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河南的高校,河南大学(简称 “河大”)就像 “中原文化的老掌柜”——1912 年在开封建校,从清末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起步,一百多年来没追过 “工科热”“商科潮”,一门心思守着 “中原文脉” 这块宝:研究甲骨文、传承豫剧、挖掘河洛文化,连校园里的明伦校区
提到河南的高校,河南大学(简称 “河大”)就像 “中原文化的老掌柜”——1912 年在开封建校,从清末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起步,一百多年来没追过 “工科热”“商科潮”,一门心思守着 “中原文脉” 这块宝:研究甲骨文、传承豫剧、挖掘河洛文化,连校园里的明伦校区都保留着清代贡院的旧址,活脱脱一个 “藏在高校里的中原文化博物馆”。
2024 年《河南大学发展报告》里的数据满是 “文化底气”:14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考古学、中国史等 3 个学科稳居全国前 20),累计培养文化领域人才超 8 万人,河南的博物馆馆长、文化馆馆长中,60% 是河大校友;主持或参与的 “甲骨文整理”“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 等国家文化项目超 50 项,被文化界戏称 “河大出手,必是中原文脉的‘活化石’”。今天就用 “唠嗑 + 数据” 的方式,扒一扒河大这 112 年的 “文化守护史”,看看它是怎么从开封建校一路干到文化传承,把 “中原文脉” 焊在骨子里的。
河大的起点,就带着 “文化觉醒” 的使命。1912 年,民国刚成立,河南学子想出国留学却没门路,教育家林伯襄先生在开封清代贡院旧址上,创办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这是河大的前身,也是中国最早的留学预备学校之一。但它没只教 “外语和数理化”,而是把 “中原文化” 当成必修课,让学生 “带着中原文脉看世界”,活脱脱一个 “中原文化的‘输出窗口’”。
1. 民国时期:“上课像‘文化集训’,课本里夹着甲骨文拓片”
那会儿的河大,画风跟其他高校完全不同:
老师里有国学大师范文澜、考古学家董作宾,上课不讲 “死知识”,而是带学生去开封龙亭、铁塔实地讲解 “北宋都城史”,在课堂上展示甲骨文拓片,教学生 “认祖宗的字”;最实在的是 “文化实践”:学生们成立 “中原文化研究会”,周末去开封的老胡同里收集民间故事,去寺庙里记录碑刻文字,有位 1935 届校友回忆:“我们曾用半年时间,把开封大相国寺的碑刻全抄下来,现在这些资料还藏在河大图书馆,成了研究北宋佛教文化的重要依据。”那时候的河大,虽然是 “留学预备校”,却培养出了一批 “文化守护者”—— 后来的考古学家郭宝钧、历史学家白寿彝,都是从河大走出去的,他们一辈子研究中原文化,成了中国文化界的 “顶梁柱”。2. 抗战时期:“背着典籍迁校,炮火里也要护文脉”
1937 年,日军逼近开封,河大师生没想着逃命,而是先把图书馆里的甲骨文拓片、古籍善本、文物标本打包,装了整整 200 多箱,一路向西迁到河南淅川、陕西汉阴,在战火中坚持办学:
在山洞里搭起 “临时教室”,用煤油灯照明,老师照样讲 “《诗经》里的中原农事”,学生照样写 “河南民间习俗调查报告”;为了不让中原文脉断代,河大还组织 “文化宣传队”,在沿途村镇教老乡唱爱国豫剧,讲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唤醒民众的文化自信;有位老教授说:“当时箱子里的典籍比我们的命还重要,因为我们知道,这些是中原文化的根,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种 “以文化为命” 的坚守,成了河大的 “传家宝”。新中国成立后,河大经历过院系调整 —— 部分专业被分到武汉、郑州等地,但它没丢 “文化初心”,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 “中原文脉的抢救与研究” 上。别人搞 “工业化人才培养”,它偏要 “挖古墓、整理古籍、传承戏曲”;别人追求 “经济指标”,它却把 “让中原文脉活起来” 当成目标,硬生生把 “冷门类的文化学科” 做成了 “全国王牌”。
1. 1950-1970 年代:“抢救文化遗产,做‘中原文化的考古队’”
那会儿全国都在搞建设,很多古墓、古迹面临被破坏的风险,河大的考古团队主动 “找上门”:
1955 年,河南陕县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河大师生顶着烈日,在遗址上挖了 3 个月,清理出陶器、石器等文物 200 多件,为研究中原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关键资料;针对河南民间戏曲 “失传严重” 的问题,河大文学院组织 “豫剧抢救小组”,走遍河南 100 多个县,记录豫剧老艺人的唱腔、剧本,现在河南豫剧院的很多经典剧目,都是当年河大抢救下来的;有组数据很 “实在”:1950-1970 年,河大累计参与考古发掘项目 80 多个,整理古籍善本 5000 多册,记录民间戏曲 300 多种,被称为 “中原文化的‘急救队’”。2. 1980-2000 年:“研究文化精髓,做‘中原文脉的解读者’”
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重视文化建设,河大又冲在了前面:
