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麦区恶性杂草野麦综合防治技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06:32 1

摘要: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55%以上,产量占比超60%,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随着小麦规模化种植、秸秆还田普及及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以节节麦、雀麦、野燕麦为代表的恶性杂草野麦(以下统称“野麦”)发生面积持续扩大,

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55%以上,产量占比超60%,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随着小麦规模化种植、秸秆还田普及及除草剂长期单一使用,以节节麦、雀麦、野燕麦为代表的恶性杂草野麦(以下统称“野麦”)发生面积持续扩大,危害程度逐年加重。据田间调查数据显示,黄淮麦区野麦平均发生率已达38.2%,重发田块草害密度超150株/㎡,导致小麦减产15%-35%,严重田块减产超50%,同时污染麦种品质,成为制约该区小麦高产稳产的关键障碍因素。本文基于野麦的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系统阐述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黄淮麦区杂草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黄淮麦区野麦种类及生物学特性辨析

黄淮麦区危害小麦的野麦主要包括节节麦 、雀麦 、野燕麦三大类,三者均属禾本科杂草,外形与小麦幼苗相似,早期识别难度大,且具备独特的生物学优势,导致防除难度极高。

(一)主要种类形态特征

1. 节节麦:属山羊草属,幼苗期基部淡紫红色,叶片上有白色长柔毛,叶鞘紧抱茎秆,叶舌膜质、短小;成株期茎秆直立,株高30-80cm,穗状花序直立,小穗含3-5朵花,颖壳具长芒,成熟后种子易脱落,与小麦种子大小接近,混杂后难以筛选。

2. 雀麦:属雀麦属,幼苗期叶片疏生柔毛,叶鞘闭合,叶舌膜质、顶端有不规则齿裂;成株期茎秆丛生,株高40-90cm,圆锥花序开展,小穗含7-14朵花,颖壳具芒,种子呈椭圆形,表面有细毛,千粒重2.5-3.0g,显著轻于小麦。

3. 野燕麦:属燕麦属,幼苗期叶片光滑无毛,叶鞘松弛,叶舌膜质、透明;成株期茎秆粗壮,株高60-120cm,圆锥花序开展呈塔形,小穗含2-3朵花,外稃具长芒,芒长2-4cm,种子纺锤形,表面有绒毛,千粒重20-25g,明显大于小麦种子。

(二)核心生物学特性

野麦的强入侵性主要源于三大生物学优势:一是繁殖能力极强,单株节节麦可产生种子80-120粒,雀麦150-200粒,野燕麦200-300粒,且种子发芽率达85%以上,土壤中可存活3-5年,形成稳定的种子库;二是传播途径广泛,种子可通过麦种调运、农机跨区作业、秸秆还田、灌溉水流等方式远距离传播,1粒混杂的野麦种子即可引发连片危害;三是环境适应性强,耐低温、耐贫瘠,在黄淮麦区小麦播后至返青期均可萌发,且与小麦共生期长,竞争水肥能力远超小麦,导致小麦分蘖减少、穗粒数下降、千粒重降低。

二、黄淮麦区野麦发生规律及危害成因

(一)发生规律

黄淮麦区野麦全年发生可分为三个关键阶段:一是播后萌发期(10月中下旬-11月上旬),占全年萌发量的60%-70%,此时小麦处于幼苗期,野麦与小麦同步生长,竞争初期优势形成;二是返青萌发期(次年2月下旬-3月上旬),占全年萌发量的20%-30%,此时小麦进入返青阶段,野麦快速生长,与小麦争夺光照和养分;三是抽穗结实期(4月中旬-5月上旬),野麦陆续抽穗开花,比小麦早熟5-7天,种子成熟后随风雨或农事操作脱落,落入土壤完成繁衍循环。

(二)危害加剧成因

1. 源头防控缺失:麦种精选不到位,部分农户使用自留种或未经过精选的商品种,导致野麦种子混杂传播;跨区作业农机清理不彻底,农机具携带的野麦种子随作业扩散至新田块。

2. 耕作制度影响:长期秸秆全量还田导致土壤表层野麦种子积累,旋耕作业仅能将种子翻耕至浅土层(0-10cm),为野麦萌发创造有利条件;连作小麦面积扩大,土壤中野麦种子库持续富集,逐年加重危害。

