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访谈中邀请了 Perena 创始人 Anna Yuan 分享了她对稳定币市场的深刻见解,特别是针对当前 USDC 和 Tether 在支付与理财领域的应用以及市场竞争态势。Anna 原先担任 Solana 基金会稳定币负责人,Perena 已获得来自 Yz
本期访谈中邀请了 Perena 创始人 Anna Yuan 分享了她对稳定币市场的深刻见解,特别是针对当前 USDC 和 Tether 在支付与理财领域的应用以及市场竞争态势。Anna 原先担任 Solana 基金会稳定币负责人,Perena 已获得来自 Yzi Labs、Maelstrom 等投资。
Anna 详细分析了不同公链(如 Solana)在稳定币生态中的优势与挑战,并指出稳定币不仅限于支付,更可以通过理财和资产配置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此外,Anna 还谈到其公司 Perena 对稳定币流动性、收益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及行业未来可能的演变。
音频转录由 GPT 完成,可能存在错误。请在小宇宙、YT 等收听完整的播客,作者观点不代表吴说观点,请读者严格遵守所在地法律法规。
小宇宙:
YouTube:
稳定币市场认知差异:支付与理财赛道的分化
Shang: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吴说播客,好久不见,我是 Shang。今天请到的嘉宾非常特别,她是 Perena 的创始人,也是之前 Solana 这边的稳定币负责人 Anna。很期待她能从稳定币领域分享一些第一手的观察。Anna,先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Anna:大家好,我是 Anna,Perena 的创始人,过去三年我一直在研究稳定币。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见解。
Shang:我觉得这一波牛市很大程度上和稳定币相关,特别是 USDC Circle 的 IPO,可能是最大的推手。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想先从 USDC 这块讨论起来。因为当时上市时,很多圈内分析师,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它的定价太高了,没想到它不仅获得了数倍的超募,而且股价从第一天的 80 美元左右,最高涨到 260 美元,超过了 3 倍的涨幅,可能短短两周内就达到了。
我觉得我们圈内的听众其实都觉得,USDC 作为一个稳定币,作为用户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爆发式的变化,它在币圈内的统治力也感觉不值得华尔街这么追捧。所以我的问题是,稳定币在真实世界里的应用,链上用户可能感受不到,还是说我们这些圈内人的看法是对的?是否存在过度乐观的解读,甚至可能是泡沫?从极限来看,链上大部分稳定币都用于理财、借贷和交易,都是用来赚钱的,可能并不是圈外人眼中日常支付的方式。你怎么看圈内和圈外对稳定币本身的认知差异?
Anna:首先关于 Circle IPO 的价格差异,我其实当时和圈内很多人的看法一样,我觉得这家公司从长远来看并不太看好,因为稳定币最早是从一个美元服务产品,逐渐转变为资管公司的商业模型,这个转变速度非常快。
比如说 Circle 最开始谈的那些分润合同,跟现在的发行商谈的分润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候我并不认为 Circle 会有很强的长期流动性粘性,所以它的商业模式可能不太持久。
但是我认为可能错在了一些地方,首先它是华尔街眼中一个超高潜力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像 Tesla 或者一些 AI 机器人类项目一样,它的基本面其实不那么重要,但 Circle 确实是目前在北美市场最大的稳定币。
其次,Circle 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支付公司、出入金公司和稳定币公司的结合体。它比 Tether 的产品更多,像 CCTP、Payments Kit、API 等产品,虽然有些下架,但也代表了它的产品多样性。投资者可能认为这些产品让它和其他新兴的稳定币发行商有区别,尤其是在合规方面,像 Agora 之类的合规上线,还没有过快通过的情况下,Circle 可能是唯一可以下的赌注。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 Circle 能够暴涨的原因。
关于圈内与圈外的认知差异,我觉得未来稳定币行业会分化为两个大方向。在我做 Perena 的时候,我刚开始创业时,想要解决的流动性问题和现在看到的痛点有很大的区别。一开始流动性问题主要来自于一些新的稳定币,甚至是很多新的合规稳定币,它们在不同国家和合规领域下发行,需要互相流通。我觉得这些稳定币更多是面向圈外,尤其是在支付领域,圈外的用户除了支付外,几乎不关心收益。他们只关心如何把美元从一种形式转到另一种形式,最终达到目的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尤其是跨链或跨稳定币的流动性就显得很重要。
现在看到的市场趋势是,链上的稳定币将会分化。支付仍然会继续发展,像 Stripe、Circle 和其他 Plasma 做的这些 L1 项目,他们的主要受众群体应该是支付。支付领域目前的门槛仍然很高,跨境支付的费用可能高达 10% 甚至更高。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稳定币将费用降低到 3%,再赚取差价,这将是一个非常暴利的生意。
回到圈内用户,因为我们对金融的认知较高,或者说对金融有更深入的理解,自然会追求收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像 Ethena、Maple、Serum 和 USDC 这样的稳定币,其实不应该简单地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币,我觉得它们更应该被视为合成美元(synthetic Dollar)或者可组合货币(composable currency)。这类稳定币更多是作为理财产品存在,而不仅仅是支付工具。因此,我认为行业会进一步分化,从支付到理财,将从支付和资产管理(资管)两个角度去区分。
Shang:你觉得支付和资管这两个领域哪个发展潜力更大一些?或者你更看好哪个?
