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列飞驰的动车,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一位母亲下意识的警觉,保护了自己的孩子,也揭开了一个令人愤慨的真相。
一列飞驰的动车,一个看似平常的傍晚,一位母亲下意识的警觉,保护了自己的孩子,也揭开了一个令人愤慨的真相。
2025年10月3日17时35分,由广州铁路公安处管辖的D1819次列车7号车厢内,一名7岁女童遭遇了令人发指的猥亵行为。作恶者是一名34岁的男子余某某。
幸运的是,女童的母亲及时发现了异常,当场制止了余某某的违法行为并立即报警。乘警迅速赶到现场处置,最终将嫌疑人移交车站派出所处理。目前,余某某因涉嫌猥亵儿童罪已被铁路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位母亲的警觉和果断,避免了孩子受到更大伤害,也为警方及时抓获嫌疑人提供了可能。她的行为,值得每一位家长学习。
魔鬼在细节:猥亵犯罪的时间与空间特征
从通报时间线看,17时35分发生猥亵,17时37分乘警接报,反应时间只有2分钟。这说明猥亵行为被发现和制止得非常及时,也反映出列车工作人员的反应迅速。
这类犯罪往往发生在拥挤的公共场所,利用环境嘈杂、人员密集作掩护。犯罪者揣测周围人注意力分散,受害者年纪小不敢声张。而这次,犯罪者的算盘打错了。
为什么这位母亲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
其一,她保持了足够的警觉。 在公共场所,她没有因沉浸手机或与他人聊天而忽视对孩子的关注。这种“在场”的陪伴,是保护孩子的第一道防线。
其二,她发现异常后果断制止。 面对不法行为,许多人可能因犹豫、害怕或不确定而错失最佳干预时机。这位母亲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制止并报警。
其三,她及时寻求权威帮助。 立即报警不仅及时控制了嫌疑人,也保证了取证程序的规范性,为后续司法程序打下基础。
猥亵儿童犯罪:沉默是施暴者的帮凶
每起类似案件都提醒我们:猥亵儿童犯罪可能发生在任何环境,包括我们认为安全的公共场所。施暴者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熟人。
根据权威数据,这类案件中有相当比例是熟人作案。而陌生人作案则往往选择看似混乱或监管盲区的地带下手。
我们必须教会孩子:
身体隐私部位不容侵犯,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不当接触要立即拒绝,并大声说“不”;遭遇不舒服的接触要立即告诉信任的成年人;在公共场所尽量不离开父母视线。公安机关提醒:保护未成年人,我们在行动
广州铁路公安处在通报中明确表示:“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和身心健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请广大群众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对故意制造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
这一表态传递出两个明确信息:一是公安机关对猥亵儿童犯罪零容忍,坚决依法打击;二是呼吁社会公众理性关注,避免二次伤害受害者家庭。
共建安全环境,我们从这些做起
作为家长:
在公共场所保持对孩子的关注提前教育孩子安全知识发现异常果断干预作为社会成员:
见到可疑行为及时报警不传播案件细节特别是受害者信息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办案作为交通运输部门:
加强巡逻和监控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开展员工识别和处置培训这起案件虽然令人愤慨,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母亲的警觉、铁路工作人员的快速反应、公安机关的坚决态度,共同织就了一张保护儿童的安全网。
每个孩子都应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不容任何人伤害。对此类犯罪,唯有零容忍,才能震慑不法分子;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真正安全的环境。
转发此文,让更多家长提高警觉,让潜在犯罪者看到法律的威严,让我们共同为孩子们营造更安全的世界。
来源:教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