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歇 长三角一体化当之无愧的先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08:03 4

摘要:这七年,春申君黄歇在吴地和寿春之间来回奔波。在开发建设江东的同时,兼行相权,重点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养精蓄锐筹备“五国攻秦”,第二件是全力以赴营建寿春,第三件是紧锣密鼓筹备迁都。这七年,黄歇的一半精力和时间在于兼行相权,相应地,开发建设江东只占了部分时间和精

吴地生辉 一代先驱的江东燃情岁月

——《春申君传奇》⑲

沈国冰

辞封淮北十二县,一纸奏疏定江东。

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前往他的新封地吴地,开启时间长达十年的江东燃情岁月。

从寿春出发前往江东的时候,春申君黄歇已经66岁了。

黄歇的江东十年,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公元前248年至公元前241年。

这七年,春申君黄歇在吴地和寿春之间来回奔波。在开发建设江东的同时,兼行相权,重点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养精蓄锐筹备“五国攻秦”,第二件是全力以赴营建寿春,第三件是紧锣密鼓筹备迁都。这七年,黄歇的一半精力和时间在于兼行相权,相应地,开发建设江东只占了部分时间和精力。

第二阶段,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38年。

这三年,黄歇因为与考烈王失和,名为楚相,实则相权已经旁落,落入李园之手。黄歇坐镇吴地,全身心、全力投入治理和开发江东。

这十年,吴地生辉,江东燃情。

1.吴墟筑城:残垣断壁起姑苏

公元前248年,黄歇的车驾渡过浩荡长江时,江东的深秋已铺展在眼前。

展目所及,水网如织,草木葳蕤,大片未垦的荒芜之地在烟水苍茫间静卧。

然而抵达姑苏故地,目光所触却令人心头沉重。

黄歇极目远眺。远处,太湖的水汽与地平线交融,隐约可见当年阖闾大城的轮廓——那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所筑之雄城。

昔日吴王阖闾、夫差煊赫的宫阙台榭,经越人焚掠与岁月剥蚀,唯余断壁残垣匍匐于荒烟蔓草之中。

吴墟之名,果不虚传。

“吴墟虽颓,风骨犹存!”黄歇立于残存的阖闾城夯土高台上,秋风鼓荡起他的袍袖。

黄歇剑指脚下这片承载过一代霸主雄心宏图的土地,声音沉毅如金石交鸣:

“此地襟江带湖,控吴越而引中原,实乃东南枢要。今当于此废墟之上,重立东南巨邑!”

黄歇做的第一件事,是命人在废墟中遍寻吴越旧匠。三日后,一个须发皆白的吴地老石匠被带到帐前,怀里揣着半块刻有“阖闾”字样的城砖。

“令尹要筑城,需先治水。”老石匠指着城外淤塞的河道,“当年伍相国开胥江通太湖,如今河道堵了,一下雨就成泽国。”

黄歇麾下精通工筑的能臣门客,早已携带楚地先进的版筑夯土技艺与精密的都城规划图卷,星夜兼程汇聚于此。

工程甫始,荆棘载途。

姑苏泽国卑湿,地基松软,沉重的夯土墙体屡筑屡陷。更有深埋地下的巨大古木根盘与战争遗留的残损础石,阻挠着工事的推进。

黄歇亲临泥泞的工地,与匠人同食粗粝,共议良策。

深掘壕沟排干积水,以粗大木桩密密夯入淤泥深处为基,其上再层层版筑坚实黄土。

为解决建材匮乏,他遣人溯江而上,自楚地山林采伐巨木,编成浩荡木排顺流而下。

更发动周边百姓,以“服役代赋”之策,汇聚万千民力。夯土声、号子声、水流声,交织成这片古老废墟上最雄浑的乐章。

数载寒暑,新城傲然崛起于吴墟之上。

其城周回数十里,高墙巍峨,城门宏阔,内辟经纬大道,外通舟楫河渠。

外城周长四十七里,依水而建,陆门八座对应八卦,水门八道连通水系;内城为宫署区,凿井九十九眼,引太湖水入护城河。陆门八座对应八方风雨,水门八道连通三江五湖,城中更建东西二仓,西仓储军粮,东仓名“太仓”,号称“天下第一粮仓”。

