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国庆假期后的社交平台,一则西贝探店视频的热度仍在发酵。视频中,一名拥有 4900 名抖音粉丝的博主,面对西贝售价 3.9 元的馒头,抛出一句 “这个价格不算贵,要是觉得 3.9 元的馒头贵,该做的是努力赚钱,而不是批评品牌定价”。这番直白的言论,像
2025 年国庆假期后的社交平台,一则西贝探店视频的热度仍在发酵。视频中,一名拥有 4900 名抖音粉丝的博主,面对西贝售价 3.9 元的馒头,抛出一句 “这个价格不算贵,要是觉得 3.9 元的馒头贵,该做的是努力赚钱,而不是批评品牌定价”。这番直白的言论,像一根引线,点燃了网友对 “餐饮定价合理性”“消费能力与言论边界” 的讨论 —— 评论数远超点赞数的互动数据,也印证了这场争议的激烈程度。截至发稿前,西贝方面尚未就该视频引发的争议公开回应,让这场围绕 “一个馒头” 的讨论,仍停留在公众视野的焦点中。
博主与视频:3 条支持视频与争议核心
引发争议的博主,在抖音平台的粉丝量不算庞大,仅有 4900 人,但国庆期间的三条视频,却让他意外成为话题中心。从 9 月 30 日到 10 月 6 日,他连续发布 3 条与西贝相关的探店内容,每条视频的基调都偏向支持品牌:要么夸赞菜品口感,要么强调 “原价买单仍有很多人”,与常见探店视频中 “找问题”“谈性价比” 的风格截然不同。
其中,10 月 4 日发布的视频,是争议的核心。视频开头,博主坐在西贝门店靠窗的餐桌前,面前的白色骨瓷盘里,放着一个圆鼓鼓的馒头 —— 镜头给了馒头特写,表面带着传统戗面工艺特有的分层纹路,边缘还沾着少许面粉,旁边立着的电子菜单清晰显示 “手工戗面馒头,3.9 元 / 个,120 克”。博主拿起馒头咬了一口,咀嚼时点头评价:“口感很扎实,嚼着有面香,不像有些馒头吃着发虚。”
话音刚落,他话锋一转,直接回应网上对这个馒头的定价质疑:“我看很多人说 3.9 元一个馒头贵,其实真不至于。现在随便去面包店,一个普通的甜面包都要五六块,这个馒头是手工做的,分量也足,120 克差不多二两多,吃一个能顶饿。要是觉得这个价格贵,不如多花点时间努力赚钱提升收入,总盯着一个馒头的价格骂品牌,没什么意义。”
这条视频的互动数据呈现出明显的 “争议特征”:点赞数仅 95 个,评论数却高达 795 条,评论区的留言几乎分成了对立的两派。更值得注意的是,10 月 6 日,博主又发布了一条补充视频,提到 “很多人站西贝,原价买单依旧大有人在,3.9 元的馒头也并非遭人唾弃”,似乎在回应前一条视频的质疑,但未提及 “是否接受品牌商单” 这一核心疑问。
网友反应:质疑、支持与 “商单” 追问
评论区里,对博主言论的质疑声占据了多数。有网友从价格对比的角度反驳:“3.9 元买一个 120 克的馒头,换算成每斤就是 16.25 元。我家楼下菜市场的手工馒头,每斤才 5 元,就算是连锁超市的精品馒头,每斤也超不过 10 元,西贝这个定价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怎么能说不贵?” 还有网友认为博主的逻辑存在问题:“努力赚钱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不是为了接受不合理的定价。品牌定价是否合理,消费者本来就有评论的权利,不能把‘嫌贵’和‘不努力’绑定在一起。”
也有少数网友支持博主的观点。有人结合一线城市的餐饮成本分析:“西贝门店大多开在商场或繁华地段,租金、人工、水电成本都高,定价肯定要比街边小店贵。3.9 元买一个手工馒头,虽然比普通馒头贵,但放在商场餐饮的语境里,不算特别离谱。” 还有人觉得 “消费是自愿行为”:“觉得贵可以不买,没必要对着一个馒头的价格较真,博主说的也是实话,消费能力不同,对价格的感受本来就不一样。”
