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2个月痛失爱侣,代夫尽孝20年,98岁获抗战胜利纪念章:她的人生太传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9:29 1

摘要: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燃起。战乱中,家住湖北省武昌市(现武汉市)的陈复君痛失父亲,她与二姐成为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在汉口的临时收容对象,后转入四川(现重庆)水土坨第八儿童保育院。

在北京某小区宁静的林荫小路上,98岁的陈复君每天坚持锻炼。她扶着轮椅缓缓踱步,时光仿佛在此刻放慢了脚步。

2025年8月,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为这位世纪老人镌刻下又一份历史荣光。

她无畏守护家人的那份深情,更是一曲动人心魄的生命赞歌。

01

战乱降临幸遇恩师

1937年,全民族抗战的烽火燃起。战乱中,家住湖北省武昌市(现武汉市)的陈复君痛失父亲,她与二姐成为战时儿童保育总会在汉口的临时收容对象,后转入四川(现重庆)水土坨第八儿童保育院。

她目睹日寇“五三”“五四”轰炸后的惨状,孤儿们因临时住处也被炸毁,只能勉强盖着零星棉絮睡在桌子上,相互挤着御寒。那时的她,多么渴望能拥有家的安全和温暖。

每天早操时,孩子们悲愤而坚定地唱着《保育院院歌》:“我们离开了母亲,我们离开了父亲,我们失去了土地,我们失去了老家……打倒它,才可以建设新中华!”这歌声,是流离失所的悲鸣,更是抗日救亡的号角,一颗炽热的种子在年幼的陈复君心中深深扎根。

1939年6月,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

两个年轻人来到保育院招生,其中一人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作曲家贺绿汀。一场特别的“考试”在操场进行:全体同学集合唱歌,老师从队列前走来走去,点出一些有天赋的同学,再将他们带进教室单独试唱一首完整的歌。陈复君就是被选中的幸运儿之一。不久,她走进了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音乐组学习。

育才学校是进步思想的摇篮,大部分老师是共产党员。师生情同家人,孩子们称年轻老师为“大哥大姐”、年长者为“先生”。初到时,陈复君身着保育院带来的单衣,一条短裤由八块布拼成。天气转凉,制服未到,老师们翻箱倒柜找出自己的衣服给她穿,“于是,我变成了一身五颜六色、款式各异的打扮……既似短衣也似长衫”。

体弱多病的陈复君染上疟疾,老师贺绿汀和夫人姜瑞芝总是对她格外照顾,“每天中午都在老师家吃饭,给我增加一点儿营养……那时他们已有两个女儿,生活负担不轻……”陈复君至今仍感念这份恩师情谊。

02

烽火淬炼一生真情

在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集体生活中,陈复君与才华横溢的同学黄晓庄(王若飞表侄)情愫渐生。这个英俊多才的少年郎能作曲、善弹琴,是全校女生关注的焦点。

然而,皖南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许多共产党员教师被迫撤往解放区。1944年,黄晓庄向到重庆参加谈判的表伯王若飞提出去延安的请求,陈复君也表达了同去的愿望,很快得到应允。年底,他们随黄晓庄的爷爷奶奶一同踏上征程。

寒冬腊月,敞篷卡车颠簸了半个月,奔赴新生活的热情抵御了严寒。抵达延安后,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处长的金城同志接待了他们。延安的春节锣鼓喧天,秧歌遍地,灯笼满街,一派生机勃勃。“我们年轻人见到八路军战士,抱着他们又跳又叫,仿佛来到了天堂。”

陈复君先入党校三部,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拉小提琴、唱歌,参与延安广播,在窑洞外空场对着话筒表演。

在革命熔炉里,陈复君与黄晓庄的感情日益深厚。他们一起学习政治,开荒生产,每个人自找空地种15颗南瓜。旁人笑称他们是“兄妹开荒”,他俩索性天天哼唱起秧歌剧《兄妹开荒》的调子给大家鼓劲:“哥哥在前面开荒地,妹妹打土多卖力……”1946年,这对烽火中的恋人在延安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陈复君与前夫黄晓庄及其爷爷奶奶合影