昔日荒芜的废墟,已然蜕变为东南大地上最为璀璨的明珠——这便是今日苏州城不朽的基石。

故《越绝书》有云:“吴墟,春申君造,复城吴故墟。”

2.降服芙蓉:无锡的城基之始

芙蓉湖(今无锡湖)水患频发,百姓苦不堪言。黄歇亲自踏勘湖岸,见湖水漫溢,良田尽成泽国。当地老者跪地哭诉:“每逢雨季,黑龙作祟,堤坝屡筑屡溃。”

当晚,黄歇在湖边燃起篝火,召来当地渔户详问水情。有人说湖底有“黑龙”作祟,有人说上游山溪暴涨无法疏导。

黄歇用树枝在沙地上画起水系图:“芙蓉湖形如卧牛,牛鼻在西北,当凿黄田港(今黄埭港)通长江,牛尾在东南,需开浦溇引太湖水入江。”

黄歇心生一计,次日当众宣称夜梦青龙相助。他命人将青铜鼎沉入湖中,又率民夫开凿黄田港,引湖水入长江。为稳固堤坝,他创造性地使用糯米灰浆浇筑,这种技术沿用千年。

他首创“以工代赈”之法,凡参与治水者,每日可领粟米三升。民夫们起初疑虑,直到见黄歇赤脚站在泥水中,与他们一同搬运石块,才纷纷响应。

传说堤坝合龙那日,突然狂风大作,湖面掀起巨浪。黄歇手持青铜剑立在堤上,大喝:“吾奉楚王之命治水,何惧蛟龙!”言毕,浪头竟应声而退。百姓们伏地叩拜,从此称他“镇龙君”。

黄歇遣得力门客,循着太伯奔吴的古老足迹,在沃野千里的锡山、惠山之间,依样画瓢,筑起一座规制稍逊却同样坚固繁荣的城池,扼守太湖通往长江的咽喉要道。

此城,便是后世那“布码头”“丝市”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的肇始之基。

3.筑城菰城:湖州开城始建

姑苏与无锡二城的巍然轮廓初定,黄歇的目光已如苍鹰般掠过浩渺的太湖烟波,锁定了南岸那片丰饶却有待整饬的土地——苕溪与霅水交汇冲击出的广袤平原(今浙江省湖州市)。

此地水草丰美,却因河道纵横无序,每逢夏秋,太湖水涨倒灌,便成一片汪洋,良田村落尽没泽国。更兼越人散居,聚落零落,形同化外。

“欲固东南,必控苕霅;欲兴农桑,必治太湖水道!”黄歇在摇曳的烛光下,手指舆图上那片湖岸之地,斩钉截铁。他深知,在此筑城,不仅关乎一隅之安,更是将整个太湖流域纳入有效治理、拱卫姑苏大本营的关键落子。

筑城选址,慎之又慎。黄歇亲率精通水文地理的谋士,乘舟遍勘苕溪两岸。最终,择定一处地势稍高、形如伏虎的丘陵台地。

此地背倚青山可御风寒,俯瞰平原利农耕,更扼守苕溪水道,可控太湖之险。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越人部落对突然涌入的大批楚人官吏工匠充满戒备,冲突暗流涌动。

黄歇以怀柔代征伐,亲访当地最有威望的越人长老,赐予盐铁布帛,承诺新城将庇护所有勤勉生息之人,无论楚越。

他更宣布,凡参与筑城者,皆可于新城周边优先择地垦荒,免除数年赋税。

此策一出,疑虑渐消,许多越人壮丁甚至主动加入劳役大军。

筑城之役,艰苦卓绝。

为防太湖水患,城基须异常坚固深厚。黄歇采纳巧匠之谋,创造性地采用“夹板夯土,外包巨石”之法:先用巨大木板夹成墙体轮廓,其间填入混合糯米汁的三合土,以重杵分层夯实;待土墙初固,再于外侧垒砌开采自弁山的巨大青石,形成坚不可摧的双重屏障。

为引水护城兼利舟楫,更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在城西开掘深阔壕堑,引苕溪活水环绕。

城池初具规模后,黄歇面临更大的难题:如何让楚地移民与本地吴越人共处?

