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必要之举,与军备竞赛无关。”2025年10月7日,白俄罗斯外长马克西姆·雷任科夫正式确认,俄制RS-26“奥列什尼克”中程弹道导弹系统已在本国领土完成部署。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西方多国引发恐慌——这款射程覆盖5000公里、末段
“这是保障自身安全的必要之举,与军备竞赛无关。”2025年10月7日,白俄罗斯外长马克西姆·雷任科夫正式确认,俄制RS-26“奥列什尼克”中程弹道导弹系统已在本国领土完成部署。这一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瞬间在西方多国引发恐慌——这款射程覆盖5000公里、末段速度达25马赫的“不可拦截武器”,将柏林、华沙等北约核心城市纳入“分钟级打击圈”,彻底重塑了欧洲安全格局。
此次官宣并非突然之举,而是俄白联盟安全协作的既定步骤。早在2024年12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就已提前披露部署计划,明确将“奥列什尼克”系统作为应对北约东扩的核心防御手段。2025年9月,俄白在靠近波兰边境的巴里索夫地区举行“西部-2025”联合军演,不仅实战演练了该导弹的核打击程序,更罕见邀请北约国家观摩,以“秀肌肉”的方式释放威慑信号。
据披露,首批部署的12座导弹发射装置已进入战备状态,每座装置可搭载一枚具备分导式多弹头能力的RS-26导弹。白俄罗斯方面强调,这些武器系统完全由俄白联合管控,部署位置紧邻北约东翼成员国,形成“前沿威慑支点”。而此前俄白已完成战术核弹头的交接与适配,意味着该导弹可随时切换常规与核打击模式。
RS-26“奥列什尼克”之所以引发西方恐慌,根源在于其颠覆传统防御体系的性能优势。这款被俄方称为“新世代先锋”的导弹,是RS-24“亚尔斯”洲际导弹的小型化改进型,射程覆盖2000至5800公里,恰好处于中程弹道导弹的关键打击范围。其最致命的特点是极致的突防能力:导弹全程飞行速度超10马赫,而弹头再入大气层时速度可飙升至25马赫,远超现有反导系统的拦截阈值。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公开断言,“现有任何导弹防御系统都无法拦截‘奥列什尼克’”,俄专家更直言仅有俄制S-500系统具备理论拦截可能。更令人忌惮的是其毁伤效能:即便不搭载核弹头,单枚导弹携带的6个分弹头也能将大型城市核心区夷为平地。此前袭击乌克兰第聂伯河沿岸工厂时,6枚未装炸药的弹头就已造成千公顷区域的毁灭性破坏。
对西方而言,地理距离的劣势更放大了这种威胁。从白俄罗斯发射阵地到华沙仅需不到1分钟,至柏林也仅需2分钟,留给反导系统的预警与反应时间被压缩至极限,几乎等同于“无防御窗口”。这种“分钟级打击”的现实,让北约多年构建的东欧反导网络形同虚设。
围绕此次部署,俄白与西方形成尖锐的立场对立。白俄罗斯外长雷任科夫反复强调,部署行动是“被迫之举”——随着北约持续向东欧增兵、美英向乌克兰输送“ATACMS”“风暴阴影”等远程武器,白俄罗斯的安全空间不断被挤压,引入“奥列什尼克”是对这种威胁的“不对称回应”。俄罗斯则表示,部署符合两国安全协议,是维护地区力量平衡的必要手段。
但西方显然不接受这一解释。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率先发声,称白俄罗斯已沦为“俄罗斯的核前沿基地”,要求北约立即启动集体防御机制。德国总理在紧急安全会议后坦言,“欧洲正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安全威胁”。北约秘书长则指责俄白“蓄意升级紧张局势”,宣布将加快在东欧的反导系统部署与兵力轮换。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方面提出不同看法: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反虚假信息中心主任安德烈·科瓦连科认为,这是俄罗斯的“信息战手段”,并指出RS-26曾有发射失败记录,其实际战力存疑。这种质疑虽未平息西方恐慌,却折射出各方对局势的复杂解读。
RS-26导弹在白俄罗斯的部署,无疑是欧洲安全版图的“转折点”事件。对俄罗斯而言,此举将战略打击前沿向西推进数百公里,进一步巩固了对北约的威慑优势;对白俄罗斯而言,借助俄罗斯的核保护伞,有效对冲了来自西方的政治与军事压力,强化了两国的联盟绑定。
但代价是地区军备竞赛的螺旋式升级。已有消息称,美国正加速向波兰部署“爱国者”反导系统,并计划向欧洲增派更多战术核武器。白俄罗斯外长雷任科夫的警告或许更值得深思:“象征全球核紧张度的‘末日时钟’,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午夜。”
从“西部-2025”军演的公开威慑到如今的正式部署,俄白用“奥列什尼克”导弹划出了新的安全红线。当25马赫的突防速度遇上“分钟级”的打击距离,西方的恐慌并非空穴来风——这场围绕导弹的博弈,已然让欧洲站在了新的地缘政治十字路口。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