Anna:我是把 Perena 的赌注压在了理财方面,因为我觉得支付行业会面临长期的利润压缩。虽然以前没有这种情况,但在北美或者一些高效的通道,比如美加、东南亚、新加坡、印尼等地区,这些区域的支付费用已经非常低了。如果从两轴的角度来看,跨境支付、B2B 还是 B2C,不同的支付模式费用差异很大。而以前这种利润压缩速度较慢,主要是受到传统银行和监管的影响。
但是现在有了稳定币,就像在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搭了一层高速通道,情况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利润压缩的速度会加快,就像早期的电信行业一样。以前电信公司每发一条消息就收费,但互联网的出现,加了一层通道后,大家通过 Whatsapp、微信发消息,不再需要为每条消息付费,这样电信公司就必须调整费用结构。
所以,我认为支付行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使用稳定币来改变支付领域。但实际上,我自己也投了一些稳定币支付项目,我认为这个行业的改变可能会需要 15 年,甚至 10 到 20 年之间。所以这其中的机会是非常巨大的,支付行业也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无论是做托管支付(escrow),比如作为委托方,还是处理一些复杂支付,包括还贷或者优惠券支付等,这些都需要涉及不同的逻辑。我觉得这些特殊支付场景的改变,仍然有很多机会,而且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些转变。
稳定币应用的市场接受度与 adoption 过程
Shang:要不然我先跟进一个问题,就是你提到过一个挺惊人的数字,10 到 15 年,可能是币圈的三轮、四轮牛市。你觉得为什么需要那么久?现在已经有一些我们熟知的项目,比如 U 卡,可以用美元稳定币做信用卡支付,还有像 Plusma,甚至一些已经在这个赛道上开始建设多年的项目。你觉得为什么大家的支付应用需要等到十年到十五年才能广泛使用?
Anna:我觉得有几个原因。首先,你看,比如说国内的微信和支付宝,他们也花了三到五年的时间。但如果要渗透到一些传统行业,尤其是企业或者基金的支付领域,像基金的后端支付系统,比如赎回(redemption)等,他们在传统支付系统可用的情况下,转变会需要很长时间。最初的应用会像跨境支付这样的场景,像拉菲这种支付本来就支付 10% 以上的手续费,如果可以通过稳定币将费用降低到 10% 以下,他们肯定会考虑采用稳定币。但我觉得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已经有较完善支付系统的国家,他们要接受稳定币的门槛就高了,需要一定时间去建立对稳定币的信任。
因为我现在跟一些传统金融科技(Fintech)的朋友聊,特别是硅谷的一些 Fintech 朋友,他们已经科普了几年稳定币。每次反馈的都是,如果他们的客户要用稳定币,那肯定是因为传统的支付方式走不通,可能是高风险行业,或者他们对风险的理解与我们不一样,不愿意支持这种方式。甚至是在 Genesis Act 通过之后,我跟一些比较大的初创企业聊,他们的反馈也是这样。
你现在看到新闻里有些像 Uber 这样的公司,他们肯定也在内部探索稳定币,或者专门有人在探索稳定币。问题是,他们的风险评估方式和我们行业内的评估方式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现在已经投入了很多资金和人力,去完善他们现有的支付系统。如果让他们采用一个新的系统,他们肯定要重新评估这一风险。
Paypal 稳定币失败案例分析
Shang:嗯,所以不仅仅是法规上的压力,其实让一个传统公司敢于尝试这些新事物需要很久的时间。那你怎么看现在已经发行稳定币的公司,比如 Paypal?我现在能想到的最大就是 Paypal,他们发行稳定币,你觉得成功吗?