他发现吴越人“断发文身”,与楚地习俗迥异,便颁布政令:“楚民不得笑吴俗,吴民亦当学楚礼。”

他在城中设立“义学”,请楚地儒生教授诗书,同时保留吴越人祭祀水神的传统,在城南建“三江祠”,供奉大禹与伍子胥。

湖州百姓至今仍流传着“春申君赐稻种”的故事。

传说他从楚国运来耐旱的“楚稻”,亲自下田演示插秧,又教百姓用青铜耒耜翻土。

某年秋收,一位吴地老农捧着颗粒饱满的稻穗来见黄歇,哽咽道:“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稻子,俺们以后就叫它‘申稻’!”

数载寒暑,一座规制严整、固若金汤的城池终于矗立于太湖南岸。城分内外,官署、市集、作坊、民居井然有序。因其地盛产菰草,新城得名“菰城”——这正是湖州城辉煌历史的源起。

湖州市地方志载:“春申君筑菰城,地多菰草,因以为名。”

《太平寰宇记》清晰记载:“(湖州)古菰城也,楚春申君黄歇所立。”

当菰城的城门挂上“楚”字匾额时,太湖南岸第一次有了规整的市肆、官署与学宫。

黄歇站在城楼上,见商船沿苕溪往来,楚地的漆器与吴越的渔产在此交易,忽然对门客笑道:“昔日吴太伯奔吴,今我黄歇来此,皆为开民智、兴百业,此非天命乎?”

当后人泛舟南太湖,远眺湖州城郭,或漫步于衣裳街的繁华市井,那城砖石缝间,依稀可闻当年楚越先民合力夯土的雄浑号子。

4.申城肇启:浦江之畔的洪荒初辟

当菰城的夯歌还在太湖南岸回荡,黄歇的足迹已踏足一片更为原始的洪荒之地——那便是后世万商云集的巨埠上海的雏形。

彼时此地,尚无半点城邑踪影。

唯见水波浩淼,芦荻丛生,水鸟翱翔,直没天际。

三条桀骜的天然水道——东江、娄江、松江(即后世吴淞江前身)在此奔突漫流,如同三条狂暴的巨龙,将这片滩涂切割得支离破碎。

每逢海潮顶托、上游洪峰并至,三江便肆意横流,咸潮倒灌,将本可垦殖的滩涂化为斥卤不毛的泽国,仅有少数渔猎为生的越人散落其间。

黄歇乘一叶扁舟,亲历这茫茫水泽。

浑浊的浪涛拍击着船舷,咸腥的风扑面而来。

随行的地方小吏畏难地禀报:“此地斥卤弥漫,水道紊乱,自古难治,民皆视为畏途。”

黄歇独立船头,目光如炬,穿透重重迷雾与荒芜:

“江海交汇,实乃天地所钟之门户!水道乱则民不聊生,水道通则沃野可期。此三江,必为吾所驯服!”

一个以水为刃、劈开混沌的宏大计划在他胸中形成。

治水之役,艰苦卓绝。

黄歇征调吴、越两地谙熟水性的民夫,以万计。

他采纳精通水工的幕僚之策,首先集中力量疏浚拓宽淤塞最甚、为害最烈的松江下游(今黄浦江下游段前身)。

民夫们于寒风中赤足立于冰冷淤泥,以原始的木锸、藤筐,一寸寸清理河底积淤,拓宽狭窄水道。

为遏制咸潮,更在关键河段以竹笼盛巨石沉入江底,构筑起初步的挡潮堰坝雏形。

尤为关键的是,他主持开凿了一条人工河道——后世称为“黄歇浦”(即黄浦江前身的重要水段),巧妙地沟通了松江与东江的部分水系,为上游来水开辟了更通畅的入海通道,极大地缓解了松江下游的泄洪压力,减轻了内涝。

