,这背后意味着多少挑战。

“节省一度电,大家都很好理解;但减少一吨碳排放,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究竟要怎么计算?”吴炎说,那时候,大家对碳排放的概念都很模糊,也找不到可以借鉴参考的资料。当时,公司请了一位爱尔兰的专家,接下来的几个月,他都和这位外籍专家“泡”在公司的203会议室里。

欧洲为什么要做这个?你们怎么做的?标准规则为什么这样制定?一家企业的碳排放要算哪些部分?“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每天反复问问题。”吴炎说,那段时间,他还找来了联合国发布的框架协议,1000多页的文档成了案头书,这才慢慢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弄明白碳排放管理的运转逻辑后,吴炎很快又发现一个关键问题:国外的那套标准规则,并不适合国内直接套用。“必须要找到自己的路,建立一套与中国实情适配的碳排放管理体系。”他感慨。自此,新的任务开启。

Part 02为碳“画”肖像

无锡,是吴炎团队实践“本土化城市碳管理体系”的第一城。

当时,大家对于“碳管理”还没有一个具象化的理解,毕竟它无处不在,无论是开车上路,还是举办一场会议,甚至是喝水、写字,生活中处处都有“碳”的踪影。

但方向是明确的:要搞清楚怎么做碳管理,第一件事情是“摸家底”——做碳核算,也就是计算出这座城市排放的碳的总量。就像是一个人要减肥,总得先知道原始体重是多少。

为此,这个在湖南出生长大、在南京学习工作的小伙子,又在无锡生活了两年。这期间,他跑遍了全市的加油站、车管所、学校、厂房等地方,为这座城市里所有的碳“画”了一幅超级肖像画。

结果无疑是成功的,因为这份体系报告不仅可行还可复制。此后几年,镇江、青岛、延安、重庆、新疆等全国多所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城市碳管理体系,均出自吴炎团队之手。

模拟示意数据

政府端有了经验之后,企业端成为吴炎团队下一个目标。“本以为已经有了范例会顺利一些,没想到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吴炎说,“我们跟企业讲为什么未来的竞争力是绿色低碳,讲完后企业都说‘你讲得都挺对的,但现在我们不需要,这是二三十年后的事’。”

虽然企业主不“买账”,甚至有的企业连门都很难敲开,但吴炎和团队还是认为这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只要方向正确、产品够好,大家自然就能明白。”

他们的坚持,在2020年前后看到了价值。当时随着“双碳”目标提出,绿色转型被写进企业发展的“路线图”中,碳排放管理成为许多企业出海甚至进入产业链的关键,大家需要一个精通碳管理的团队来为自己设计相关产品。

这时,深耕行业多年的擎工互联迎来快速发展的转机,许多企业都主动找上门来。

Part 03服务超万家企业

市场打开之后,近几年,吴炎已带着团队先后服务了超万家企业,覆盖全球10余个国家及国内20余个省份,涵盖钢铁、汽车、光伏、化工等重点行业。

“你也许会问,我们究竟怎么服务企业?”吴炎表示,在绿色低碳成为全球公认发展要义的当下,企业要面对的商业逻辑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比如说,在不少产品出海时,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碳足迹水平,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衡量标准。

为此,擎工互联给中小型企业打造了线上系统“碳擎”。通过这款产品,企业可以快速监测、计算产品的碳排放源头数据,并通过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库计算得到碳报告。若产品足够绿色,就可以获得“碳中和”标识,这可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

就在不久前,升级版的碳擎3.0对外发布,这是一款将AI技术融入碳足迹核算的最新产品。吴炎介绍,这个产品就类似于“双碳”界的DeepSeek,企业只需要在聊天框中输入自己的各项需求或问题,很快就能得到一份清晰的碳足迹报告,用于产品出海。

此外,吴炎团队还专为工厂推出了全球首款碳计量边缘一体机。他们将碳管理的“知识体系”装进小盒子里,有数据保密需求的工厂,只需要连接内网就能使用、实时监测碳排放数据,既安全又方便。

目前,擎工互联已经构建了一套覆盖碳足迹核算、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出海等多场景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体系,每年产值都能实现高比例的增长。

不仅如此,吴炎还带着团队承建全国碳市场信息管理平台、国家碳因子数据库、江苏省碳足迹公共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国家及省市级重点项目,切实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绿色贸易体系中的竞争地位与话语权。

从计算机硕士转行进入绿色低碳领域,一干就是16年,要问是什么让吴炎坚持至今,“热爱”被他放在了第一位。

“这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我做起来很踏实、很笃定。”采访中,他坦言,这一路走来,有成功的高光瞬间,也有沮丧的混沌时刻;有外界的质疑,也有大家的认可。

但是家人的支持和团队的陪伴,同样为他的“热爱”添加了一层又一层“保护罩”。未来,他还要在这条路上继续坚定走下去,一如16年前那个夏夜,充满好奇和勇气的自己。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来源:南京江北新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