Anna:我觉得非常失败。其实他们的领导层换了一遍,内部也出现了很多动荡。因为他们如果想要发行一个成功的稳定币,我觉得他们是有能力把 Circle 赶下来的,当时的状态。但是他们内部的一些操作只能说是比较奇怪。因为我曾经和他们合作过,首先他们选择了和 Paxos 合作,而那个协议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特别有利。到 2025 年,绝对不会有公司签这样子的协议。
其次,他们推了很多东西,也不能完全说是他们的错。他们只是比较早地做了一些推行直接激励的花费方式。我觉得当时他们可能用 Web2 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比如说我花 100 美元可以留住一个电商用户,而我花 10 美元就能做到。这在传统金融的 Web2 生态中可能是有效的,因为它有“抓手”,它有天然的摩擦性。但在 Web3 的世界里,大家很容易转移,没有护城河,大家转移太容易了。
他们在 DeFi 领域,其实就是被薅羊毛薅得很厉害,因为他们是直接把激励给出去。现在你看 USDG,这是 Paxos 新出的稳定币,他们就吸取了教训。他们不直接给激励,而是间接地让你必须借他们的 USDG,才能享受低的借款利率,而不是你直接把钱存进去就能获得高收益。如果收益没了,钱肯定就跑了。所以 Paypal 这个做法我觉得不是很聪明,他们推了很多东西,却没有推对。其实挺可惜的。
Shang:这就和你刚才说的,稳定币有理财和支付两种属性重合了。感觉 PayPal 在我眼里就像是一群人完全不了解 Web3 用户的团队在做这件事。他们撒了很多钱,却没有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用户群体,尤其是在支付方面。他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很多人用稳定币并不是用来转账的,像支付那样的业务。其实很多人用稳定币是用来薅羊毛的,感觉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大的误解吧?
Anna:是的,确实是这样。
Solana 稳定币赛道的竞争力分析
Shang:其实我接下来想聊聊 Solana,因为你们也在做理财相关的工作,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把焦点放在不同的公链上,特别是理财这块。
接下来我其实想请教的是 Solana 在稳定币生态方面的进展和竞争力。因为你是 Solana 基金会出来的人,也是稳定币这一块的负责人,我挺好奇你怎么看目前 Solana 在稳定币赛道上的竞争力。现在大家特别是华尔街的人都在讨论这个 Tom Lee 的说法,他说稳定币是以太坊的“ChatGPT 时刻”,特别是现在大部分稳定币的 TVL 都在以太坊链上。你觉得 Solana 在稳定币赛道上有什么差异化的竞争力?目前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Anna:嗯,我觉得 Tom Lee 的说法真的很聪明,我真的是非常敬佩他们最近的这些叙事能力。
其实以太坊并不是稳定币的链,从数据上来看,以太坊一直是资产存放的地方,而目前链上存储最多的资产是稳定币,但这并不代表稳定币的速度是最快的。就像 Solana,虽然它作为支付平台,在量上面我觉得它应该排在第一或者第二,跟以太坊差不多。但从资产放置的角度来看,华尔街更信任以太坊,因为它是一个更加“西方”的链。Solana 现在的布局,我觉得,和之前说的“Internet Capital Markets”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我自己在 Solana 做项目时也觉得有点愧疚,因为我们年初开始时,理财产品还没有完全上线。虽然生态内有很多不错的团队在做理财,甚至有一些团队在做支付,但我们现在先聊理财与如何把资产搬上链的问题。Solana 上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些团队会特别追求效率,同时也能借鉴以太坊的经验。例如,我现在能够看到 Sky 和 Maker 犯的一些错误,并从中学习。比如,他们当时推出的 USDE 和 USDT,为什么要出两个?它们之间有何差异?现在他们计划放弃其中一个,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时间问题。今天,Solana 的价格重新回到了大约 200 美元,这与稳定币有关系。
我在基金会时,我们完全不能评论这些价格,但现在我离开后,我可以说为什么这个价格很重要。因为它与大家的矿工、开发者的吸引力、以及资本的吸引力直接相关,甚至与稳定币的资本也有关系。