3. 化学防治不当:除草剂选择错误,将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用于野麦防治,导致防效为零;施药时期偏晚,多数农户在小麦返青后甚至拔节期施药,此时野麦已进入3-5叶期,抗药性增强,防效显著下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除草剂(如甲基二磺隆),导致野麦抗药性快速上升,据检测,黄淮部分地区节节麦对甲基二磺隆的抗药性已达10-15倍。

4. 生态环境适宜:黄淮麦区年均气温13-15℃,小麦生长季降水400-600mm,土壤以壤土为主,pH值6.5-8.0,完全满足野麦萌发、生长和繁殖的生态需求,为野麦大面积发生提供了自然基础。

三、黄淮麦区野麦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野麦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构建“源头阻断+农业防控+化学防治+人工辅助”四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实现从“治草”向“控草”的转变,从“一季防除”向“长期管控”的延伸。

(一)源头阻断:切断传播路径,减少初始基数

源头阻断是遏制野麦扩散的首要环节,核心在于控制种子传播与土壤种子库积累。

1. 严格种子精选:选用经过检疫的合格麦种,自留种需通过风选、筛选、比重选等方式彻底清除混杂的野麦种子,确保麦种纯度达99.9%以上;播种前采用1.2-1.5倍清水浮力选种,野麦种子因密度小于小麦种子,可漂浮去除,降低播种带菌(草)风险。

2. 农机清洁消毒:跨区作业的播种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农机具,在进入新地块前,需彻底清理轮胎、机身、粮仓、输种管等部位残留的土壤和杂草种子;可用高压水枪冲洗后,再用5%盐水或0.5%戊唑醇溶液喷洒消毒,杀灭附着的野麦种子,防止跨区域传播。

3. 秸秆安全还田:对于野麦发生严重的田块,秸秆不宜直接还田,应采取“粉碎+堆沤腐熟”处理,利用高温堆沤(55-65℃)杀死秸秆中的野麦种子;或采用秸秆打捆回收,用于饲料加工或生物质能源利用,减少土壤种子库输入。

(二)农业防控:优化耕作制度,抑制杂草生长

农业防控通过调整田间生态环境,创造不利于野麦生长、有利于小麦生长的条件,从根本上削弱野麦竞争力。

1. 深耕翻土压草:每2-3年进行1次深耕作业(耕深25-30cm),将土壤表层(0-10cm)的野麦种子翻耕至深层(20cm以下),使其无法萌发;深耕后配合耙地,打破土壤板结,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增强小麦幼苗竞争力。

2. 轮作倒茬控草:推行“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模式,在玉米或大豆生长季,选用对禾本科杂草高效的除草剂(如烟嘧磺隆、精喹禾灵),彻底防除田间残留的野麦,减少土壤种子库存量;豆科作物还可改善土壤肥力,提升后茬小麦抗逆性。

3. 合理密植抑草: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种密度,中等肥力田块小麦播种量控制在12-15kg/亩,高肥力田块10-12kg/亩,通过合理密植形成小麦群体优势,遮蔽光照,抑制野麦萌发和生长;同时培育壮苗,提高小麦对水肥的竞争力。

4. 科学水肥管理: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避免小麦徒长,增强抗草能力;灌溉时采用滴灌或喷灌,避免大水漫灌,减少野麦种子随水流扩散;返青期追肥时,优先施用小麦专用肥,促进小麦生长,压制野麦发育。

(三)化学防治:精准高效施药,提升防除效果

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野麦危害的核心手段,需严格把握“选对药剂、适期施药、科学用量”三大关键,避免药害和抗药性产生。

1. 药剂选择原则:根据野麦种类选择针对性药剂,节节麦防治优先选用甲基二磺隆·炔草酯复配剂,雀麦防治选用氟唑磺隆或啶磺草胺,野燕麦防治选用精恶唑禾草灵或烯草酮;禁止使用单一药剂连续防治超过2年,推行“不同作用机理药剂轮用”(如甲基二磺隆与啶磺草胺交替使用),延缓抗药性发展。