1946年4月,黄晓庄与其祖父黄齐生,随同王若飞、叶挺、邓发等中共代表,乘机返回延安汇报工作时,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史称“四八烈士”)。新婚仅两个月的陈复君痛失爱侣,天人永隔。

这份刻骨铭心的爱,陈复君以一生的深情珍藏。2006年,黄晓庄遇难60周年,她整理出版了《黄晓庄音乐作品集》,收录了能找到的20余首作品,分送亲友、延安革命博物馆、四八烈士博物馆等保存。“做完这件事,我觉得对得起他了,不枉他爱我一场,夫妻一场。”她深情地说,“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得到了一个永远爱他、永远怀念他的妻子。”

这份超越生死的情义,是陈复君生命底色中最浓重的一笔。

03

艰苦岁月携手互助

解放战争时期,陈复君投身土地改革运动,在火热的革命实践中坚定了信仰,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人生的新篇,伴着一封特殊的《订婚请求书》悄然开启。

这份请求,来自时任西北解放军敌工部部长的金城。事实上,两人的缘分早在延安时期便已埋下伏笔。抗日战争胜利后,金城奉命奔赴前线,投身解放事业;陈复君则独自留在延安交际处工作,一边悉心照料前夫的奶奶,一边主动承担起照顾金城一双留守儿女的责任—时年8岁的戈儿与5岁的矛儿。

烽火岁月里,两个曾历经家庭破碎的人,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成为家人。艰苦环境下,两颗为革命理想坚守的心,渐渐在相互扶持的情谊中,绽放出爱情的火花。

1947年9月22日,金城在信中向她写道:“爱亲的复:在我生平最快乐的早晨,谨向您祝福,祝您快乐、进步、健康!祝我们亲密团结携手并进,为党为人民提高自己的觉悟和能力,互助互爱地奋斗到底!送上订婚请求书稿子一个及信封信纸,请您修正抄好签字……您的诚(城)上”。

这封充满革命理想主义色彩的信,被陈复君珍藏了一生,成为那个时代情感的独特见证。陈复君笑着说:“孩子们现在再读这封信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会觉得可笑……”

1948年3月19日,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三交镇崔家坪老乡的窑洞里,陈复君与比她年长21岁的金城结为夫妇。这个新组建的家庭,结构特殊却满溢温暖:陈复君带着前夫黄晓庄的奶奶,金城则带着与前妻所生的两个孩子。他们当时结婚的想法很朴素——结了婚就是一家人,行动起来也方便多了。

新婚仅三天,金城便奔赴前线。陈复君独自挑起了照顾老人和两个幼童的重担。“现在想想都不知道勇气从何而来。”她成了孩子们口中的“姨姨”,这个称呼后来成了她的专有标志,连孩子们的同学也这样叫她。

经历过孤儿颠沛流离之苦,陈复君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家庭,开始学着做母亲:以大锅台当黑板,用烧火棍蘸着木柴灰教孩子识字;养了几只鸡下蛋补充营养,收蛋的任务交给了矛儿。

一天,矛儿捡回好几个蛋,陈复君正纳闷儿:今天鸡怎么下这么多?突然听到邻居嚷嚷:“谁把我们家鸡窝里孵小鸡的蛋拿走了?”她正要责问矛儿,发现孩子已悄悄爬上炕假装睡觉。她被逗笑了,但马上又收敛起笑容,拿一把尺子轻轻拍了矛儿的手心说:“睡醒了,就去跟邻居奶奶认个错,知道吗?”

面对教导,久未感受过母爱关怀的矛儿没有哭闹,只是乖乖点了点头。这份直面错误的勇气,正是陈复君用细微的教导,悄悄种在孩子心里的种子。

戈儿是个温暖贴心的女孩,陈复君痛经时,都会给她喂红糖姜水,甚至不肯出去找小朋友玩儿,一定要在家陪着她。

战火硝烟中的小家格外温馨,陈复君回忆说:“孩子们跟我特别亲,两人和我睡一盘炕,都要挨着我睡,我只好睡在他们中间,一边一个孩子,实在是温馨。”