我觉得接下来,随着以太坊在前几个月的风光水起,Solana 会迎来一波非常多的机构资本涌入。接下来的几个月,如果我们能够在 Solana 上把 SOL 的资产配置转向稳定币理财,那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把 SOL 进行中性套利(delta neutral)操作,做成一些产品,我觉得这可以吸引很多的资金。如果机构资本迅速进入,Solana 上会有一些新的产品在 Q3 或 Q4 上线。我觉得能够接住这些机构资本,将有助于 Solana 的成长。这种增长的速度,可能不会像以太坊那样,因为以太坊是“先行者”,而 Solana 作为“后来者”,现在,像 2025 年一样,没人再会说 Solana 又快又便宜了。
Shang:对,已经不能再说这些了,现在必须说的是,除了高性能和良好的 UI,Solana 上的产品到底有多优秀,用户的资产在 Solana 上能够多么快速地进出和交互。
Anna:对,Solana 未来发展的重点就在于更多可组合性的玩法,比如像 Ethena 这样的产品,Solana 可能会是一个重要的聚焦点。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上线,比如最近上线的 Hylo,我非常看好它们,之后还有其他不少的组合型产品会陆续推出。我认为 Solana 的最终用户体验,将会比其他平台要好得多。
如何通过 Solana 生态打破传统支付行业壁垒
Shang:不过你怎么看看多以太坊的观点呢?他们说以太坊从来没有宕机过,你觉得这对于华尔街或者是其他机构投资者来说,发稳定币时会特别在乎这个问题吗?我觉得他们可能不会太在乎吧。
Anna:我觉得以太坊它确实很强,比特币也没有宕机过,但像纳斯达克这种也经历过宕机,AWS 也宕机过,Google 也曾宕机过。传统金融对于像十年一次的宕机,频率是可以接受的,虽然这并不意味着这是好事。但我觉得像 Snap 这种早期的宕机,如果我们从成长型公司来看的话,它还不是一个成熟的企业。如果从华尔街的角度来看,Solana 目前仍然是一个成长中的生态,成长型企业在遇到一些错误,比如短时间的宕机,只要它在成熟阶段不再犯这些错误,其实是可以被接受的。
Shang:有道理,我最近也发现 Solana 似乎更关注亚洲这边的稳定币生态,看到 Solana 最近和香港的招银国际合作,推出了一个市场基金,链上的市场基金。这是 Solana 或者是稳定币方面有意在亚洲市场突破吗?
Anna:是的,确实如此。因为我之前和 Lily 合作时,我们非常关注亚洲市场。亚洲无论是中心化交易所还是链上用户,比例都占得很重,而且亚洲用户的 ARPU(平均用户价值)和资本能力都比较强。我觉得亚洲市场和北美,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差异很大,亚洲市场相对更发达,金融认知度也更高。很多生态系统可能更侧重于西方市场,而在亚洲市场,尤其是高净值客户,他们会选择西方资产,但也不是没有选择其他途径去分散他们的资产配置。
Shang:但我们也知道,前段时间 Colin 老板采访过一位香港的律师,谈到了香港最近发布的稳定币法规。现在这些法规其实很鸡肋,特别是在 KYC 要求上非常严格,你们是否做过相关的研究,或者对香港的稳定币合规有何看法?
Anna:我记得当时我和 Circle 的一些业内人士一起给香港写了咨询文件。当时他们问了很多问题,关于哪里发展最好,我说我认为最好的发展地方是那些不要求合规的地方。如果你不是美国本土公司,或者不像 Tether 那样资源雄厚,我觉得在不合规的地方发展会更好。
这也是一些团队选择这样做的原因。如果你不是香港本地有很多资源,或者你不一定要和香港打交道,那我会选择在其他国家注册,去把产品卖给香港的客户,而不是在香港本地做事。因为如果在香港做,那就只有像 Sandbox 中的项目,基本上都是资金实力很强的公司。再者,我可能更乐观一点,虽然香港和欧洲的 MiCA 新推出的法规看似不太成熟,但逐渐会发现,用户一旦认知到钱可以像邮件和信息一样自由流通,就不再愿意接受这些过度的 KYC 要求。比特币的颠覆性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钱的认知,从必须依赖银行和监管,到可以自由流通。
我个人认为,一旦用户不愿接受这些监管,作为发行商,即使必须推进这些监管措施,最终也会导致用户流失,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稳定币市场格局与未来发展方向
Shang:那你怎么看稳定币的整体格局?现在 USDT 和 USDC 加起来几乎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可以说是一个双寡头格局。你刚才提到稳定币有支付和理财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但现在我们看到像 USDT、USDC,它们不仅可以做支付,还能做理财,比如 SDT、SDC 等稳定币有不同的矿池和补贴。你觉得未来稳定币的数量会越来越少还是越来越多?