经年累月的搏斗,狂野的水龙终被驯服。

三条主干水道得以初步疏通规整,咸潮肆虐大为减轻。随着水退淤积,大片斥卤之地渐显沃土本色。

黄歇旋即颁布《垦荒令》,招募楚地流民与吴越贫民,给予农具、种子,鼓励在此新辟之土筑堤围田,引淡水洗盐,种植稻粟。

他更委派得力干员,在控扼水陆要冲之地(大致今上海老城厢区域),建立简易的物资转运码头与屯垦管理据点,此为上海地区最早具有行政功能的聚落雏形。

水患既除,黄歇开始引导百姓开垦荒地。他从楚国运来铁犁牛耕,教吴人使用“耦犁”翻土,又在江边设立“盐官”,组织百姓晒盐。不出数年,申浦两岸良田万亩,盐业兴盛,商船从这里出发,可直通姑苏、湖州。

今日上海的黄浦区、春申村、申江路等地名,皆与黄歇有关。在今徐汇区龙华一带,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楚国蚁鼻钱与吴越青铜剑,印证了当年楚吴文化交融的盛景。而黄歇当年治水时驻扎的“春申君庙”,虽历经千年沧桑,至今仍有百姓焚香祭拜。

沧海桑田,功业永铭。昔日无名的荒滩,因春申君黄歇的肇始之功,被百姓深情地冠以“申”地之名。

那条由他主持疏浚、奠定格局的母亲河,历经演变,终成哺育大上海的黄浦江。

申城、申江、春申江、黄浦区、春申路……两千余载岁月流转,“申”与“春申”的印记已深深熔铸于这座国际大都会的每一寸肌理与每一次呼吸之中,成为对其“开埠鼻祖”最深沉、最不朽的礼致。

5.泽被江东:沃野千里的治水丰碑

江东城邑的巍巍雄姿初定。

黄歇深知,欲使这片新封之地真正成为楚国稳固的粮仓与根基,必须彻底驯服脚下这片丰腴却又桀骜的水土,让江河安流,沃野生金。

彼时的江东,尤其是太湖平原腹地,虽有膏腴之壤,却因水道壅塞、湖荡星罗,旱涝无常,大片土地或沦为沼泽,或斥卤难耕。

黄歇亲巡封地,足迹遍布河湖港汊。

在无锡以西的芙蓉湖区域(古称“上湖”),他目睹浩渺水域淤塞不畅,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吞噬良田。

他召集治水能吏,手指舆图,决然道:“水害不除,民生凋敝。当导太湖水入江,泄上湖之潦,溉锡西之田!”一场规模空前的治水兴农运动,在江东大地轰轰烈烈展开。

疏浚通江要道是首要之务。

黄歇投入巨大人力,重点开凿疏浚了连接太湖与长江的关键水道,如位于无锡的“申浦”(后称“黄田港”)。民夫们顶烈日,冒严寒,疏浚淤泥,拓宽河床,裁弯取直,使太湖洪水得以更顺畅地排入大江,极大缓解了西部低洼地区的涝灾。

同时,在广袤的太湖平原上,他督率各地开掘了无数纵横交错的灌溉沟渠(如后世记载的“语昭渎”等),如同在大地上织就了一张巨大的水网。

这些沟渠将太湖水系与农田紧密相连,旱时引水润泽禾苗,涝时又能及时排涝。

水利既兴,垦殖随之。

黄歇颁布《垦田令》,鼓励百姓、流民在官府新修水利工程庇护下的荒滩、淤地筑堤围田(即早期的圩田)。

他更将从楚国腹地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如高效的铁制农具、选种育种经验、深耕细作之法)大力推广,并引入适宜江南水乡种植的优良稻种。

