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携AI无人机试飞!决策毫秒级,空战要变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8 18:11 1

摘要:最近美国空军在佛罗里达埃格林基地干的一件事,可能比我们想象中影响更大,一架有人驾驶的F-16战斗机,和一架AI操控的XQ-58A“女武神”无人机完成了协同试飞。

最近美国空军在佛罗里达埃格林基地干的一件事,可能比我们想象中影响更大,一架有人驾驶的F-16战斗机,和一架AI操控的XQ-58A“女武神”无人机完成了协同试飞。

这事听着像科幻片里的情节,但实实在在发生了,而且藏着未来打仗的新门道,最让人吃惊的不是俩飞机能一起飞,是那架无人机的AI做战术决策时,速度能达到毫秒级,这连最顶尖的老飞行员都跟不上。

这架叫“女武神”的无人机是奎托斯公司按美国空军“低成本可消耗飞机技术”计划搞出来的,光听这名儿就知道,它走的不是高精尖奢侈品路线。

这架无人机全长九米多,翼展八米出头,能飞到一万三千米高,速度是高亚音速,一口气能飞三千七百多公里,快接近四千公里了。

跟那些需要长跑道的战斗机不一样,它靠火箭助推就能起飞,任务完了用降落伞回收,在哪儿都能部署,门槛低多了。

“女武神”最核心的特点就俩:隐身和便宜,它用了内置弹舱,机身也做了隐身优化,雷达反射截面特别小,能偷偷摸摸钻进对方防空严密的地方。

更关键的是成本,一架才三百万美元以内,跟F-35那几千万美元的身价比,简直是零头的零头。

美军给它的定位是“可消耗”,意思就是打仗时就算被打下来几架,也不心疼,这跟以前那种损失一架就肉痛半天的战机思路完全不一样。

这次试飞不是拍脑袋来的,早有铺垫,2023年的时候,这“女武神”就已经能完全靠AI自己飞三小时了,现在等于是往前迈了一大步,从“solo飞行”升级到“组队打怪”。

为了让AI和有人机配合得更默契,美军还搞了个VENOM项目,把老款F-16改成测试平台,专门练AI和传统战术的衔接。

这么一步步推进,看得出来美军是真想把这技术落地,不是搞个概念噱头,这背后其实是美军一个更大的算盘,“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简称NGAD。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协同作战飞机”(CCA),说白了就是要让有人机和无人机组队打仗,美军打算这十年末弄出1000架这样的AI无人机,跟有人机按2:1的比例配合作战。

以前美军靠F-22、F-35这种单机性能强的战机撑场面,但这些飞机太贵,造不多,而且飞行员的训练成本和伤亡风险都高。

现在弄一堆便宜的AI无人机当“小弟”,有人机飞行员当“大哥”指挥,既能扩大规模,又能让“小弟”冲前面挡枪,太划算。

美国空军装备司令部的理查德森将军之前说过一句话,挺实在:“未来的战机是组队打的,有的有人,有的没人,但节奏得一致。”

这话点透了核心,AI不是要取代飞行员,而是给飞行员搭把手,当战斗力倍增器,比如在太平洋那种广阔的地方打仗,要是跟人起冲突了,一群“女武神”先飞过去,要么当诱饵吸引对方防空火力,要么直接冲上去把对方的雷达站端掉。

等对方防空系统乱了,有人机再上,既安全又高效,这次试飞里最亮眼的,就是AI那毫秒级的决策速度,空战的输赢往往就在零点几秒之间。

人类飞行员再厉害,看到目标、分析情况、做出反应,最少也得几百毫秒,甚至一秒多,但AI不用“思考”,传感器一接收到数据,算法直接算出最优方案,瞬间就能执行。

比如遇到敌机突袭,AI能立刻判断该左转还是右转,该拉升还是俯冲,这反应速度人类根本比不了。

早在2020年,AI就在模拟空战里打败过经验丰富的F-16飞行员,靠的就是这种精准又迅猛的操作。

而且“女武神”可不是只会听命令的傻子,它能自己处理战场数据,独立完成拦截敌机、战术机动这些活儿。

这意味着有人机飞行员不用分心管细节,只要管好总体任务就行,比如告诉AI“去把东边的可疑目标拦下来”,剩下的AI自己搞定。

未来一架F-35或者正在造的F-47六代机,说不定能同时指挥好几架“女武神”,形成一个作战网络,这比以前几架有人机编队的战斗力强多了。

这种作战模式的改变,背后是美军对“可消耗性”的极致追求,以前打仗,丢一架战机不仅是钱没了,飞行员牺牲更是重大损失,所以指挥的时候总怕有去无回。

但“女武神”便宜,造得多,就算被击落几架,整体战斗力不受影响,比如对付敌方的防空系统,以前可能不敢轻易派战机去。

现在派一群“女武神”冲上去,就算被导弹打下来一半,剩下的也能把对方的防空网撕开口子,这种“以量换质”的思路,确实比以前灵活多了。

不过这也不是看起来那么完美,麻烦事儿还不少,最头疼的是技术可靠性问题。

现在的AI太依赖GPS和数据链了,要是打仗时对方一干扰,GPS信号没了,“女武神”会不会迷路?

数据链断了,跟有人机失去联系,它是该自己返航还是继续执行任务?这些问题在实验室里可能好办,但到了真刀真枪的战场上,电磁环境那么复杂,谁也不敢保证不出岔子。

美军现在做的实验,就是想让AI能在这种恶劣环境下活下来,这对对付近邻对手特别重要。

同时现在美军还坚持“人在回路”,就是AI可以做战术决策,但要不要开火、打哪个目标,最终得人说了算。

可要是未来战场节奏太快,人根本来不及反应,难道真要把“杀人的按钮”交给AI?这可不是小事。

2021年喀布尔就发生过无人机误击平民的事儿,当时美军说是算法训练数据有问题,最后也没人担责。

要是AI自主决策出了错,杀了无辜的人,算飞行员的、算程序员的还是算军方的?现在国际上对这事儿吵得厉害,联合国想弄个规则出来,但好几年了也没结果,美军自己也没理清头绪。

而且这背后还有大国竞争的影子,美国这么着急搞“女武神”和CCA计划,说白了就是怕被赶超。

现在其他国家也在弄无人作战系统,美军想通过这1000架AI无人机,在数量和技术上拉开差距。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在2029年前先弄出100到150架原型机,2030年代初正式部署,抢在前面定下未来空战的规矩。

这种“先到先得”的心态,其实也暴露了他们对维持空中优势的焦虑,从更大的视角看,这次试飞其实是“算法驱动战争”时代的预演。

以前打仗拼的是飞机性能、飞行员技术,以后可能就得拼谁的AI算法更牛、数据处理更快、无人机组队更默契。

就像有人说的,AI武器可能是继火药、核武器之后的第三次战争革命,这事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武器越智能,战争可能越容易爆发,而且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不过不管怎么说,“女武神”和F-16的这次协同飞行,已经把未来空战的样子掀开了一角。

以后的天空上,可能再也不是单架战机的对决,而是有人机带着一群AI无人机组成的“战队”在博弈。

有人机是大脑,无人机是手脚,算法是神经,一起共享战场信息,一起执行任务,当然,现在这一切还在试验阶段,离真正实战还有不少距离,但技术的推进速度往往超出想象,2030年代初也没几年了。

到那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会看到科幻片里的场景,天空中一群隐身无人机呼啸而过,有人机在后方静静指挥,算法在毫秒之间决定胜负。

这到底是能减少伤亡的“文明战争”,还是会引发更大冲突的“潘多拉魔盒”,现在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空战的游戏规则,真的要变天了。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