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4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刚满60岁,退休后生活轻松了不少,但没想到体检时查出了2型糖尿病。医生告诉她血糖不算太高,先靠饮食和运动控制看看。可几个月过去了,血糖还是居高不下,换了几种降糖药也收效甚微。
“是不是我没救了?”她忧心忡忡地问。其实,像王阿姨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传统降糖药控制不了,胰岛素也不想打,难道糖尿病真的无计可施了吗?
好消息是,新一代降糖药正在悄然改变糖尿病的治疗格局。尤其是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被医学界称为“糖尿病治疗的革命性突破”。
多年来,二甲双胍、磺脲类、胰岛素等药物是糖尿病治疗的主力军。这些药物能有效降低血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磺脲类容易引起低血糖,胰岛素使用不便、体重增加风险高,还有些人长期用药后血糖控制效果越来越差。
更重要的是,它们主要是“控糖”,但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有限。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它真正可怕的是可能引起心梗、脑卒中、肾衰竭、失明、截肢……一旦并发症来了,治疗就更加困难。
于是,科学家开始寻找一种新的降糖思路——不光降糖,还要“护心、护肾、减重”。
GLP-1是一种人体自带的肠道激素,吃饭后会自然分泌,告诉胰腺分泌胰岛素、抑制升糖激素,还能延缓胃排空、减少食欲。
而GLP-1受体激动剂就是模仿这种天然机制的“仿生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
它们的优势可不仅仅是降糖:
不容易引起低血糖,比传统药更安全;
有辅助减重作用,对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尤为友好;
心血管保护作用明确,可降低心梗、中风概率;
还能延缓肾损伤,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意义重大。
2020年,《柳叶刀》杂志一项研究发现,GLP-1类药物能降低高危糖尿病患者12%-14%的心血管死亡率,效果显著。
目前,国内已批准多种GLP-1类注射剂及口服片剂,纳入医保范围,使用越来越普及。
相比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的思路更“另类”。
它不是增加胰岛素,而是直接让肾脏把血糖排出体外,代表药物包括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
听起来是不是像“把糖尿出来”?确实如此。
这类药物的独特机制带来了很多额外好处:
保护肾脏: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改善心衰:降低心衰住院率;
减重、降压:额外受益明显;
不依赖胰岛功能:晚期糖尿病患者也可使用。
2022年,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SGLT-2抑制剂用于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的治疗,成为首个获得此适应症的口服药。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这类药物列为“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的优选方案。
很多人会问,GLP-1和SGLT-2,到底该选哪个?
其实并不是“二选一”,而是因人而异,有时还能联用。
如果你超重、爱吃、血糖波动大,GLP-1类药物可能更合适;
如果你已有肾病、心脏病或心衰,SGLT-2类药物更优先;
如果你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合并并发症,医生可能会联合使用两者,实现多重获益。
当然,这两类药仍有副作用风险,比如GLP-1类可能引起恶心、呕吐,SGLT-2类可能导致泌尿感染等,使用前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
过去我们总以为糖尿病是“慢性病”,只要血糖不高就没事。但现在我们知道,糖尿病其实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病”,需要多维度综合管理。
而GLP-1和SGLT-2的出现,正是医学从“控糖”走向“控风险”的重要转折点。
它们不仅让降糖更精准,也让糖尿病患者有机会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未来,随着更多靶点药物的研发,糖尿病的治疗将不再是一条靠“意志力撑着走”的路,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实现“个体化、靶向化、长期获益”的慢病管理。
结语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信息滞后、治疗落后。当我们用上正确的工具,掌握科学的知识,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能在长期战斗中掌握主动权。
糖尿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可以被控制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2]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GLP-1RA与SGLT-2i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 《柳叶刀》.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with GLP-1 Receptor Agonists in Type 2 Diabetes. 2020
[4] 国家卫健委慢病防控工作指南(2022)
来源:有谱哥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