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今天,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谷歌科学家米歇尔·德沃雷、前同事马丁尼斯和伯克利的克拉克,三人共享了这份殊荣。
你相信一个肉眼能看见的芯片,能像原子一样玩转量子魔法吗?
202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给了让这个魔法成真的人。
就在今天,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谷歌科学家米歇尔·德沃雷、前同事马丁尼斯和伯克利的克拉克,三人共享了这份殊荣。
这是谷歌诞生的第5位诺奖得主。科技巨头,正在用最底层的研究改变世界。
消息一出,全球科技圈沸腾。
量子计算,这个曾经只存在于论文里的概念,第一次以诺奖的形式被盖戳认证。
一位资深评论员说得更直白:“这是量子计算从‘科幻片’走进‘新闻联播’的标志性一刻。”
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简单说,他们让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芯片,学会了“微观粒子”的魔法。
回到1980年代。
那时,所有物理学家都坚信:量子效应,比如叠加、纠缠,只属于原子、电子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小东西。
宏观世界?门儿都没有。
但这三位科学家偏要挑战常识。
他们在芯片上造了一个没有电阻的超导电路,关键是在里面放了一个叫做“约瑟夫森结”的元件。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量子世界的任意门”。
结果,奇迹发生了。
这个摆在眼前、肉眼可见的芯片,真的开始遵循量子力学的诡异规则。
把玄乎的量子现象,塞进实实在在的芯片里,这一招,直接奠定了今天所有超导量子计算机的根基。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2019年,谷歌宣布实现“量子霸权”。
他们的量子处理器完成一项计算只用200秒,而当时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要算1万年。
那次实验,被业界称为“教科书式的降维打击”。
而去年发布的Willow量子芯片,性能再上一个台阶。
这一切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德沃雷团队当年那份“不被看好”的基础研究。
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500亿美元。
一项曾被视作“纸上谈兵”的研究,正在撬动一个万亿级的未来。
为什么偏偏是谷歌做到了?
答案是:敢烧钱,更敢等。
业内流传,谷歌每年在量子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20亿美元。
而德沃雷的团队,在最初十年里,没少被外界质疑是“在实验室里造永动机”。
如今,质疑者闭上了嘴。
一位不愿具名的芯片首席工程师感叹:“这奖不仅是颁给智慧,更是颁给耐心。在追逐快钱的时代,还有人愿意为长远未来下注。”
量子计算机到底有什么用?
它可不是让你的手机刷网页更快那么简单。
在新药研发领域,它能在几天内模拟出分子间的复杂作用,而传统计算机得算上几个世纪。
气候预测、金融建模、人工智能……几乎所有需要海量计算的难题,都将被它重新定义。
当然,微软、IBM也在量子赛道上紧追不舍。
但谷歌凭借超导技术路线,率先冲过了诺奖这条终点线。
最新技术简报显示,谷歌量子芯片在2024年已能稳定控制1000个量子比特。
而五年前,这个数字还停留在53。
“诺奖不是一场庆典的落幕,而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学典礼。”
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获奖消息公布后,写下了这句话。
前路依然漫长。
量子系统极其脆弱,需要维持在接近绝对零度(-273℃)的极端环境里。
造价高昂、稳定性不足,离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还有距离。
但正如德沃雷曾说过的:“所有伟大的科学,在成功之前,都长得像不可能。”
回望科技史,晶体管、激光,都曾是实验室里“没什么用”的怪想法。
今天,它们构成了现代世界的基石。
谁又能说,今天的量子芯片,不会成为明天的日常科技呢?
这个世界永远不缺聪明人,缺的是那些相信“不可能”,并坚持把它变成现实的人。
谷歌用一座诺贝尔奖告诉我们:真正的颠覆,往往始于无人问津的角落。
一起成长,一起长成—-长成君
来源:长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