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前校长”的书法题字,启功摇头长叹:看这字清朝怎能不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7 17:03 1

摘要:古代中国,书法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方式,更是文人士大夫性格和修养的外化。这种观点源于一个古老的理念:“书如其人”——即一个人的书法字迹能够揭示他的性格特质。

古代中国,书法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方式,更是文人士大夫性格和修养的外化。这种观点源于一个古老的理念:“书如其人”——即一个人的书法字迹能够揭示他的性格特质。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书法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精细地描绘出书写者的内心世界。

青年时的启功

这就像在书信中使用的典雅文辞一样,清新而不失深度,书法是心之所向,手之所写,是一个人性情与品味的显露。

如果一个人内心平和,他的字就会流露出宁静的气息;反之,性格急躁他的笔锋可能会显得锐利而狼藉。

有一年,启功先生受邀为清华大学题写“先进研究中心”。在路过清华二门时,他看到门口青砖白柱三拱牌坊上的“清華園”横匾,此字是清末重臣那桐所题。

启功先生对此摇头叹息:“这样的人手握重权,怪不得清朝会亡。”

启功先生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那桐究竟又做了什么呢?

那桐,原名叶赫那拉·那桐,号琴轩,是满洲镶黄旗人,与慈禧同姓。他在光绪十一年的顺天乡试中排122名,考取举人。之后在家人的帮助下连升数级,一度担任过大学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军机大臣和内阁协理大臣等重要职务。

在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时,那桐被任命为“留京办事大臣”。他与奕匡、李鸿章一起签订了丧国赔款的辛丑条约。

那桐(1857-1925)

据传,当时日本人说只要签订不平等条约,答应给签名的每人20万两黄金。许多人都签了,但只有那桐和奕劻没有签。最后,他们两人要了40万两黄金才签。因此,他被斥为“卖国贼”和“大贪官”。

辛亥革命后,那桐曾一度出任清华学堂(即清华大学的前身)的校长。因此,“清华园”三个字就由他题写的。

那桐(左二)与八国联军将领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那桐历经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犯京、辛亥革命等重要历史阶段,并留下了著名的《那桐日记》。

那桐,一个清朝末年担任内阁协理大臣(相当于副总理)的人,其人品被启功先生评价为“为人却很差”,看来启功先生的评价十分有根据。

“清華園”门匾

尽管他身处高位,但那桐的“清華園”书法题字,并未展现出应有的精神风貌。这幅“清華園”横匾的书法,虽然结构规整,但缺乏挺拔之感,笔画虽显厚重,却无刚劲之力。

整体而言,这幅字呈现出一种呆板、臃肿的形态,透露出神疲力衰的气息,缺乏坚定不屈的精神。

那桐的这一书法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肥胖丑恶,更映射出清朝末期的死气沉沉和即将灭亡的命运。在这个帝国百年寿终正寝之际,那桐的“清華園”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那桐书八言对联

“花无千日好,人无百日红。”

回望历史,启功先生作为雍正皇帝的九代裔孙,深谙清廷内幕,他对那桐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人很差”。

这不仅是对那桐个人品质的批判,更是对那个腐朽时代的深刻反思。在这个将死的大贪官和将亡的朝代之间,“清華園”书法横匾成为了一种无声的证言,诉说着百年帝国的最后哀歌。

对于“清华前校长”的书法题字,启功见字后的评价。作为日常练书法的您,是什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发表高见解。

来源:砚田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