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冬前苗情直接决定了越冬安全性及来年产量形成基础。近年来,部分地区小麦播种后常出现黄叶、烂根等异常现象,导致幼苗生长受阻、抗逆性下降,严重时引发缺苗断垄,对小麦生产构成显著威胁。本文系统剖析小麦冬前黄叶烂根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综合解决策略,为保障小麦苗全、苗
小麦冬前苗情直接决定了越冬安全性及来年产量形成基础。近年来,部分地区小麦播种后常出现黄叶、烂根等异常现象,导致幼苗生长受阻、抗逆性下降,严重时引发缺苗断垄,对小麦生产构成显著威胁。本文系统剖析小麦冬前黄叶烂根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综合解决策略,为保障小麦苗全、苗匀、苗壮提供技术支撑。
一、小麦冬前黄叶烂根的成因剖析
小麦冬前黄叶烂根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土壤环境、栽培管理、病虫害侵染及气候条件等多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需结合田间症状精准判断诱因。
(一)土壤环境恶化:根系生长的“先天制约”
土壤是小麦根系生长的基础,理化性状异常是引发烂根黄叶的首要诱因。一是土壤板结与透气性差,长期旋耕导致犁底层上移(深度多在15-20cm),土壤容重超过1.4g/cm³,根系呼吸受阻,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乳酸等有害物质积累,造成根系细胞坏死,表现为根系短、须根少、根尖发黑腐烂,地上部因养分吸收不足出现叶片发黄、生长迟缓。二是土壤酸化或盐碱化,华北部分地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生理酸性肥料),土壤pH值低于5.5,抑制根系对磷、钙、镁等元素的吸收,引发生理性缺素黄叶;西北盐碱区土壤pH值高于8.5,钠离子浓度过高导致根系吸水困难,叶片边缘焦枯发黄,根系呈褐色腐烂。三是土壤墒情失衡,播后持续干旱使土壤含水量低于15%,根系无法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叶片因蒸腾失水出现“干尖黄叶”;反之,低洼地块或播后连阴雨导致田间积水,根系长期浸泡缺氧,引发“沤根”,表现为根系腐烂、叶片黄化下垂,严重时整株枯萎。
(二)栽培管理不当:苗情培育的“人为隐患”
栽培措施的不合理是导致小麦冬前黄叶烂根的关键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播种质量不佳,播种过深(超过5cm)导致幼苗出土时消耗过多养分,形成“弱苗”,根系发育不良,易受环境胁迫出现黄叶;播种过密(基本苗超过35万/亩)使植株间竞争光照、养分,下部叶片因光照不足黄化,同时通风透光差导致田间湿度升高,为病害发生创造条件。二是施肥失衡与连作障碍,长期偏施氮肥(如亩施尿素超过25kg),导致植株徒长,叶片柔嫩,抗逆性下降,同时抑制根系对钾、锌等元素的吸收,引发“氮多缺素型黄叶”;部分地块因连作年限长(超过5年),土壤中病原菌(如根腐病菌)和线虫积累,且土壤酶活性下降,养分转化效率降低,根系受病原菌侵染和养分匮乏双重影响,出现烂根黄叶。三是秸秆还田技术不规范,秸秆粉碎不彻底(长度超过10cm)、还田后未深耕(耕深不足20cm),秸秆在土壤表层腐熟过程中与幼苗争夺氮素,导致“微生物夺氮”现象,幼苗因缺氮出现黄苗;同时,未腐熟秸秆携带的病原菌(如纹枯病菌)易侵染根系,引发烂根。四是播期不当,播期过早(黄淮麦区9月下旬前播种)导致小麦冬前生长过旺,植株抗寒能力下降,且根系因生长周期过长易老化,遇低温霜冻后叶片发黄、根系受损;播期过晚(11月上旬后播种)则幼苗弱小,根系未充分发育,抗逆性差,易受低温、病害影响出现黄叶。
(三)病虫害侵染:根系与叶片的“生物威胁”
冬前低温高湿环境为病虫害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病虫害直接侵染是引发小麦黄叶烂根的重要生物因素。一是根部病害,以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为主:根腐病由禾谷镰孢菌引起,病菌从根尖侵入,导致根系变褐腐烂,地上部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为全叶发黄;纹枯病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在茎基部形成褐色病斑,向上扩展至叶片,向下危害根系,造成根系腐烂、叶片黄枯;全蚀病为土传病害,病菌侵染根系后导致根系变黑、腐烂,地上部叶片从下向上黄化,严重时植株枯死。二是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蛴螬、蝼蛄、金针虫:蛴螬啃食根系皮层,造成根系残缺不全,叶片因养分供应中断而发黄;蝼蛄在土壤表层活动,形成隧道,导致根系与土壤分离,出现“吊根”现象,幼苗因缺水缺肥发黄枯萎;金针虫蛀食根系,造成根系孔洞,易引发病原菌二次侵染,加剧烂根程度。三是叶面病害与虫害,叶锈病、蚜虫等虽主要危害叶片,但也会间接导致黄叶:叶锈病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锈状孢子堆,破坏叶片光合组织,叶片失绿发黄;蚜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发黄,同时分泌蜜露引发煤污病,进一步影响光合作用。
(四)气候条件异常:环境胁迫的“外在诱因”
冬前极端气候条件对小麦幼苗形成胁迫,诱发黄叶烂根。一是低温霜冻,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若出现低于0℃的霜冻,幼苗叶片细胞结冰受损,表现为叶片边缘发白、干枯,严重时全叶发黄;同时低温抑制根系吸收功能,导致养分供应不足,加剧黄叶现象。二是持续阴雨或干旱,播后连阴雨(连续7天以上)使田间湿度超过85%,土壤透气性差,根系缺氧腐烂,且为病害传播提供媒介;而持续干旱(15天以上无有效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根系吸水困难,叶片蒸腾失水大于吸水,出现“萎蔫型黄叶”,严重时叶片干枯。三是强降温与大风,冬季来临前的强降温(24小时内温差超过10℃)使幼苗无法及时适应,叶片叶绿素分解,出现黄化;大风天气则加速叶片水分流失,导致叶片干尖、发黄,同时土壤表层失水干裂,根系受损。
二、小麦冬前黄叶烂根的综合解决策略
针对小麦冬前黄叶烂根的成因,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土壤改良、栽培优化、病虫害防控、应急管理四个维度构建解决方案,实现“控害、保苗、壮根”的目标。