更受关注的,是网友对 “博主是否接商单” 的追问。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博主的三条西贝视频里,没有出现任何负面评价:“从环境到菜品,再到价格,全是正面反馈,甚至主动帮品牌回应质疑,这太像收了钱的商单了。” 还有网友私信博主询问 “是否与西贝有合作”,但未收到回复;截至发稿前,博主既没有删除争议视频,也没有公开回应 “商单质疑”,只是关闭了部分评论的回复功能,这让质疑声反而持续发酵。
西贝现状:3.9 元馒头在售与暂未回应
记者通过西贝微信小程序点单平台查询发现,这款引发争议的 “手工戗面馒头” 仍在售卖。菜品详情页中,除了标注 “3.9 元 / 个,120 克” 的基础信息,还特意强调 “传统戗面工艺,层层起酥,口感劲道”,并配有馒头掰开后的特写图片 —— 能看到内部的分层结构,以此突出 “手工制作” 的特点。从点单记录来看,仍有不少消费者选择购买,部分用户的评价集中在 “口感不错”“分量足”,但也有用户提及 “价格偏高,偶尔吃一次可以”。
针对此次视频引发的争议,记者尝试联系西贝官方客服,接线人员表示 “已记录相关反馈,但目前没有收到针对该事件的统一回应口径”;询问 “是否会就定价或博主言论进一步说明” 时,客服仅回复 “有消息会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截至发稿前,西贝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均未发布与该争议相关的声明或解释,与此前面对舆情时 “快速回应” 的态度形成对比。
过往舆情:定价争议的 “旧账”
这场 “馒头争议”,并非西贝首次因定价引发关注。早在 2025 年 9 月 10 日,大 V 罗永浩就在微博吐槽西贝 “预制菜占比高,价格却比现做菜还贵”,直接引发双方的网络隔空对话。当时,西贝起初回应 “预制菜是行业趋势,品质有保障”,强硬的态度遭到网友批评;后续在舆情发酵过程中,又因 “回应内容反复”“未直面消费者质疑”,被调侃为 “史诗级公关灾难”。9 月 15 日,西贝曾发布致歉信,但发布后不久便迅速删除,再次引发公众对其公关能力的质疑;当天,罗永浩发文称 “不再追究”,双方才算暂时平息争议,但消费者对西贝 “定价与价值是否匹配” 的关注,却并未随之减少。
有餐饮行业从业者分析,西贝作为主打 “西北菜” 的连锁品牌,多年来依靠 “手工制作”“食材正宗” 的标签建立品牌形象,消费者对其定价的容忍度本就高于普通餐饮品牌。但随着门店扩张,部分产品从 “门店现做” 转向 “标准化供应”,若未能及时向消费者清晰传递 “定价背后的成本构成”,或未根据产品形式调整定价策略,很容易引发 “性价比失衡” 的质疑。“这次的馒头争议,本质上是消费者对‘西贝定价逻辑’的又一次追问,而品牌暂未回应的态度,可能会让争议持续更久。”
10 月 9 日中午,西贝北京某商场门店内,仍有消费者在点单时犹豫是否选择 3.9 元的馒头。一位中年消费者拿起菜单看了几秒,最终还是放下:“一个馒头快 4 块钱,有点超出我的预期,还是点碗面划算。” 旁边的年轻情侣则直接点了两个:“想尝尝手工戗面的味道,贵点就贵点,偶尔吃一次。” 门店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 “食材新鲜”“工艺传统” 的宣传语,而网上关于 “3.9 元馒头” 的讨论,仍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里继续。
来源:章丘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