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的故事,到“他们”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8 17:50 1

摘要:2013年,山东大学设立“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至今,学校已开展11届该奖学金评审,106位山大学子获此殊荣。

臧克家先生雕像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今天,10月8日

是臧克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

臧克家先生于1930年

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

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他以炽热心火和百姓情怀

留下万千诗行,成就一代诗风

先生一家四代在山大读书

与山大结缘的动人故事

深刻激励着每一位山大学子

继续以奋斗之姿

书写一卷卷滚烫的青春诗篇

序:文脉永续,薪火相传

2013年,山东大学设立“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至今,学校已开展11届该奖学金评审,106位山大学子获此殊荣。

他们带着从山大汲取的文脉底蕴,奔赴各行各业建功立业,以实干笃行传承臧克家先生的文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在臧克家先生百廿诞辰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青春故事。

文心灼灼:

以墨韵匠心谱青春新篇

泥土篇

泥土孕育着生生不息的根基

他们将学术的犁铧插入实践的土壤

在思想的原野上

开垦、播种、收获

“不怕挫折,用心作文”

人物名片

尹林,山东大学文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2019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现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青创团队计划负责人、山东省签约文学评论家。

“创作是一种兴趣,在学术之外可以做生活的调剂”,深耕学术的同时,尹林也在不断尝试文学创作。读博期间,尹林抱着尝试的态度用自己的作品申报并获评臧克家奖学金。这让他更加坚定将学术与创作结合起来。

尹林说:“这项荣誉至今令我备受鼓舞。臧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关怀,会永远激励我坚持学术和创作的真实性、严肃性、亲民性。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沉浮,也时刻提醒我不怕挫折,用心作文。”山大文学院“重情义、尚风骨、尊学术”的谆谆教诲,早已融入尹林的治学与人生选择。如今,他继续深耕教育与科研领域,在山大的沃土上,续写新的篇章。

“保持‘坚忍主义’的创作姿态”

人物名片

程磊,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2023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专委会优秀学术论文奖、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我获得臧克家奖学金的经历,那就是在交叉小径的花园里前行。因为它既要求扎实的学术成果,又期待鲜活的文学表达。”

奖励与荣誉激励着程磊继续以学术为志业、在文学中栖息。“臧克家奖学金的价值不在于证书本身,而在于它认证了一种可能——当学术体制日益强调指标化产出时,我们依然可以像先生当年在《烙印》中写的那样,保持‘坚忍主义’的创作姿态。

“做好‘吃灰’的准备”

人物名片

张惠娟,山东大学文学院2025届博士毕业生,2024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等奖项,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

“在人生的剧幕上,你既是被排定的一个角色,就当拼命地来一个痛快,……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

这是张惠娟最喜欢的臧克家先生的诗句。在确定以当代文学传媒为博士研究方向之后,导师就告诉她要做好“吃灰”的准备。经过三年积累,她在《文学评论》《当代作家评论》等重要期刊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她说:“获得臧克家奖学金是对我学术能力的肯定,也是一份精神上的激励。在未来的科研之路上我将始终坚守道义,保持良善,在不断学习中锤炼定力、磨砺心志,用文学研究触摸历史、关切现实。

烙印篇

臧克家笔下的人文风骨与家国情怀

在“传炬者”的心间留下深深的“烙印”

如今的山大学子

正接过臧克家先生的笔

书写时代的脉搏与青年的赤诚

“‘个人’从来不是孤立的”

人物名片

秦孟杰,山东大学文学院2025届硕士毕业生,2024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2023年野草文学奖。

秦孟杰说道:“臧克家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让我意识到‘个人’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时时刻刻连接着他人与社会。他的作品朴实有力,饱含着对人民的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信仰的坚守。

受臧克家先生的影响,秦孟杰在《山西文学》《青春》《诗刊》《北京文学》等期刊发表诗作。他说:“臧克家奖学金激励我通过学术研究与诗歌创作的双重路径,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与现场。”

“文学是臧克家先生

留给每个追光者的渡口”

人物名片

王墨杰,山东大学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2021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现为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曾在《读者》《飞天》等刊物发表作品20余篇,出版格律诗集《衰兰诗稿》一部。

王墨杰说:“臧克家先生的作品往往能为我系上一根精神的缆绳,既能让我在学术的幽微处深耕,又能借着文字的光呼吸到人间的空气。文学从不是学业的负累,而是先生留给每个追光者的渡口——它不在云端,而在每一次想要放弃时,从泛黄的诗页里伸出的那只手,轻轻托住我们将要坠落的热爱。”

