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手机,LinkedIn弹出一条数据:27%的35-45岁的人正在偷偷转行,数字技能占了大头。
“35岁=报废”这口锅,我背够了。
昨晚刷手机,LinkedIn弹出一条数据:27%的35-45岁的人正在偷偷转行,数字技能占了大头。
我盯着屏幕愣了三秒,脑子里只有一句——原来被裁那天,不是我完蛋,是公司先掉队。
真事。
四月末,部门解散,HR把赔偿条子推过来,像递一张外卖券。
我42岁,写代码写了十七年,当天抱着纸箱进电梯,听见两个98后小声说“老技术活该”。
回家路上我把车窗摇到底,风灌进来,突然想通:再怂下去,这句“活该”就坐实了。
第二天我没投简历,打开谷歌文档列了张“我还能卖什么”清单。
第一行:能把复杂需求讲成人话——干了十年项目经理,跟财务、客户、测试、保洁阿姨都撕过,撕完还能一起把产品上线。
第二行:知道代码怎么变成钱——亲历三个项目从0到1,清楚哪一步会踩坑,哪一步能省钱。
第三行:英语没丢——晚上陪娃读绘本,自己顺带练的,能写邮件能开会。
写完我把清单截屏发到朋友圈,配文“求骂醒”。
结果真有人私信:我们要跨境运营,缺一个能把技术说明书翻译成买家秀的人,你来不来?
工资比之前低20%,但按销售额提成。
我盯着手机,心跳像刚毕业的实习生。
去上班第一天,办公室在居民楼,猫在键盘上走来走去。
老板比我小九岁,递给我一杯速溶咖啡:姐,三个月你把店铺日销做到五千美金,咱们给你补回那20%。
我咬牙接了。
怎么做到的?
白天扒Amazon评论,把老外吐槽最多的点写成五句人话,甩给美工换图;晚上在TikTok开直播,用工程师口气拆机,再告诉宝妈这玩意怎么省时间。
第六周,视频爆了八十万播放,订单涨到五千八。
老板爽快把底薪补回,还额外给了股份。
我这才意识到,所谓中年危机,是公司把“标准化”三个字贴我脑门上,而我居然照单全收。
一旦把经验从工位里抠出来,扔进新赛道,它自己会长脚。
后来我把这段写进小红书,评论区一堆人问:我40,做财务,能复制吗?
我回:把你会的拆成零件,看哪个零件能让别人省钱或赚钱。
三天后她留言:去给创业公司做外包财务,一个月接四家,收入反超原工资。
昨晚我刷到哈佛新研究,说40岁后大脑还能长新神经,只要六个月刻意练。
我笑笑,想起四个月前那个抱着纸箱走进电梯的自己。
当时我以为天黑了,其实不过是太阳换了个方向。
别再把年龄当保质期。
世界洗牌的时候,不会提前打招呼,但会偷偷给愿意重新发牌的人留座位。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