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区司法局“三着力”促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09:39 1

摘要:小渔村、太史村、下方古城村……近年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指导下,一座座因农文旅融合而脱颖出的“网红村”成为当地践行滇池保护治理的生动样本,背后蕴藏的法治故事则离不开晋宁区司法局深入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着力将人民调解、法治建设、法治宣传等职能有效融入

位于滇池南岸的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拥有约53公里的湖岸线,占滇池环线总长的1/3,“滇池清 昆明兴”一直是当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主抓的关键。

小渔村、太史村、下方古城村……近年来,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想指导下,一座座因农文旅融合而脱颖出的“网红村”成为当地践行滇池保护治理的生动样本,背后蕴藏的法治故事则离不开晋宁区司法局深入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着力将人民调解、法治建设、法治宣传等职能有效融入共建共治共享而密织起的“法治网”,不仅为服务保障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的同时,还让当地群众真正感受到了顺心、舒心和入心。

破难题

“调审一体化中心”让闹心变顺心

“感谢司法局工作人员持续关注,让我悬了许久的心终于能落下来了。”签署完一系列法律文书后,二街镇的陈师傅紧绷的眉头得以舒展。先后因借款、被拖欠运输费等缘故,陈师傅自2021年起就长期为讨债难而困扰。虽然经二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陈师傅与华某达成了分期履行协议,但人民调解员后续跟进回访时却发现,华某依旧未向陈师傅支付任何款项,并存在到期不履行协议的风险。

为提升调解质效,在司法所工作人员引导下,陈师傅和华某一同到了镇“调审一体化中心”现场进行司法确认申请,得益于中心创新探索的法治服务机制,区司法局联动区法院当天就完成了调解、司法确认、授权委托强制执行申请等程序,如华某到期后不履行协议,将由法院执行局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有效提升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定效力和权威性。

“当前人民调解协议履行主要依靠当事各方自觉遵守协议或人民调解员不定期回访督促来保障。实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人民调解协议存在回访不起效、履行不彻底的情况,导致纠纷易反复时有发生,协议达成后依然无法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晋宁区司法局局长陈兴洪介绍,为力破这一客观难题,区司法局创新探索人民调解协议履行提质效机制,动态回访跟进协议履行情况,特别强调在履行协议到期前五天、协议到期第二天进行固定回访,如遇到履行难情况,将酌情委托司法局法律顾问作为代理人申请强制执行。

此外,还联合区人民法院、区公安局、区检察院,创设成立各乡镇(街道)“矛盾纠纷调审一体化中心”,并与区人民法院紧密联系,建立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无缝办理机制,实现群众“最多跑一次”就能通过多元解纷达到定分止争的纠纷化解一条龙服务效果。中心建立以来近一年的时间,已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01件,调处成功790件、审判23件,对压降警情、降低命案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政复议主动赋能促烦心变舒心

跳出“就案办案”的传统模式,通过复盘案件、优化机制、强化调解的递进思路,推动行政复议转向“化解争议+规范执法”的主动作为,这是晋宁区司法局力破工作难题的又一个发力点。

陈兴洪介绍,通过历年案件数据对比与深度复盘,在精准定位行政执法中根源性问题的基础上,区司法局有针对性地开“开良方”:梳理出执法部门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形成《行政复议意见书》送达相关部门,从源头减少争议的发生,确保达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治理一域”目标;出台《晋宁区行政执法培训制度》,构建“区级集中培训+部门自主培训+省市专题培训”三位一体培训体系,确保全区行政执法行为合法规范;出台《晋宁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全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并由司法局牵头负责行政应诉工作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以提高答辩举证、出庭应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等工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大行政争议协调化解力度,将调解贯穿复议全流程,对涉及群众生计、企业经营的案件,主动邀请区检察院执法监督部主任、法律顾问参与调解,实现既讲“法理”也讲“情理”,力促行政复议从“被动办理”到“主动治理”转变。

在这一系列以制度创新构建起的治理“组合拳”共同作用下,今年1至8月,该区行政复议案件同比下降50.9%,纠错率同比下降12.17个百分点,成功调解和解率同比上升25.8个百分点,行政应诉案件败诉0件。全区行政复议工作既守住了法治底线,又传递了治理温度,为基层法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晋宁经验”。

扩影响

法治宣传教育“走新”还“入心”

针对传统普法宣传模式存在“单向输出、被动接受”导致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不强等问题,晋宁区司法局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为目标,不断丰富普法形式和内容,逐步提高普法宣传质量和成效。

立足滇池绿道“生态景观带、市民休闲带、文化展示带”独特定位,紧抓时下群众“爱看”“爱摸”“爱拍照”喜好,以颜值吸引、故事共鸣,打造“好看”的普法阵地;挖掘传统村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突出打造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法治产品;精心设计能够满足游客“爱拍照”诉求的法治产品,让群众自发分享,实现裂变式传播。针对常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中习惯采用静态展示,导致常规化法条化语言很难转化这一传播短板,晋宁区司法局提出了“讲好‘生态文化+法治宣传’普法故事”的目标,将民间传说整理编撰成法治文化故事,可通过二维码扫码收听,以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法治产品的互动性,让游客自发成为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实现了法治宣传从“灌输式”向“体验式”的转变。

此外,为从根源上找准问题,提升法治建设满意度,晋宁区司法局立足“服务群众”,主动补短板强弱项,牵头落实普法责任,邀请法学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代表等参与“谁执法谁普法”履职报告现场评议,推动国家机关落实普法责任制;在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收集当地常发矛盾纠纷问题,结合身边案例编撰以案释法普法读物,联动市、区两级普法工作队深入基层,发挥司法行政机关“调解+普法”的工作优势,规范菜农、花农的买卖合同文本,推动化解矛盾纠纷3684个,让依法办事成为共识;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行“一村一律师”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实现全区137个村(社区)律师服务全覆盖,为村级组织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法治保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随着普法与依法治理成效不断提升,法治建设根基得到有效夯实,晋宁区法治建设成效实现持续向好,2023、2024年,连续两年法治建设满意度位列全市第一。截至目前,全区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1个。

来源:法治日报 昆明司法行政 平安昆明发布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