(一)土壤改良:夯实根系生长基础
土壤改良是从根本上解决黄叶烂根的关键,需结合地块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一是破除板结,提升透气性,对犁底层深厚的地块,采用“旋耕+深耕”结合的耕作方式,每2-3年深耕一次(耕深25-30cm),打破犁底层;播后若遇雨导致土壤板结,及时进行浅中耕(深度3-5cm),疏松表土,促进根系呼吸。二是调节土壤酸碱度,酸性土壤(pH
(二)栽培优化:提升幼苗抗逆能力
通过规范栽培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逆性,减少黄叶烂根发生。一是精准播种,培育壮苗,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确定适宜播期(黄淮麦区10月上旬至中旬,华北麦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控制播种深度(3-4cm),采用精量播种机,确保播深一致;合理密植,根据品种分蘖能力确定基本苗(分蘖强的品种25-30万/亩,分蘖弱的品种30-35万/亩),避免过密或过稀。二是科学施肥,平衡养分,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50kg、氯化钾15-20kg、尿素10-15kg作为基肥;播后若因秸秆还田出现“缺氮黄苗”,亩追施尿素5-8kg,或叶面喷施1%尿素溶液2-3次;针对缺素黄叶,缺磷地块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缺锌地块喷施0.2%硫酸锌溶液,每隔7天一次,连续2-3次。三是规范秸秆还田,减少隐患,秸秆粉碎长度控制在5cm以内,还田后深耕20cm以上,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若秸秆用量大(亩还田量超过500kg),亩增施尿素5-8kg,补充微生物分解秸秆所需氮素,避免“夺氮”现象;还田后播前进行土壤消毒,亩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5kg,预防秸秆携带病原菌。四是合理轮作,减轻连作障碍,与玉米、大豆、棉花等非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减少土壤中病原菌和线虫积累;连作地块播前亩施微生物菌剂(含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2-3kg,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病原菌繁殖。
(三)病虫害防控:阻断生物危害路径
病虫害防控需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应急、生物防治为辅助”的策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一是根部病害防治,播前进行种子处理,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用30%苯醚甲环唑·丙二醇醚悬浮种衣剂按0.3%拌种,预防根腐病、纹枯病;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ml兑水50kg,对准茎基部喷淋,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全蚀病发生地块,亩用12.5%硅噻菌胺悬浮剂200ml兑水50kg,在小麦3-5叶期灌根,控制病害扩展。二是地下害虫防治,播前土壤处理,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3-4kg与细土30kg混合,均匀撒施后耕翻入土;种子处理可用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或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按0.2%拌种,兼治蚜虫;田间发现地下害虫危害时,亩用40%毒死蜱乳油500ml兑水800kg灌根,或用炒香的麦麸与40%辛硫磷乳油按100:1的比例混合制成毒饵,傍晚撒于田间垄间,诱杀蛴螬、蝼蛄。三是叶面病虫害防治,叶锈病发生初期,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kg喷雾;蚜虫发生时,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兑水50kg喷雾,兼治其他刺吸式害虫;叶面病害与虫害混发时,可将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喷施,提高防治效率。
(四)应急管理:缓解极端气候影响
针对冬前极端气候引发的黄叶烂根,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失。一是低温霜冻补救,霜冻发生前,亩用20%丙二醇溶液50ml兑水50kg喷雾,增强叶片抗冻性;霜冻后及时喷施0.3%磷酸二氢钾+1%尿素混合溶液,补充养分,促进叶片恢复;若幼苗受冻严重,亩追施尿素8-10kg,促进分蘖生长,弥补群体不足。二是干旱与积水补救,持续干旱时,及时进行灌溉(以喷灌或滴灌为宜,避免大水漫灌),亩灌水量30-40m³,灌溉后浅中耕,减少水分蒸发;田间积水时,迅速疏通排水沟,排除积水,待土壤墒情适宜后,亩施5kg尿素+2kg氯化钾,促进根系恢复生长。三是大风与强降温补救,大风过后及时检查幼苗情况,对倒伏幼苗轻轻扶起,避免根系断裂;强降温后喷施5%丙二醇+0.2%硼砂混合溶液,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叶片叶绿素合成,缓解黄化现象。
三、结语
小麦冬前黄叶烂根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治需立足“源头预防、综合施策”,通过土壤改良夯实基础、栽培优化培育壮苗、病虫害防控阻断危害、应急管理缓解胁迫,构建全链条解决方案。生产实践中,需结合田间实际精准判断诱因,避免“盲目用药、单一防治”,同时加强冬前苗情监测,及时掌握幼苗生长动态,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来年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进一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实现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淇泉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