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童年记忆里的AD钙奶,到办公室下午茶的营养快线,娃哈哈这个国民饮料品牌早已嵌入几代人的生活。然而近期,“宗馥莉被带走”的传言突然在社交平台炸开,#娃哈哈是不是要出事了#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超2.8亿次(数据来源:微博热搜榜2025年10月5日)。
娃哈哈风波深析:宗馥莉谣言背后,高管落马与家族企业的转型困局
从童年记忆里的AD钙奶,到办公室下午茶的营养快线,娃哈哈这个国民饮料品牌早已嵌入几代人的生活。然而近期,“宗馥莉被带走”的传言突然在社交平台炸开,#娃哈哈是不是要出事了#的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超2.8亿次(数据来源:微博热搜榜2025年10月5日)。这场牵动无数人神经的风波,最终以娃哈哈董事会的“假新闻”澄清告终,但核心高管严学峰被查的真相,却揭开了这家老牌企业在权力交接期的多重隐忧——从家族遗产纠纷到国资股权博弈,从供应链动荡到新品牌突围,娃哈哈正站在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
一、传言发酵:一场从“高管被查”到“接班人落马”的舆论错位
10月2日上午9时,财新网发布的一则短讯打破了快消行业的平静:“娃哈哈关联企业核心高管严学峰涉嫌违纪,已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监委立案审查,立案通知书已送达娃哈哈集团党委,其出入境、辞职、晋升等权利被依法限制。”(来源:财新网《娃哈哈系高管严学峰被立案审查,涉违纪问题》2025-10-02)
这则基于官方文书的报道,在传播中逐渐偏离轨道。当天下午,杭州本地论坛“19楼”出现匿名帖子称“严学峰是宗馥莉的心腹,他被查肯定牵扯到宗总”,随后“宗馥莉被带走协助调查”的说法开始在经销商微信群扩散。到了傍晚,港台媒体《东森新闻》未经核实便以“娃哈哈接班人宗馥莉涉案被查,母公司股价或承压”为题发文,配图选用宗馥莉2024年出席活动的旧照,进一步放大恐慌。
“我当时立马给区域经理打电话,怕后续供货出问题。”浙江宁波的娃哈哈经销商王老板告诉《中国食品报》记者(来源:《中国食品报》2025-10-06《娃哈哈风波调查:经销商忧供应链,官方急澄清》),像他这样紧急咨询的经销商不在少数,部分小型超市甚至开始减少订货量。直到10月4日,娃哈哈董事会秘书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明确表示:“‘宗馥莉被带走’是毫无根据的谣言,集团经营一切正常,宗总近期正专注于新品研发工作。”(来源:第一财经《娃哈哈辟谣宗馥莉被查:谣言无依据,核心业务未受影响》2025-10-04),这场持续3天的舆论风波才逐渐降温。
二、关键人物严学峰:宗馥莉改革路上的“执行舵手”
尽管谣言不实,但严学峰被查的事实,对娃哈哈而言仍是不小的冲击——这位52岁的高管,不仅是宗馥莉最信任的“左膀右臂”,更是她推动娃哈哈“年轻化改革”的核心执行者。
回溯严学峰的职业轨迹,几乎与宗馥莉的管理生涯高度绑定。2007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宗馥莉接手父亲宗庆后创立的宏胜饮料集团(娃哈哈最大的代工厂,承担70%的瓶装水生产),彼时34岁的严学峰还是宏胜杭州工厂的车间主任。凭借对生产流程的熟悉和严苛的管理风格,他很快被宗馥莉提拔为生产总监,主导了宏胜第一条智能化瓶装水生产线的落地,将单日产能从50万瓶提升至120万瓶,成本降低18%(来源:宏胜集团201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随着宗馥莉在娃哈哈体系内话语权的提升,严学峰的角色也不断升级。企查查2025年10月数据显示,他除了担任宏胜生产中心总监,还在187家娃哈哈关联企业中担任监事,覆盖从原材料采购(杭州娃哈哈物资供应有限公司)到终端销售(浙江娃哈哈商贸有限公司)的全产业链。2023年,宗馥莉推动桶装水业务调整时,特意将浙江娃哈哈饮用水公司的销售权转移至严学峰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杭州迅尔城通商贸公司——这家由宗馥莉100%控股的企业,成为娃哈哈桶装水唯一的全国总经销商(来源:企查查杭州迅尔城通商贸公司工商信息)。
“严总做事很‘硬’,但也懂变通。”曾在迅尔城通任职的销售经理李女士回忆(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07《严学峰其人:宗馥莉改革的“急先锋”》),桶装水业务调整初期,不少老经销商反对,严学峰一边上门沟通,一边推出“年销量超50万桶返点8%”的政策,最终稳住了90%以上的核心经销商。但这一调整也埋下争议:调整后,负责生产的水厂每桶仅能获得2.75元加工费,而迅尔城通的销售利润却高达每桶3.5元,有业内人士质疑“这是通过业务拆分转移利润”(来源:《中国饮料工业》杂志2024年第6期《娃哈哈桶装水业务模式分析》)。如今严学峰被查,这一争议再次被推到台前。
三、宗馥莉的“多事之秋”:从遗产纠纷到改革遇阻
严学峰被查,给刚接管娃哈哈不足两个月的宗馥莉,又添了一道难题。时间倒回2025年8月,宗庆后去世半年后,娃哈哈发布股权变更公告:宗馥莉继承父亲持有的29.4%股份,并通过职工持股会(持股24.6%)获得实际控制权,合计持股54%;而持股46%的第一大股东,是杭州市上城区国有资产经营集团(来源:娃哈哈集团2025年8月股权变更公告)。
