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6日,连绵的秋雨总算有了短暂的停歇,预约了几天的履带式收割机总算开进了自家的地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苟村集镇楚楼村农民楚昌峰长舒一口气:“天气预报说后边还得连阴七八天,再不收真怕来不及了。”
10月6日,连绵的秋雨总算有了短暂的停歇,预约了几天的履带式收割机总算开进了自家的地头,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苟村集镇楚楼村农民楚昌峰长舒一口气:“天气预报说后边还得连阴七八天,再不收真怕来不及了。”
农民着急的背后,是齐鲁大地的连阴雨天气。
9月份以来,菏泽平均降水量323.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33.4%;10月份前5天,全市平均降水量71.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093.3%;据气象预报,未来一周仍多阴雨天气……
如何应对?成武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长青介绍:“把抓好‘三秋’生产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抢’字当头,责任不断压实、措施持续加力,紧盯天气变化、紧盯收种进展、紧盯重点区域、紧盯关键环节,抓好抢收抢种,全力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确保冬小麦种足种满、应播尽播。”
小农户:全员上阵 灵活应对
连续请了四天假,楚楼村村民楚德勇与妻子冒雨下田,总算在10月5日把四亩多地的玉米棒子拉回了家:“咱是焊工,打工一天能挣300块,请假回来收玉米,要算账肯定是算不着。但咱农民就这样,无论如何不能让粮食烂在地里。”
靠着抢收及时,楚德勇家的玉米基本没有发生霉变,产量也不错。而类似的冒雨抢收情景,在这片淳朴的土地上轮番上演。
图为楚德勇抢收到家的玉米
10月6日到7日,雨势稍歇,晾晒场地又成为了农民的“新战场”,鲜棒或装进网袋,或堆进粮囤,鲜粒或分层次晾晒,或送进烘干塔,形式灵活,管用就行。
据了解,成武9月下旬就组织各镇街以网格为单位,开展农田积水拉网式排查,并采取“多点强排+沟渠连通”模式,24小时不间断作业排除田间积水。
同时,针对地块积水导致“机械下地难”问题,统筹组织县直部门及各镇街志愿者等1000余人成立助农队伍,采用“手掰肩扛车拉”的方式抢收玉米,形成“机械为主、人力为辅、协同作战”的抢收方案,解决困难群众、驻军烈属、孤寡老人等的秋收困难。
大主体:早做预判 沉着施策
在成武县伯乐集镇大郭庄村连片的玉米地里,一台新购进的履带式收割机穿梭其中,承载着这片千亩家庭农场的丰收希望。
农场主人告诉记者:“因为预判到今年很可能发生秋涝,咱9月中旬在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新购进了这台收割机,真是发挥了大作用。”
图为种粮大户组织抢修机械
在相邻的九女镇吕庄村,家庭农场主刘爱华靠着2023年新建成的烘干塔,今年不仅稳住了自家收益,还接了很多种粮大户朋友的烘干订单。“这几天忙坏了,订单根本接不过来。咱现在是运输车辆、铲车、脱粒机和烘干塔流水线作业,人歇机器不歇,争取帮朋友们多烘干一些。”刘爱华说。
在菏泽,这样的“预判”比比皆是。据菏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盛福利介绍,该市成立“三秋”玉米抢收抢烘抢播应急领导小组,印发《2025年“三秋”玉米抢收抢烘应急预案》,共组建115支应急作业服务队、27个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拥有移动式烘干机16台,固定式烘干机249台,履带式拖拉机64台,履带式玉米收获机204台。
存难题:机械不足 收储不旺
正常年份玉米机收价格在七八十元,今年翻了一番不止,根源在于机械供应不足。
菏泽地势平坦,近期降雨时间长,积水地块虽然积水深度不大,但目前常用的轮式收割机械和运输机械难以进地作业,履带式收获机械保有量少,导致收获成本较高。
粮食水分含量大,持续降雨导致晾晒场地少,对烘干提出更高要求。根据菏泽市10月6日调度,当日运行烘干机数量180台,秋粮烘干20693吨。这样的烘干设备数量,正常年份可满足需求,今年这种特殊年份就暴露出烘干能力不足等问题。
同时,连绵降雨导致玉米质量下降,晾晒不当也会导致霉变风险提升,导致企业收储意愿不强。当前,菏泽玉米鲜粒收购价格在0.58元/斤左右,烘干到15个水分以下的干粒收购价格在0.9元/斤左右。刘爱华坦言:“前期干旱导致浇水成本高,后期收获和烘干成本高,照目前价格算今年玉米不挣钱。”
图为发生霉变的玉米
成武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宝玉呼吁:“现在玉米晚收小麦晚播等配套技术非常成熟,种粮大户应根据机械、烘干和仓储能力等做好收获规划,在农业农村部门指导下适期抢收抢种,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争取丰收。”
来源:长江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