昔日荒芜的沼泽地、斥卤滩,在水利工程的滋养与新技术的耕耘下,渐次化为阡陌纵横、稻浪翻滚的膏腴良田。

《越绝书·吴地传》中“吴两仓,春申君所造”,正是其兴农积粟卓有成效的明证。

黄歇深知,土地生息,关键在人。

他大力招徕因中原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更以优惠条件吸引楚地富户、工匠携资带技南下江东。

楚地先进的青铜铸造、漆器制作、丝织技术,随着这些移民的到来,在江东生根发芽。

同时,江东本地越人擅长的渔猎、舟楫、葛麻纺织技艺,也在交流中为楚人所吸纳。

黄歇在各地城邑设立“市官”,鼓励商贾往来于寿春与江东诸城之间。

楚地的漆器、铜镜、精美织物,沿着新修的驿道和疏通的水路,源源不断输入江东;而江东新垦区丰饶的稻米、鱼盐、葛布、竹木之器,亦得以北运寿春,充盈楚国仓廪。

这种双向流通,不仅繁荣了经济,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寿春宫廷的编钟雅乐,与江东水乡的渔歌菱唱,在黄歇开辟的这条南北通衢上,开始了最初的共鸣。

6.融通江淮:寿春与江东的血脉相连

当江东大地上城池巍然矗立,河渠如带,稻浪翻涌,商旅渐繁,春申君黄歇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那座高踞淮水中游的巍巍都城——寿春。

身为楚国令尹,他深知,唯有将这片自己呕心沥血经营的新兴之地,与楚国的心脏寿春紧密联结,使之血脉相通、休戚与共,方能真正实现“强本固末”的宏图。

江东的潜力与寿春的需求,在他心中形成一幅清晰的互补图景。

“欲使江东之粟帛,能源源济寿春之需;欲使寿春之威德,能赫赫抚江东之民,路必须通,情必须达!”

黄歇决心打造一条纵贯江淮的“黄金通道”。

首要之举,是整治并拓宽连接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关键水道——邗沟(古运河江淮段)。

他征调役夫,疏浚淤塞,加固堤岸,在险要处设立水驿和纤道,大大提升了这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的通航能力与安全性。

同时,在陆路上,他下令修筑并维护从寿春南下,经合肥、巢湖,渡江直达吴地的宽阔“驰道”,沿途广设驿站(“邮亭”),备有良马舟车,确保政令传递与人员往来畅通无阻。

水道与驰道,如同两条强劲的脉搏,将江东的丰饶物产源源不断地输向寿春。

满载江东新垦区稻米的漕船,首尾相接,经邗沟、过淮水,直抵寿春。

江东特有的渔盐、细葛布、优质竹木,亦成为寿春市井中的珍品。

而来自寿春及楚国腹地的物产——精良的铜铁器、华美的漆器、绚丽的丝织品、珍贵的丹砂,也沿着同一条道路南下,极大地丰富了江东各城邑的市场,提升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水平。

楚都仓廪充盈,江东新城的市集繁荣,正是这双向流通结出的硕果。

比物资流通更为深远的是人才的汇聚与文化的交融。

黄歇有意识地从寿春选派熟悉楚律、精通农工、擅长管理的得力干员南下,充实江东各级官署。

黄歇的门客中,既有楚地的纵横家,也有吴越的游侠。他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吴人孙武的后裔孙明,因善治水被任命为“水官”;楚人屈原的弟子宋玉,曾随黄歇巡视江东,写下“登姑苏而望五湖”的名句。这种人才流动,极大促进了楚吴文化的融合。

他还在江东推行楚国的度量衡与文字,同时保留吴越的历法与民俗。今日苏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弗”“侬”等吴越古语,却又融入了楚语的声调,这种语言的“混血”,正是当年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黄歇在江东设立“郡学”,从寿春请来儒、法、农、工诸家学者授课。他规定:凡江东子弟,无论楚吴,均可入学,成绩优异者可推荐为“郡吏”。