一次转移途中,一家人坐在颠簸的马车上,小路两旁是盛夏的绿野,风光旖旎。金城笑称:“这是我们的蜜月旅行。”然而现实是,此行金城肩负重任,押解着一批国民党高级军官俘虏,所经路线局势并不安宁,有时还能碰到散兵。夜晚露营,他们把门板架在院子里,一家人挤挤挨挨地睡在门板上。

04

相濡以沫矢志不渝

1949年3月,一家老小终于在北京安定下来。此时,心怀理想的陈复君想重拾自己的音乐事业,在陶行知学校熏陶的现代思想让她不甘于做家庭主妇。

1949年5月,22岁的陈复君决定挑战自己,进入华北大学二部(后为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俄语,成为班里唯一的已婚学生。

学习期间,她与同学们排练腰鼓,参加了国庆天安门庆典,至今仍保留着一张腰系腰鼓、高举鼓槌、以天安门为背景的演出照片。

毕业后,陈复君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处,回归音乐本业,后又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苏联专家教学翻译、出国演出翻译及音乐笔译工作,出版多部译著。

金城则在中央统战部工作,对妻子热爱的事业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陈复君自嘲是“不称职的家属”。

1954年,陈复君被借调到天津工作两年,空间距离并未疏远亲情。矛儿上中学时患猩红热,出院后陈复君把他接到天津休养。后来,矛儿又因扁桃体手术住院,陈复君请假回京陪护。手术当天,她骑着自行车专门到王府井为矛儿买了冰淇淋送去,“没想到调皮的他早已下床,和小朋友们在走廊上玩耍”。无论身在何处,她对孩子的关爱总是细致入微。

2002年6月,为庆祝矛儿生日,家人们于陈复君家中合影

金城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曾利用周末到天津小住,那也是一段幸福时光。陈复君回忆道:“我的床只有一米宽。当时为了防止掉下去,在床边放了把椅子挡住,金城开玩笑地说,‘挤挤倒也靠得更近。’”

1963年,相伴多年的黄奶奶安然离世,陈复君夫妇为其送终。这份超越血缘的责任与情义让亲友们由衷赞叹:“做了黄晓庄不到两个月的媳妇,却代他尽了20年的孝心。”

然而,命运的严峻考验再次降临。1976年,金城确诊癌症,开启了夫妻俩漫长而艰辛的抗癌之路。“一直到他去世,先后4次患癌,几乎上一次癌症刚刚恢复,新的癌症又开始了。”

面对接踵而至的磨难,陈复君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韧性,她成为丈夫最坚定的守护者,陪床、照料、疗养,一晃近20年。她甚至以苦为乐,对丈夫开玩笑说:“我们终于可以形影不离了。”在病榻旁,陈复君还协助金城完成了重要的历史回忆录《延安交际处回忆录》。

金城的身体每况愈下。1991年4月,在他85岁生日时,陈复君预感时日不多,在病房墙上挂起大大的“寿”字,在他耳边轻轻哼唱起《祝你生日快乐》。“他虽然已说话困难,但我想他心里是明白的。”她用最温柔的方式,陪伴爱人走完最后一程。

不久后,金城与世长辞。遵照遗愿,简朴庄重的告别仪式在医院的告别室举行,理解丈夫信仰的陈复君用《国际歌》为相伴43年的爱人送行:“他为共产主义理想奉献了一生,矢志不渝……我用这首音乐送他,是我对他的祝福。”

88岁那年,陈复君完成了自传《回望》。在自序里她写道:“给我终生温暖的亲人们:呈现在你们眼前的我,没有惊涛骇浪,只有波波折折。如今我诚挚地把它作最后的礼物送给你们。”落款处她留下亲笔签名“爱你们的复君”。短短数十个字,凝聚了她对亲人、对生命深沉而恒久的爱意。

今年6月28日,98岁高龄的陈复君特意赶往矛儿家中,为他庆祝八十大寿。矛儿小心搀扶着她坐在主座上,说:“老妈来了,永远是C位!”四世同堂之家留下欢乐的合影。回望跌宕起伏的百年人生,陈复君心中充盈着知足与平和:“家庭是我最值得骄傲的!”

那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不仅是对陈复君烽火岁月里“文艺抗战”历程的致敬,更是对她以爱与坚韧跨越百年、书写无悔人生庄重的加冕。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