Anna:我觉得稳定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接下来最有可能增加的是量化和高频交易团队进入稳定币领域,这是我最看好的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长期在芝加哥做 HFT(高频交易)和做市商,做市商是最了解流动性流动方式的团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支付还是理财,推动流动性的方法都很简单。他们可以用一些手段来增加稳定币的流动性。
我觉得 Circle 和 Tether 现在其实还是处于早期阶段,如果我们从长远来看,Circle 和 Tether 还没有完全卷起来,可能在近期稍微卷了一些,如果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的话,我觉得会有一些团队进入,并在流动性上做一些操作。
这里的操作并不是指违法操作,而是非常合规的操作,只是能让他们的稳定币流动性在特定情况下比其他稳定币更强,这样用户可能就会选择他们的稳定币。这是其中一个可能性。另一个问题是,现在大家对理财和支付稳定币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是否会有理财稳定币进入支付领域?我觉得是有可能的,但它会遇到合规问题。就像 USDE,它并不是合规稳定币。
如何让 USDE 和它的合规版稳定币 USDT、USDC 等互通呢?我认为,量化团队肯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能够在 USDE 和 USDT、USDC 之间随时流通,那么我平时可能就待在 USDE 中,只有在需要支付时,才转换成 USDC。这些操作对 Tether 和 Circle 来说,长期来看是有不利影响的。
但是目前,用户的行为还没有达到这种精明的程度。比如说,某些用户如果只是用 USDC 做每月流水账户,可能资金不多,只是把钱放在 USDC 里,并不太关注理财方面的问题。现在这些产品团队也没有表示一定要支持理财产品,因为这些用户并没有达到需要“挤柠檬”的程度,他们更满足于“只要能从 A 转到 B”这种简单的需求。
稳定币理财与支付市场的流动性与风险管理
Shang:我理解了,就是你之前也看好一些交易团队,他们能带来更高的收益率。如果他们把理财产品不仅仅做成理财产品,而是再包装成稳定币,就可以做更多的可组合性玩法,同时也能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这样理解对吗?
Anna:我觉得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其实我觉得还可以再深入一点。就像 Ethena 带来的卷,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量化团队在做这类事情。但我接下来想做的事情是,比如说,每个所谓的“矿”在你放开看时,从我们项目的角度来看,我每个环节都可以给激励。我有两种工具:一个是我的 token,另一个是我的业务。我的收入和资本实力是有限的,那么如何精确地分配这些激励呢?不是说随便给你 3 倍积分或其他激励。我们之前也尝试过这些方法,看看到底能有什么效果。但现在的团队会越来越聪明,他们在 B2B 合作中会精确计算每个激励的 ROI。流动性可能比 TVL(总锁仓量)更重要,甚至我认为 TVL 不再是一个正确的词,应该用 AUM(资产管理规模)来衡量。
Anna: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微观的角度去看,我如何让 AUM 保持在最健康的状态,并通过精细化的计算不断优化。这最终会发展成一个量化体系,变成一个自成一派的学科。我目前还没看到这样的体系,因为我之前和 Circle 合作时,基本上是以一种试探性的方式进行的,比如我们每人出 10 万美金,看看效果如何。这种操作方式更像是一个“试水”的过程。但我觉得接下来几年内,这种操作方式会变得更加系统化。
Shang:对,肯定不会再做下一个 PYUSD 了。
Anna:对,绝对不能再成为下一个 PYUSD 了。
Perena 的产品创新与未来规划
Shang:我觉得你之前谈了很多关于稳定币的宏观观察。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 Perena 的一些创新或者有趣的微观层面的事情?我感觉自从你们上次做了一个很成功的融资新闻之后,似乎一直在不断打磨产品,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些 Alpha 或者一些有趣的视角?