“得了臧奖来买书”

人物名片

吴子恒,笔名吴越,山东大学文学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2022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四月诗会现代诗组首奖,入选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和《中国校园文学》联合评审的“00后”诗人十佳,参加第40届青春诗会、第二届国际青春诗会,出版诗集《霜降》。

吴子恒说:“我本科期间颇爱买书,但是钱包也日益消瘦起来。思来想去,我只能精研‘开源节流’之法门——节流自是节衣缩食,琢磨低价买书秘技,这开源便是诗歌写作与投稿。”

“后欣闻臧克家奖学金对学生纯文学创作的关注和‘奖掖’,便积极申报。那是我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奖学金,解决了我半年内的购书之忧。”他认为:“臧克家先生的诗作中总弥漫着时代场域下诚恳真挚的个体生命体验感和高蹈的精神人格。臧克家先生的诗歌精神提醒着我们,需要对社会现实题材予以更核心的关注,也鞭策着我们,修辞要立其诚。

老马篇

臧克家先生曾借老马吟诵着农民的命运

山大学子以“老马”般的姿态沉下身子

在祖国的广大土地上

把青春的“大车”装满对社会的牵挂

在人民中默默留下坚实的足迹

“创作不仅仅需要热爱,

更需要感悟和反思”

人物名片

白溢阳,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2023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现就职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白溢阳坚定地扎根社会服务一线,在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中,她用行动践行着臧克家精神。

“臧克家奖学金这份荣誉对我来说不仅是鼓励,更是一份责任。它让我明白,创作不仅仅需要热爱,更需要感悟和反思。文学作品要有精神内涵支撑,关注自我和社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臧克家奖学金激励我用更真诚的态度观察生活,记录平凡中的闪光。

“为人民而活”

人物名片

滕菲,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2015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山东大学校长奖,现为北京市西城区公务员,获得2024年度公务员考核三等功,2022年度公务员考核优秀嘉奖。

臧克家先生深刻影响着滕菲的人生追求,她说:“我扎根基层,在北京市西城区这一首都核心功能区的热土上贡献自己的才智力量,在日常服务群众的点滴中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与臧克家先生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为人民而活,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贡献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是最光荣的事。

青年篇

新时代山大青年

以赤诚之心庚续文化根脉

以笃行之力传承百年薪火

“生命的重量在于为他人托举”

人物名片

李佳杰,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2024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中国诗词大会》“优秀选手”称号、儒学高等研究院“儒林”学年论文报告会二等奖等荣誉。

李佳杰长期关注乡贤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花费七年时间系统点校《毛澂集》,为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做出贡献。

“臧克家先生的诗,就像一把刻刀,在我心里雕下对生活的敬畏。《有的人》中‘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赤诚,更重塑了我的价值标尺。他教会我,生命的重量从不取决于站得多高,而在于为他人托举过什么。这份认知让我在选择时少了些对功利的计算,多了份对‘意义’的追问。”

“知来路,方能明去处”

人物名片

王潇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现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23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浙江省高校校报好新闻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思考、记录、创作,一直是我生命中自然生发的一部分,让我透过生活的种种表征窥探到其内部更为丰富的现实纹理和思想张力。”

谈起自己的求学经历,她说:“我从文献学转到了近代史专业,有时候再回过头来读先生的文字,反而读出来史的味道,好像踏上了一艘在波涛迭起的水面上载着个人生活、家国命运的摇晃的小船。我自愿上了这艘船,在激浪中感受,更深刻地体贴、理解那段历史。知来路,方能明去处。

“学术研究需兼具现实关怀

与社会责任感”

人物名片

林才伟,山东大学文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2022年山东大学臧克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山东大学校长奖、山东大学杨振声奖学金等荣誉。

点校古籍、爬梳文字、摭拾史料,在校就读期间,他在《文献》《文津学志》《古文献研究》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另有多篇已录待刊。

“臧克家先生以‘诗言志’的现实主义笔触,在《烙印》《有的人》等作品中,将个人情怀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泥土气息’的人文关怀,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学术与人生方向。臧克家先生 ‘敢为苍生说人话’的担当,更让我明白:学术研究不仅是书斋里的考据,更需兼具现实关怀与社会责任感。”这是林才伟对于臧克家精神的感悟,也是他履践致远的宝藏法典。

尾声

如今,漫步在百年山大世纪林

静坐在臧克家雕像旁的长椅上

低头阅读着《生活杂感》

合上书页

书中的对话还在发烫

来源:山东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