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檐下花圃前,是我晨暮里消磨时光的地方,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阴晴圆缺。每晚总会抬头看一眼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有时云层遮住了月光,院子便一片漆黑。我才醒悟,人们钟情的中秋,是那晚的月亮,它比寻常更亮,比任何时候都圆。
檐下花圃前,是我晨暮里消磨时光的地方,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阴晴圆缺。每晚总会抬头看一眼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有时云层遮住了月光,院子便一片漆黑。我才醒悟,人们钟情的中秋,是那晚的月亮,它比寻常更亮,比任何时候都圆。
八月初,树上的大枣红了,我摘上些,是晚上的零食。坐在门前的木凳上,一边咬着甜甜的红枣,一边喝着熬好的酽茶。月光不算明亮,猛抬头,看见西房檐角挂着的新月如同抿着唇角微笑,又像悄悄递眼:仿佛示意我,它在一天一天变圆!之后,我变开始期待。
有时心中不免揣摸,它总是圆了又缺了,不会永远的圆,也不会永远的缺失,在圆缺之间转换。即便它圆的时候,运气不好,还会被云层蒙上。有一年中秋,我们特意准备了月饼,就等月亮上来,结果等了一夜,月亮也没有露脸。奶奶失望极了,总担心我们往后有什么不顺。
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春天,父亲去外地务工。他不识字,自从出门就没寄回片言信息。奶奶总对孙子说:“八月十五,你爹肯定要回来。”秋天大雁南飞时,奶奶瞅着天上的雁阵自言自语:“快了!外出的人马上也该来了。”中秋在人的心目中似乎是个心事。
那年中秋来临之际,奶奶做了个大大的月饼,还特意买了个沙瓤西瓜,念叨着“八月十五得好好过”。十五日晚上,月亮慢悠悠地爬上房顶,把银辉洒得满院子都是,父亲却没有如愿等来。奶奶坐在门槛,望着月亮喃喃:“这月圆人不圆,明年说啥不让你爹出远门了。”
长大后,我们也把中秋当成重要的日子。特意备上各色月饼,毕竟,现在的月饼种类丰富。五仁的裹着青丝红丝,莲蓉的卧着整颗蛋黄,还有孩子们最爱的流心奶黄,把诚意尽到。傍晚时分,把木桌搬到檐下,学小时候奶奶的样子,把切好的西瓜盛在瓷盘里,等待月光照到我家。
月亮爬上东厢屋顶,最先照亮西屋的檐角,就慢慢照进院里的花圃,让每片花瓣镀上银边。这时,院子里“花好月圆”,我们也露出了笑脸。把木桌上的月饼、瓜果等丰盛的供品,献给月宫的主人,这是我们虔诚的敬意。
这时,我抬头望月,看见月亮上模糊的阴影,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说过的话,那是“月宫里的桂花树,树下还有玉兔,嫦娥就住那里”。微风吹过耳旁,把儿时的中秋记忆也唤醒了,仿佛是顺着月光飘来的。母亲的音容笑貌、奶奶等儿的情景,都被月光带回。我才体会到中秋在人们心中的分量,它不是家人围坐才叫圆满,而是隔着千里,能共享一轮明月,就是所有牵挂的人,都在这个温柔的世界。
风动树梢,落下几颗红透的大枣。我捡起来吹了吹,咬下去的味道,还和儿时的一样。原来中秋是刻进岁月里的符号,不只是月饼的甜、茶汤的酽,而是代代相传的牵挂。月有圆缺,人有聚散,这轮明月,总会把所有的心事,都照得暖暖的,这大概就是中秋的情怀。
来源:雾中凝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