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摘要:10月7日晚,“彩池邀月·诗汇黄龙”2025黄龙中秋诗会暨颁奖典礼在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启幕,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受邀发表《以诗“汇游”,让诗歌与自然相遇》主题演讲。他以深邃的文化视角,串联起中国诗歌与自然的千年羁绊,勾勒出诗歌与文旅融合的
10月7日晚,“彩池邀月·诗汇黄龙”2025黄龙中秋诗会暨颁奖典礼在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启幕,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受邀发表《以诗“汇游”,让诗歌与自然相遇》主题演讲。他以深邃的文化视角,串联起中国诗歌与自然的千年羁绊,勾勒出诗歌与文旅融合的全新图景。
“到黄龙,既是与诗的相遇,更是与伟大自然的相遇。”演讲开篇,吉狄马加便点出诗歌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他强调,人类诗歌史中,自然书写已绵延数千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及近现代诗歌,书写自然始终是汉语诗人孜孜以求的核心方向。尤其屈原,作为首位以名字传世的诗人,其作品不仅承载‘爱国主义’精神,更通过对山川形态、植物特征、香草品类的细致命名,为中国自然诗歌奠定了最早的审美基石。”
谈及中西方自然诗歌的差异,吉狄马加的解读直击核心。他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自然诗歌的独特美学主张已获国际广泛认可:美国诗人盖瑞·施耐德、加里·斯奈德等,主动以中国古典诗歌“师法自然”的美学为标尺,融合西方诗歌表达习惯重新书写自然;诗人庞德更是早年便将王维等唐代诗人的自然诗作引入西方诗坛,这一“引进”让中国自然诗歌产生划时代影响,直接推动西方世界重新审视东方文化与哲学对全球发展的价值。
“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单向逻辑理性长期以‘人’为中心,将自然万物与其他生命置于‘次要’地位;而中国早在千年前,就对山水、万物持有伦理与道德层面的平等观。”吉狄马加以中国多元文化为例展开论述,在黄龙所在的涉藏州县,民众对草原、森林等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守护,早已融入文化传统与生存智慧;彝族“雪子十二支”传说中“人类与六种植物、六种动物同出雪山,皆是姊妹”的表述,更直白体现“生命平等”理念,这些都印证了中国文化“善待自然、呵护所有生命”的核心精神,是东方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诠释。
针对当下“回归自然”的命题,吉狄马加强调这绝非简单的“复古”。他坦言,在全球城市化、工业化及后工业化背景下,人类与自然的距离日渐疏离,而自然主题的诗歌始终“生生不息”,正因为每一代诗人都会基于时代背景,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笔下的自然,不应是单纯的景观描写,更要体现对自然的平等尊重。人类本是自然之子,与动植物同属生物链的一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他特别指出,此次黄龙诗会中,众多诗人“以‘自然一员’的视角书写黄龙”,而非以“旁观者”姿态描述,正是当下诗歌关注自然的最佳标志。
演讲中,吉狄马加还将诗歌创作与文旅融合紧密结合。他提及江浙“唐诗之路”对谢灵运山水诗的挖掘与传播实践,肯定此类探索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推动作用;同时特别点赞黄龙的发展路径——当地党委政府早年间便对自然环境展开精密、深度保护,在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守护间找到平衡,而此次诗会的举办,正是对中国山水诗传统的“续写与承接”,让古老的诗歌美学与当代文旅发展形成呼应。
对于诗歌的“经典化”与跨文化传播,吉狄马加分享了一段生动细节:曾有外国人认为李白《静夜思》“过于浅显”,实则是其未理解中国诗歌的审美定势与语境,“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不是单纯的天体符号,而是承载怀乡、思念的精神载体,是‘诗教’浸润下的独特意象。”他进一步解释,李白、王维等诗人笔下“精微细腻的自然意韵”,恰恰是其作品难以精准翻译的关键,这也正是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他坚信,此次黄龙诗会的参赛作品,经时间淘洗与读者一代代筛选,必将有部分成为经典;而这些诗歌不仅能丰富黄龙的文旅文化内涵,更能助力景区周边居民“活态文化保护”,让自然景观与人文传统实现协同传承。
“今夜与黄龙相遇,是诗的相遇,更是每个人生命里的美好瞬间。”演讲尾声,吉狄马加的话语带着诗意温度,为“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品牌建设,注入了深厚且鲜活的文化动能。
......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