Anna:嗯,可以。说实话,我也确实在过去 8 个月中学到了很多,团队经历了不少跌宕起伏,犯了很多错。主要有两个点,一个是我们希望 USD* 能够成为链上的流动性储蓄账户(Liquid Savings Account)。如果要达到这个目标,其实必须得生息,而且这个利率必须高于目前的水平很多。
我最初的想法是希望给用户提供最流动、最安全的稳定币生息模式,但实际上低于 1% 的年化收益率(APY)链上用户是完全不能接受的。链下用户可能能接受 0.2% 的收益,但链上用户根本不在意这一点。我也理解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提升没有太大增长。所以,大家可以期待,未来链上的收益会增加,USDC2 的链上收益也会随之增加。
第二个点是,我们推出了 Vault,其实只是第一步尝试,旨在把链上的收益和理财结合起来。链上理财和交易聚合器有所不同,交易聚合器只是找到最好的价格,而链上理财是要将这些平台结合起来。我的风险管理一直很敏感,我不想去接那些 APY 400% 的高风险产品,哪怕它们做得再精致。即使市场上有很多诱人的项目,我也不能支持这些风险,因为我不希望把 Perena 品牌置于危险之中。所以我们的接入速度较慢,必须先了解背后的团队,明白他们在做什么,确保我们自己愿意放钱进去,才会接入。
我希望将来 Perena 能发展成一个类似于 Stable Bank 的理念。从长远来看,我认为稳定币就是新的银行,银行的基本功能包括存款、理财、支付,而随着时间推移,贷款将会成为一个很有趣的话题。链上信用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方向,我们以后可以聊聊链上信用的事。现在稳定币本质上就是存款,理财和支付的部分在链上理财中已经在发展。我们目前正集中精力在理财这一赛道上不断打磨,希望下个月能为用户带来新的产品体验。
我们团队确实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学到了很多,经历了不少的挑战。我们非常专注于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带给大家更好的收益体验。
稳定币的理财产品与链上收益探讨
Shang:我最后问一个问题。你有着非常丰富的背景,并且一直关注着 Solana 和这些生态的项目。我有个比较私人的问题,Solana 或其他生态里有很多没有发币的项目,你能分享一些你很看好的项目吗?我记得像 Backpack 这些项目可能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能分享一下吗?
Anna:当然可以,之前我和瑶瑶做了很多关于这些项目的展示,虽然最近有点忙,但之前确实采访了很多没发币的项目,后来它们都发币了。我目前觉得很有意思的项目之一是 Hylo,他们还没有发币,刚刚从 Beta 阶段出来。它是一个结合了 Lever SOL 和稳定币的 DeFi 项目。我觉得它是目前那些华尔街上的 DeFi 项目的链上版,一个优化版本。我自己也会测试他们的系统,如果他们的风险管理做得好,我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
除了这个项目之外,Loopscale 之前被攻击过,但我认为他们的团队非常强,特别是在借贷领域做出了一些创新,尤其是他们对风险的评估能力,我觉得非常强。曾经他们被黑客攻击,没想到在一个周末就把损失的钱追回来了,这是我从没见过的能力。还有 Exponent,我对这个团队也非常看好,他们是 Squads 团队出来的,最初只有两个人,做的项目非常有潜力。现在,他们和 Pendle 有些相似,我觉得他们的新版快要推出了。
Anna:另外,Backpack 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强的团队。他们可能曾经做过一些非常大胆的操作,但整个产品的推出,包括 Mad Labs 生态、钱包等一系列功能的执行都非常到位。如果他们能够成为 Solana 上的主要中心化交易所,可能就是 FTX 的好的“重启版”。我非常认可这个团队的执行力,他们非常愿意尝试和试错,虽然一些操作我可能并不完全认同,但他们能在试错的过程中用其他部分的优秀来弥补,团队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值得我们关注和使用。
Shang:行,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非常感谢你今天的分享,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稳定币的见解,也对很多没有发币的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感谢你过来,也感谢大家的收听。
Anna:谢谢 Shang,感谢各位。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