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马尔现在在乌干达,手里攥着张自己的自画像,一半是2013年在卡塔尔的童年模样,一半是现在的自己。
阿马尔现在在乌干达,手里攥着张自己的自画像,一半是2013年在卡塔尔的童年模样,一半是现在的自己。
他说现在不敢随便提“家”这个词,平时都改成说“房子”“房间”或者“旅馆”。
你要是问他为啥对“家”这么敏感,得从他小时候的日子慢慢说。
2005年阿马尔生在苏丹恩图曼,跟喀土穆是姐妹城,结果第二年爸妈就带着他去了卡塔尔。
他在卡塔尔长大,家里还有六个兄弟姐妹,其中五个都生在海外。
本来童年该挺轻松的,可阿马尔在学校总被欺负,就因为他不是卡塔尔籍。
说实话,这种“外来者”的滋味真不好受,本来以为爸妈能当靠山,结果他还听过一句记一辈子的话,“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回苏丹”。
你想啊,在一个地方住得好好的,突然被告知“这里不是你的退路,不行就滚”,那种没根的感觉,换谁都得慌。
卡塔尔给了他优渥的生活,可也把他困在了“临界地带”,像个没地方落脚的人。
就这么在卡塔尔别扭了十年,2016年他爸辞了那边的工作,说要带全家回苏丹。
阿马尔本来以为换个国家,总能踏实点,结果新麻烦又找上来了。
转学去新学校,他又成了被欺负的对象,这次理由反过来了,“你是从卡塔尔来的孩子”。
不过这次有个不一样的地方,“被送回苏丹”的阴影终于没了,阿马尔敢站出来捍卫自己了。
很显然,归属感这东西有时候特实在,大家都是苏丹人,没有了国籍那层隔阂,他终于找到点支撑。
后来到了2022年,阿马尔考上大学,开始天天在喀土穆街头转,熟悉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路。
他说那是第一次真心觉得“这是我的家”,本来以为日子能就这么稳下去,谁知道2023年4月15号,枪响了。
2023年4月15号那天,苏丹军队和“快速支援部队”(RSF)打起来了。
喀土穆一下就乱了,电断了,吃的用的都缺,出门还怕被卷进交火里。
阿马尔只能到处躲,从一个避难所换到另一个,最后逃到了乌姆鲁瓦巴。
在那儿他拍了张照片,是他爸和几个长辈在家门口聊天的样子,墙上还叠了他爸90年代毕业纪念册的影像,上面写着“兄弟姐妹们,纵使岁月将我们分隔,我们终将在幸福与希望的道路上重逢”。
本来想这只是句老照片上的话,后来才发现,这话居然照进了现在的日子,一家人逃难到这儿,可不就是靠着这点念想撑着嘛。
他还拍过乌姆鲁瓦巴家里的前院围墙,墙上叠了另一张照片,是他爸2014年拍的客厅。
两张照片拍的是同一个地方,可看着完全是两个时代。
你能明显看出来,以前客厅里的那种生气没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墙。
本来以为乌姆鲁瓦巴能当临时的避风港,2023年7月,RSF还是找过来了,这里又成了让人害怕的地方。
逃的时候阿马尔被RSF的士兵问“你属于哪个部落”,还被命令“交出手机”,这些事到现在想起来都让他难受。
从乌姆鲁瓦巴逃出来后,阿马尔去了瓦德马丹尼。
那地方收了好多从喀土穆逃来的人,大家都挺热心的,阿马尔说“感觉另一个喀土穆在这儿慢慢成形”。
可就算这样,他还是没觉得踏实,寄人篱下的日子,总少了点归属感。
后来他在一辆嘟嘟车的保险杠上看到一句话,“我们定会归去”,这是好多苏丹人用来盼着回家的话。
但阿马尔说,他拍那张照片的时候,已经觉得自己再也回不去喀土穆了。
2023年12月,他爸给他打电话,让他一起去南苏丹。
现在看,这步走得真对,他刚离开瓦德马丹尼没几天,RSF的人就闯进去了。
去南苏丹的路上,阿马尔在拉巴克拍了张自画像,叫《通往未知的家庭之旅》。
照片里全家都坐在要去南苏丹伦克的车上,每个人脸上都是紧张,对未来也没底,但眼里还有点希望。
到了伦克,他们申请庇护的三天里,全家挤在一顶小帐篷里。
本来想这么简陋的地方肯定不好过,结果阿马尔说,自战争开始后,这儿居然是他最觉得亲切的地方。
跟在乌姆鲁瓦巴不一样,这里只有家里人,大家一起聊聊天,偶尔拌两句嘴,反而像以前在家的日子。
后来到了南苏丹首都朱巴,阿马尔在那儿住了七个月,可还是觉得自己是个过客,连街上的路都不认识他。
他还拍过一张双重曝光的照片,下面是在喀土穆拍的最后一张风景,上面是倒过来的朱巴的样子。
说实话,这种照片看着就挺无奈的,两个地方叠在一起,却没一个能让人落脚。
再后来,阿马尔又去了乌干达,被迫离开坎帕拉的住处后,他拍了张叫《无家可归》的自画像,还是双重曝光,叠上了2013年在卡塔尔的童年照片。
他说以前小时候,觉得家就是个能无忧无虑待着的地方,可长大了才发现,那种对家的认知早就没了。
阿马尔总说,他的经历只是苏丹几百万人里的一个。
现在苏丹还有好多人没了家人,只能逃,还有几千人饿死,更多人病了却没钱治。
他现在几乎不用“家”这个词了,有时候甚至忘了这个词到底啥意思。
但你要是问他还找不找,他会说“找”。
如此看来,“家”对他来说,可能早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房子了,而是藏在跟家人的相处里,藏在对和平的盼头里。
就像他爸几十年前写的那句话,“终将在幸福与希望的道路上重逢”,也许等苏丹的战火停了,他和那些跟他一样流离的人,总能找到那个让自己踏实的“归处”。
来源:小兔很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