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说,现在的路边摊太黑,一碗泡面加个蛋卖38,一杯手打柠檬水要25,甚至还得收麻酱钱——定价不透明、缺斤少两、加价套路,一整套割韭菜流程走得比正规餐厅还熟练。
说实话,现在吃一顿路边摊,比进餐厅还烧钱包。
60块一碗麻辣烫、88块一斤鸡脚、25一份炒面——哪个不是熟悉又陌生的地摊招牌?
这还不是网红店,也不是夜市头牌,只是街边那些最不起眼的摆摊儿。
曾经十块钱能吃成撑,如今没有五六十你别想饱腹,最可气的是:摊主口中1.1元一串,实际结账却能突破百元。
有些人说,现在的路边摊太黑,一碗泡面加个蛋卖38,一杯手打柠檬水要25,甚至还得收麻酱钱——定价不透明、缺斤少两、加价套路,一整套割韭菜流程走得比正规餐厅还熟练。
比如凉拌鸡肉摊儿,明明用的速冻鸡块,却号称自家散养土鸡,还讲着“给孩子看病”的苦情故事,不光死贵,鸡肉必须捆绑调料称重,鸡骨头水分调料直接占七两。
说白了,不是路边摊变坏了,而是一些人,瞄准了消费者的钱包,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动刀。套路深到麻辣烫都学会拿签子玩心理战术——一根小青菜穿三次签、一片培根扎成豪猪,结账时看着盘子还以为自己吃了烧烤自助。
以为贵只是个别摊主乱搞?挖得更深才发现——这背后,是整个伪创业产业链。
那些短视频平台上“靠麻辣烫一周还债5万”“宝妈辞职摆摊月入三万”的奇迹视频,一抓一大把,背后的剧本出奇一致:
先设苦情背景——负债、离婚、被裁员;再讲逆袭逻辑——摆摊、努力、红火营业;重点来了——带你加入他们的课程:2980块一节,学精营销,速成网红摊主。
别小看这条链,央视曝光的“赌菜大师”摊位,九成排队者是50元一天的水军,连聋哑女孩送饮料剧情都有人排练得炉火纯青。
直播间的“学习有用”“摆摊真香”弹幕,你以为是真人观众,其实是精心布置的“控评团队”;而所谓传授的“干货”,也不过教你拍视频、话术洗脑、稀奇配菜、风口蹭热。
挣到钱的当然是他们,至于交钱上课的学员?翻车的还得回去摆摊高价回本,你被收割,他找补成本,刀不是砍向地摊,是砍向你吃饭的碗。
他们收割的是陷入困境的普通人,不是卖吃的,是卖梦。摆摊“暴富”,不过是剧情设定,直播导流再卖课,一波接一波捞学费的生意。
别看第一节课“只要”2980,后面还有原料成本升级、特色口味升级、包装话术培训……不断交钱,不断被套牢,最终一根棒棒鸡十元起步,转嫁给消费者。
你看到的火爆摊位,多是制造话题的托儿跟剧本,背后是卖流量、制造流行感的培训公司,本质上和“直播带假货”异曲同工。
不是所有地摊都靠割韭菜,有些确实在苦苦支撑。
像豌豆淀粉从3块涨到9块,桶装煤气从80涨到130元,再加上摊位费1500元/月,他们涨价也有现实考量。
正新鸡排按分配价进货,喜茶能锁死柠檬价,但普通摊贩得靠当天采购应对市场波动,吃不起预制菜也谈不上集中配送,哪怕8块一碗凉粉都可能亏本。
吃一次就被砍的麻辣烫、柠檬茶,谁还来第二次?
当消费者开始对比外卖、自带餐解决,地摊的复购也直线下滑,摊主只能再抬价,形成恶性循环。
明面上他们在卖卤肉、炸串,背后靠卖课、卖加盟、卖心理补偿暴利收割,最后操盘手能买迈巴赫,地摊徒弟连租金都付不起。
并不是要跟所有摆摊的摊主过不去。
相反,非常理解那种“下班后摆个摊、贴补家里的房贷车贷”的苦。说到底,中国百姓的烟火气,不该被骗子榨干情怀,更不该让高价摊坑得一无所有。
真正能长久的摊位,靠的从来不是玄幻视频或故事,而是实打实地用料实在、童叟无欺、价格合理,那些社区拐角老奶奶卖的煎饼、楼下小哥炒的盖饭,明显没营销却每晚排队,就说明了一切。
每一碗38块的预制面,每一次五根签子的青菜麻辣烫,都像在提醒我们:“别太相信短视频里能改变命运的故事。”他们有套路,我们得有判断。
未来几年,摆摊还能活下去吗?
我认为能,而且一定也该活下去,只是必须驱除吹牛创业热、割韭菜诈骗课、直播演艺剧这些浑水鲶鱼。只要还存在朴实又真诚的“地摊人”,这份城市烟火就永远不会被掐灭。
一碗价美实诚的麻辣烫,早晚能卷死那些“讲故事的刺客摊”。
你要问怎么在地摊卷中杀出一条路?很简单:油盐酱醋之外,不动歪脑筋;不靠算法,靠口碑;不做流量人设,只愿守住人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溪说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