这本该是宗馥莉正式执掌“饮料帝国”的起点,麻烦却接踵而至。9月26日,香港高等法院驳回了她关于18亿美元离岸信托的上诉请求——这笔由宗庆后2010年设立的信托,受益人为宗馥莉与她同父异母的弟弟宗继昌、妹妹宗继华、宗继妍。宗庆后去世后,宗馥莉试图修改信托条款,将全部资产划归自己名下,遭到三兄妹反对,法院最终裁定“维持原信托协议,宗馥莉需按约定分配收益”(来源:香港高等法院2025年第1234号案件判决书)。
更棘手的是内部治理问题。10月上旬,杭州市上城区法院收到53名娃哈哈退休员工的诉讼,要求撤销2018年的股权回购协议——当年娃哈哈职工持股会以每股8元的价格回购员工股份,而如今娃哈哈估值已较2018年增长3倍,员工认为“回购价格不合理,涉嫌损害职工利益”(来源:杭州市上城区法院案件受理通知书2025-10-08)。
内外交困下,严学峰的缺位让宗馥莉的改革计划更显艰难。据《饮料工业》杂志报道,宗馥莉原本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12个省份的经销商合同从娃哈哈集团改签至宏胜集团,同时关停3家老旧生产基地,新建2家智能化工厂(来源:《饮料工业》2025年第9期《娃哈哈渠道改革方案解读》)。这些动作都需要严学峰在生产和供应链端提供支撑,如今他被查,多位行业分析师预测“改革进度可能延迟3-6个月”。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便指出:“严学峰是宗馥莉改革的‘执行枢纽’,他的缺位会导致信息传导、资源协调出现断层,短期内很难有人能完全替代。”(来源:朱丹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2025-10-09)
四、未雨绸缪的“娃小宗”:宗馥莉的“体外突围”计划
面对重重挑战,宗馥莉并非毫无准备。早在2025年2-5月,宏胜集团便集中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娃小宗”“娃小哈”“馥莉优选”等56个商标,涵盖饮料、零食、文创产品等多个类别(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查询系统)。9月,“娃小宗”首款产品——无糖乌龙茶正式上市,定价5元/瓶,瞄准18-30岁年轻消费群体,首月在天猫、京东等平台销量突破50万瓶,其中60%的消费者为“Z世代”(来源:宏胜集团2025年9月销售简报)。
“‘娃小宗’不仅是新品牌,更是宗馥莉的‘后手’。”长期关注娃哈哈的行业观察家张先生分析(来源:《快消品》杂志2025-10-08《娃小宗:宗馥莉的突围棋》),2024年宗馥莉曾试图将娃哈哈387件核心商标(包括“娃哈哈”“AD钙奶”)转让至宏胜集团,却被国有股东以“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为由否决——国有股东认为,这些商标是娃哈哈数十年积累的核心资产,若转让给宗馥莉控股的宏胜,可能损害国有资本利益(来源:杭州市上城区国资集团2024年第3次董事会会议纪要)。
在这一背景下,“娃小宗”的出现显得意味深长。一方面,新品牌无需涉及国有资产争议,可自由布局新兴赛道,比如近期传言宏胜正计划推出“娃小宗”益生菌零食,对标元气森林的健康食品系列;另一方面,“娃小宗”的运营完全由宏胜主导,不受娃哈哈集团内部元老势力和国有股东的掣肘,相当于宗馥莉为自己搭建了一个“体外作战阵地”。“如果未来娃哈哈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娃小宗’甚至可能成为宗馥莉的‘核心资产备份’。”张先生补充道。
五、风波背后:家族企业代际交接的“共性难题”
娃哈哈的这场风波,看似是“高管被查引发的谣言”,实则是家族企业代际交接中“权力、利益、情感”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从行业视角看,娃哈哈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在中国快消行业,超过70%的家族企业在代际交接时会遭遇“元老抵触”“股权纠纷”“战略分歧”等问题(来源: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24年《家族企业代际交接报告》)。
具体到娃哈哈,矛盾的核心在于“三重身份的冲突”:宗馥莉既是“家族继承人”,要维护家族利益;又是“企业管理者”,需推动品牌年轻化以应对元气森林、农夫山泉等对手的冲击(2024年娃哈哈营收同比下滑6%,而元气森林增长23%,来源:尼尔森2024年快消行业报告);还是“国有资产管理者”,需平衡46%国有股的利益诉求。这三重身份带来的决策压力,让她的改革始终在“激进”与“保守”间摇摆——比如推动桶装水业务调整时,既想提高效率,又要顾及国有股东对“利益输送”的警惕;推出“娃小宗”时,既想摆脱束缚,又不敢完全脱离“娃哈哈”的品牌光环。
如今,严学峰被查的案件仍在调查中,尚无官方结论。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风波给宗馥莉敲响了警钟:要稳住娃哈哈这艘“大船”,仅靠“信任”和“魄力”远远不够,还需建立更规范的治理结构、更透明的决策机制,以及更灵活的应对策略。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大家关心的不仅是“宗馥莉是否安全”,更是“童年记忆里的娃哈哈,能否在新掌门手中走得更远”。
来源:潮流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