此举打破了血缘门第的限制,吸引了大批吴越士人。史载,当时江东“弦歌之声,遍于乡野”,连吴越遗民的孩童都能背诵《楚辞》。

他还将青铜冶炼技术传入江东,在苏州设立官营作坊,铸造农具与兵器。

1957年,无锡出土的战国青铜耒,其形制与楚地同类器物几乎一致,印证了当年技术传播的轨迹。

而江东的丝绸、海盐,则通过黄歇开辟的商路运往寿春,楚地的漆器、玉器也随之流入江东,两地贸易额逐年攀升。

同时,他亦将江东涌现出的才俊之士举荐至寿春,委以重任。

江东的灵秀山水与务实民风,也吸引着寿春的文人墨客南下采风。

楚辞的瑰丽想象与吴语的清丽婉转,楚地巫风的炽烈与吴越水神的灵韵,在官员的共事、商旅的往来、士人的交流中,悄然发生着碰撞与融合。

一种既保有楚文化宏阔底蕴,又浸润江南水乡特质的新的地域文化,在黄歇开辟的这条通道上,开始孕育萌发。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虽咏后世,其景其情,实已肇始于春申君当年所辟之通衢。

春申君黄歇,这位以超凡魄力主动请封江东的楚相,其十载坐镇东南的岁月,如同一把炽烈的火炬,彻底点燃了这片古老土地沉寂已久的潜能。

7.江东燃情:长三角一体化的先驱

当巍峨的姑苏、无锡城墙拔地而起;

当菰城(湖州)雄踞太湖南岸;

当“申”地(上海)的雏形在浦江之畔初现;

当纵横的河渠驯服水龙滋养出万顷沃野;

当满载稻米与珍宝的舟车络绎于寿春与江东之间——一幅由他亲手擘画的、生机勃发的江东新图景已然灿然呈现。

公元前238年,黄歇接到考烈王崩逝的急报,连夜从姑苏启程赶往寿春。

船队驶过黄埭镇时,两岸百姓提着灯笼送行,有人将新收的稻米抛入船中,哭喊道:“令尹莫走!”

黄歇站在船头,望着身后渐远的灯火,鬓角已染风霜。他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诀。

黄歇遇害的噩耗传到江东,姑苏、无锡、湖州,百姓皆缟素三日,哭声震野。

他们在黄歇治水筑城之处立庙祭祀,尊他为“城隍”“水神”。

苏州城隍庙中,春申君的神像至今身着楚袍,手持治水图,目光投向东方的江东。

而他留给江东的,不仅是城池与水利,更是一种开拓精神。

从姑苏的“太仓”到上海的“申江”,从无锡的稻田到湖州的市埠,这片土地因他而从蛮荒走向文明。

他的传奇,早已融入吴越大地的血脉,在每一道江堤、每一寸沃土中,生生不息。

他所筑之城,历两千余载风霜,或为今日繁华都会之核心,或遗故址供人凭吊追思;

他所疏之河,如申江、黄浦,至今奔流不息,滋养着亿万生灵;他所兴之农,奠定江南鱼米之乡的根基;

他所辟之路,沟通江淮,其精神早已融入后世大运河的浩荡血脉。

至于“申”字,更成为一座伟大城市永恒的名片与图腾。太史公在《史记》中,虽详述其宫廷悲剧,亦无法抹去那“城故吴墟”的赫赫功绩。

江东的燃情岁月,因春申君而肇始。

他以无双的胆略、卓越的实干和开阔的视野,在长江三角洲的洪荒大地上,书写了拓荒、奠基、融通的不朽史诗。

黄歇,不仅是长三角的拓荒者,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当之无愧的先驱。

他的名字——黄歇,以及他留下的印记——“申”,早已超越个体的生死荣辱,化为这片热土基因中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至今仍在吴侬软语、浦江潮声、太湖帆影中,讲述着春申君黄歇,如何成为上海、湖州“开城之祖”的不朽之传奇史诗。

(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春申君传奇》系淮南市武王墩考古发掘和楚文化研究重点课题,为原创、首发,已进行作品版权登记。如引用,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

图片来源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等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