2. 精准施药时期:最佳施药期为小麦3-5叶期、野麦2-4叶期(11月上中旬),此时野麦幼苗抗药性弱,小麦对药剂耐受性强,防效可达90%以上;若错过最佳时期,可在次年2月下旬-3月上旬小麦返青期补施,但需注意:小麦拔节后禁止使用甲基二磺隆,以免引发药害(小麦心叶发黄、抽穗困难)。

3. 科学施药方法:施药前关注天气预报,选择晴好无风(风速<3m/s)天气,气温稳定在8℃以上时施药;采用扇形喷头均匀喷雾,每亩用水量30-40kg,确保药液均匀覆盖野麦叶片;避免在早晨有露水或傍晚低温时施药,防止药液流失或结晶,影响药效;施药后若4小时内遇雨,需补施半量药剂。

4. 药害预防与补救:甲基二磺隆对小麦敏感性较强,施药时需严格控制用量(每亩纯药用量不超过3g),避免重喷、漏喷;可在药剂中添加0.5%的芸苔素内酯或氨基酸叶面肥,增强小麦抗药能力;若发生轻微药害(小麦叶片发黄),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200g/亩)+尿素(100g/亩)混合液,促进小麦恢复生长。

(四)人工辅助:靶向清除残留,降低繁殖风险

对于化学防治后残留的大龄野麦或零星发生田块,人工辅助防治是必要补充,可有效减少种子回归土壤。

1. 苗期人工拔除:在小麦越冬前(12月上旬),结合田间管理,人工拔除野麦幼苗,此时野麦植株矮小,易识别,拔除后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焚烧,避免种子脱落;重点关注田埂、地头、路边等边缘区域,这些区域是野麦扩散的“中转站”。

2. 抽穗期集中清除:在野麦抽穗后、小麦扬花前(4月中下旬),野麦穗部特征明显(节节麦长芒穗、雀麦开展圆锥穗、野燕麦塔形穗),此时人工割除野麦穗部,带出田外销毁,可有效阻止种子成熟落地,减少下一年度危害基数;操作时避免损伤小麦植株,确保小麦正常灌浆。

四、防治技术集成与推广建议

(一)技术集成模式

针对黄淮麦区不同生产条件,构建差异化防治模式:

1. 规模化种植基地模式:采用“源头阻断(种子精选+农机消毒)+农业防控(深耕轮作+密植水肥)+化学防治(甲基二磺隆·炔草酯11月上旬施药)+无人机飞防”,实现高效精准防控,防效达95%以上,亩减药20%,增产15%以上。

2. 散户小面积种植模式:采用“种子风选+人工拔除(越冬前)+返青期氟唑磺隆补施”,降低防治成本,适合劳动力充足的农户,防效达85%以上,满足基本生产需求。

3. 抗药性发生田块模式:采用“轮作大豆(夏季烟嘧磺隆防除)+深耕翻土+甲基二磺隆与啶磺草胺交替施药”,逐步降低土壤种子库抗药性种群比例,2-3年后可恢复常规防治效果。

(二)推广应用建议

1. 强化技术培训:依托农业农村部门、农技推广机构,通过田间观摩、技术讲座、短视频培训等形式,向农户普及野麦识别、药剂选择、施药时期等关键技术,提高农户科学防控意识。

2. 完善社会化服务:扶持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配备无人机、精准施药设备,提供“种子精选-药剂供应-田间施药-效果评估”一体化服务,解决散户防治技术不到位问题。

3.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黄淮麦区野麦发生动态监测网络,定期开展田间调查,发布发生趋势预报;开展野麦抗药性监测,及时更新推荐药剂名单,避免无效防治。

4. 政策引导支持:对采用轮作倒茬、深耕翻土等防控措施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农机作业补贴;对使用低毒低残留除草剂的农户,提供药剂采购补贴,降低防控成本,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

五、结语

黄淮麦区野麦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突破“重化学防治、轻源头防控”的传统思维,从种子、土壤、耕作、药剂等多环节入手,构建综合防治体系。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未来可通过无人机遥感监测野麦发生动态、智能化变量施药等技术,进一步提升防控效率;同时加强野麦抗药性机理研究,研发新型高效除草剂,为黄淮麦区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只有将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将政府引导与农户参与相结合,才能实现野麦的长效管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