成立 “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所”,联合中国社科院,整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出版《殷墟甲骨文合集补编》,帮更多人看懂 “祖宗的字”;针对河南是 “姓氏发源地” 的特点,河大搞 “姓氏文化研究”,编著《中华姓氏河南寻根》,每年都有海内外华人来河大咨询 “寻根问祖” 的事,有位新加坡华人说:“多亏了河大的研究,我才知道我的祖籍在河南洛阳,终于圆了寻根梦。”这时候的河大,已经成了 “中原文化的研究中心”—— 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开设 “考古学” 本科专业,第一个成立 “豫剧文化研究中心”,连北京大学的考古专业,都常来河大 “取经”。进入 21 世纪,河大不再满足于 “抢救和研究”,而是朝着 “让中原文脉‘活起来’‘走出去’” 迈进,在数字化保护、文化创意、国际传播等领域不断突破,成了名副其实的 “中原文脉守护者”,连国外的汉学家都来河大 “拜师学艺”。
1. 数字化保护:“让文物‘上网’,永远不消失”
近几年,很多文物面临 “风化、损坏” 的风险,河大的数字考古团队没闲着:
研发 “文物数字化技术”,给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开封铁塔的砖雕做 “3D 扫描”,把数据存进 “云端”,就算文物真的损坏,也能通过数字技术 “复原”;建立 “中原文物数字博物馆”,把河大收藏的甲骨文、陶器、古籍等文物 “搬上网”,普通人在家就能 “高清看文物”,还能听专家讲解背后的故事;2023 年,河大的 “龙门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现在全国很多博物馆都在用河大的技术,被称为 “文物的‘数字保险箱’”。2. 文化创意:“让文脉‘潮起来’,年轻人也喜欢”
河大知道,光靠研究还不够,得让年轻人喜欢上中原文脉,于是搞起了 “文化创意”:
联合河南博物院,推出 “甲骨文文创产品”—— 把甲骨文做成钥匙扣、笔记本、T 恤,上面印着 “福”“寿” 等吉祥字,一推出就成了 “网红产品”,年轻人争相购买;组织 “豫剧进校园” 活动,教大学生唱豫剧、画脸谱,还把豫剧和流行音乐结合,创作 “豫剧版《孤勇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播放量超 1 亿次,很多年轻人说:“原来豫剧这么潮,我也想学!”3. 国际传播:“让中原文脉‘走出去’,世界也点赞”
河大还把中原文脉推向世界,让更多外国人了解河南:
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开展 “中原文化国际研究项目”,派教授去国外讲 “甲骨文”“丝绸之路与河南”,还在国外举办 “中原文物特展”;招收 “国际文化交流” 专业的留学生,教他们学中文、研究中原文化,现在已有 500 多名外国留学生从河大毕业,成了 “中原文脉的国际宣传员”;数据很有说服力:2024 年,河大的考古学、中国史学科在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前 100,是中国高校在该领域的 “国际名片”;主持的 “中原文脉国际传播项目”,覆盖全球 20 多个国家,让更多人知道 “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现在的河大,虽然没有中科大的 “量子光环”,也没有郑大的 “工科实力”,但在文化界,它就是 “中原的骄傲”——2024 年,河大在河南省内的录取分数线比一本线高 70-90 分,考古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分数线直逼 “双一流” 高校,很多河南学子说:“想研究中原文化,河大就是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
河大能成为中原文脉的 “守护者”,不是偶然:
它懂 “中原的根”:知道中原文脉是河南的 “魂”,就算经历院系调整、校区搬迁,也从没丢过 “文化初心”;它懂 “文化的活”:不把文化当成 “死古董”,而是用数字化、文创等方式让它 “活起来”,吸引年轻人喜欢;有位河大的老教授说:“我们不跟其他高校比‘科研经费’,也不跟别人比‘国际排名’,我们就跟自己比:今年能不能多抢救一件文物,能不能多培养一个文化传承人,能不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原文脉的好。对我们来说,守护文脉,就是守护中原的根。”从 1912 年的留学预备校,到 2024 年的中原文脉标杆,河大的 112 年,是 “与中原文脉同呼吸、共命运” 的 112 年 —— 河南的文物要抢救,它就去考古;河南的戏曲要传承,它就去记录;河南的文化要走出去,它就去传播。
它告诉我们:好的高校,不一定要 “搞工科、赚经费”,也可以 “守文化、传文脉”;不一定要 “追求全球顶尖”,也可以 “扎根地方,做地方文化的守护者”。就像河大,一百多年来,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始终把 “守护中原文脉” 放在第一位;不管学科如何拓展,始终保持 “以文化立校” 的本色。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启示:不是所有的价值都要 “轰轰烈烈、人尽皆知”,像河大这样,默默扎根一个领域,用坚守和热爱守护文化根脉,同样值得尊重。就像它用 112 年证明:真正的价值,不是 “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而是 “活成文化需要的样子”—— 用坚守留住根脉,用行动传承文明。
下次去开封,不妨去河大明伦校区走走,看看清代贡院的旧址,逛逛校园里的 “甲骨文博物馆”,感受一下这所 “文化老校” 的底蕴 —— 你会发现,真正的好大学,不一定非要 “有光环、有名气”,只要 “懂文化、能坚守、会传承”,照样能赢得世界的尊重,照样能成为 “推动文化发展的力量”。而这,或许就是河大百年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唐sir期刊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