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老登酒,成了年轻人的威士忌?没等来保温杯,却先爱上了劲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06:52 1

摘要:白酒的大曲高粱、红酒的红橡陈酿、洋酒的麦芽烘焙,对年轻人来说都太“爹味”——不是太辣就是太贵,不是喝不懂就是不想喝。

00后不是不喝酒,是不想喝“你以为的酒”。

白酒的大曲高粱、红酒的红橡陈酿、洋酒的麦芽烘焙,对年轻人来说都太“爹味”——不是太辣就是太贵,不是喝不懂就是不想喝。

但偏偏,那个被调侃为“中年老登标配”的中国劲酒,一不小心成了Z世代的新宠, 凭借一瓶小方瓶、9到17块的“草本威士忌”,竟干到了白酒销量排行前十,2024年年营收 突破130亿元

这酒,喝的到底是啥路子?

中国劲酒的出身也是正版国营血统,根正苗红。

1953年的湖北大冶,那时的劲酒还叫“御品”,是个地道的计划经济背景酒厂。搞白酒的,越干越赔,一瓶亏两毛,连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

1987年,一个 退伍老兵吴少勋临危受命,扛起这个拖着 700万亏损的烂摊子。他的破局思路就两个字:差异化

白酒不行?那就搞保健酒!

借着 87版红楼梦的热度,最开始还搞什么“曹府莲花白”、“芙蓉玉液”——结果,扑得一塌糊涂。

真正让劲酒站稳脚跟的,是来自 马来西亚华人商人李学礼的“两帖方子”:一个叫“养命酒”,一个叫“劲酒”。

吴少勋一番权衡,就是觉得“劲酒”听起来更有力量、更带感,果断定了方向。

1989年10月,首批6536瓶中国劲酒正式生产完成。

但真正让劲酒走入寻常百姓家,还是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词:“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

广告做得走心,瓶子也跟着做减法,把主流大瓶换成 健康饮量的125ml小方瓶,价格也压到个位数起步。

劲酒1997年销量就达到4000万元,十年翻了20倍,跑赢了大多数对手。

你以为劲酒是“老中医灵感+军人作风”调出来的保健酒,其实,它是 年轻人调酒届的野生天王。

在社交平台,劲酒正经历“神梗时代”:“劲酒配红牛,往后不低头。”、“劲酒养乐多,一杯超快活。”、“喝中国劲酒,打亲朋好友。”(放心,这真的是玩梗)

劲酒的调性,突然从“男人的加油站”,变成了“Z世代的灵魂饮”。

为什么会这样?

总结下来,主要有这 四个“过于合理”的原因:

1)味觉革命:真不难喝,甚至有点“上头”

说实话,白酒辣,啤酒苦,清酒寡,威士忌一口下去上头还伤钱包,但 劲酒冰镇后口感竟然像威士忌+薄荷中药水,风味上复杂又刺激,甚至更“顺喉”。

35度酒精度,喝起来有劲,不至于断片,还有人说味道有点“藿香正气水罐装版”,魔性得让人上瘾。

2)调啥都像——这才是天选调酒基底

劲酒可以配红牛、雪碧、旺仔、酸梅汤、水溶C100、葡萄汁、甚至养乐多。

调一次就仿佛发现新大陆,风味百变,潮到飞起。

小红书、抖音上全是它的DIY混饮模仿秀,年轻人原地起飞。

3)养生滤镜加持:谁说精致女孩不能嗑劲酒?

你必须承认,当代年轻人爱“朋克养生”:一边熬夜爆肝,一边用中药吊命

劲酒的配料表堪称“药霸级”:当归、淫羊藿、枸杞、淮山药、鹿茸……

再加上经典广告词“劲酒虽好…”,就算喝嗨了,也能用一句“这不是喝,这是保健”自我安慰。

甚至女生圈里流传:“劲酒两口,姨妈无忧。”

有没有道理不重要,这种“鬼才逻辑”,才是年轻人的精神慰藉。

4)恐怖性价比:这酒,便宜到不真实

再看价格,普通一瓶 15块钱出头,少的只要 9块

同样是另类基酒,洋酒下限也得60+,劲酒却用一句“东方威士忌”杀出重围,连清香年代系列、光瓶酱酒都沦为陪衬。

年轻人的钱不是不能挣,而是你别看不起他们。

最佩服劲酒的一点是:看透年轻人喜新厌旧的爱好,却一句废话都没说。

品牌官号既不下场辟谣,也不怒批恶搞,更不重新搞定位,而是全程静静看着年轻人玩梗、起哏、调混饮,自发传播,天然种草。

你调劲酒+AD钙奶?干你个先!

你玩劲酒混红牛的“暴走CP”?平台给你算法加持!

更妙的是,它既没有洗脑式标签,也没有刻意地“国潮化包装输出情怀”,反而成了“真实、不装、人人都可以玩”的国货样板。

这就造就了一个怪现象:劲酒越“不追求年轻化”,越被年轻人膜拜。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125ml小瓶装劲酒销量同比暴增50%,部分城市渠道直接卖断货。

在一个房产、白酒交叉进入库存周期的宏观背景下,这样的数据,简直可以称为重工业赛道的“边际红利样板”。

不是年轻人排斥传统品牌,而是他们讨厌装模作样的“年轻化”。

与其强行定位“青年人的社交酒”,不如放空手,让他们自行玩出味道来。

性价比是入门门槛,内容生态是口碑引擎。从调酒灵感到场景梗,从视觉取乐到文本共鸣,劲酒无意间踩中了截然不同的信息土壤。

品牌最大的力量,是放下品牌本身那身傲骨。当劲酒悄无声息变成“中式威士忌”,它其实完成了一个认知升级:国货不靠标签潮,而靠人设共情。

劲酒的出圈,不是靠投放、炒梗、换包装,而是靠一种彻底贴地气、不打扰用户的内容共创感。

没喊“年轻人的第一瓶草本酒”,也没有在产品上贴心灵鸡汤式的段子广告,但它在内容消解与价值共鸣中,成功完成了一次“反向革新”。

你不必年轻化,你只需要不“防年轻人”。

中老年酒也好,工业品牌也罢,只要能被年轻人“玩起来”,就能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财上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