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南京银行的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又双叒增持了?1.08亿股,砸下去真金白银,持股比例重回17%以上。这事儿表面看是股东信心爆棚,但我翻完财报却觉得有点意思——一边是法巴高调唱多,另一边是零售业务悄悄亏了12个亿。你说,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到底哪面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南京银行的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又双叒增持了?1.08亿股,砸下去真金白银,持股比例重回17%以上。这事儿表面看是股东信心爆棚,但我翻完财报却觉得有点意思——一边是法巴高调唱多,另一边是零售业务悄悄亏了12个亿。你说,这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到底哪面才是真实的南京银行?
我先说个细节:这次增持的时间点特别巧。9月22日到26日,正好是法巴CEO柏诺飞来南京参加双方合作20周年活动的档口。又是签战略备忘录,又是开业务峰会,摆明了要秀一波“中法金融合作典范”的肌肉。但说实话,增持背后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导火索:7月份南银转债转股后,法巴的持股比例被稀释到了16.14%。说白了,这次增持有点像“被动补血”,不追点仓,话语权可能就松动了。
不过法巴也确实敢押注。去年3月到11月,他们刚增持过1.79亿股,今年又接着买。我猜有两个原因:一是南京银行对公业务确实猛,江苏交通控股、南京高科这些国资股东也在同步加仓,上半年持股1%以上股东合计增持近60亿元;二是法巴自己需要中国故事——它在欧洲市场增长乏力,而南京银行上半年8.64%的营收增速在万亿级城商行里算稀缺品。但问题来了:股东疯狂充值,能掩盖业务短板吗?
先夸一句:南京银行2024年营收破500亿、净利润201.77亿,同比增速都超过9%,乍看挺风光。但拆开账本,你会发现它的增长极度依赖“市场运气”。2024年债市股市双旺,南京银行靠交易性金融资产狂赚73.77亿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暴涨329%!这数字多吓人?相当于利润的三成多是从市场波动里刮来的。
结果呢?2025年一季度债市稍微一抖,这笔收益立马变负值,亏了2.16亿。南京银行的老标签“债券之王”可不是白叫的——早在2002年,它的债券交易量就超过四大行总和。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23年债券市场调整,它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暴跌60%,直接拖累全年业绩疲软。
这种模式有点像在走钢丝。它的金融投资占总资产比例高达41.7%,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比18%远高于同行。市场好的时候赚得欢,一旦波动,利润说没就没。反观江苏银行,净息差稳在1.78%的同时,存款成本率还降了0.4个百分点——人家靠的是实打实的存贷业务。南京银行呢?利息净收入增速只有4.62%,中间收入还在连年下滑。
说到零售,这才是最让我纳闷的地方。南京银行2005年就引进了法巴当战略投资者,照理说零售该有国际范儿了吧?结果2024年个人银行业务亏了11.99亿,营业支出暴涨42.92%。一边砸钱做南银法巴消金大楼,一边零售贷款规模还不到江苏银行的一半——你说这钱花得冤不冤?
我琢磨了下,它的零售至少有三大坑:
1. 房贷踩空车:个人住房贷款占比才6.46%,同期宁波银行早就靠房贷和消费贷冲到5000亿零售盘子了。南京银行早年沉迷债券业务,没赶上房地产黄金期,现在想追也晚了。
2. 成本控不住:搞零售最烧钱的是什么?获客和风控。南京银行2024年零售业务支出137亿,同比多烧了41亿。但你看它信用卡业务没做起来,消金品牌认知度低,钱砸下去连个水花都没有。
3. 战略摇摆:2017年推大零售战略,2020年升级2.0版,去年又说要打造“财富银行”。方向变来变去,结果对公贷款增速14.86%,零售只有12.75%——资源明显倾斜给政信和制造业了。
最讽刺的是,南京银行高管在业绩会上总强调“财富管理”,但上半年零售AUM才7205亿,江苏银行2022年就破万亿了。
别看南京银行不良率0.83%挺光鲜,但关注类贷款占比已从1.17%升到1.2%。就是潜在坏账的压力在蓄力。更扎眼的是房地产业不良率从0.61%飙到2.25%——虽然占比不高,但恶化速度让人捏把汗。
拨备覆盖率也在下滑,从360%降到323%,说明银行在偷偷释放利润缓冲垫。尤其是当前经济换挡期,对公贷款里的政信业务(比如水利、园区建设)占比37%,一旦地方财政紧张,违约风险就会冒头。
那南京银行怎么办?新董事长谢宁来自央行系统,风控经验丰富,最近主打“政银园投”模式,想靠园区经济绑定中小企业。但我觉得,它最该补课的是零售的“精细化”——不是建大楼也不是发信用卡,而是把长三角的中产客户服务透。比如江苏银行靠“苏科贷”吃透科技企业,宁波银行用私行服务黏住高净值人群,南京银行呢?还在债券交易室里啃老本。
写完这些数据,我有个强烈感受:南京银行像是个偏科生。对公和债券业务能打,但零售和可持续盈利能力瘸腿。法巴的增持像一剂强心针,但药效过了之后呢?能不能跳出“市场行情好就赚、不好就躺”的循环?
每天创作不易,您的「点赞关注」就是我熬夜码字的充电桩⛽️!「关注我不迷路」,我会持续用大白话生动形象讲透复杂市场——毕竟我们的目标一致:赚认知内的钱,躲风险里的坑。
来源:韭菜自救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