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与荷兰豆种植技术差异及关键栽培要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8 06:28 1

摘要:豌豆与荷兰豆同属豆科豌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二者在植物学分类上为近缘变种,核心差异源于品种选育方向——豌豆以收获籽粒为主要目标,荷兰豆则以采收嫩荚或嫩梢为核心,这种目标差异直接决定了二者在种植技术体系中的显著区别。以下从品种选择、环境适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及

豌豆与荷兰豆同属豆科豌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二者在植物学分类上为近缘变种,核心差异源于品种选育方向——豌豆以收获籽粒为主要目标,荷兰豆则以采收嫩荚或嫩梢为核心,这种目标差异直接决定了二者在种植技术体系中的显著区别。以下从品种选择、环境适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及采收调控五大维度,系统剖析二者的种植技术差异,为规模化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一、品种选择:目标导向下的品种适配差异

品种选择是二者种植技术的起点,需严格围绕“籽粒产出”与“嫩荚/嫩梢产出”的核心目标区分,直接影响后续产量与品质。

(一)豌豆品种选择原则

豌豆品种选育以籽粒饱满度、千粒重、抗倒伏性为核心指标,兼顾籽粒商品性(如粒形、色泽)与抗病性。根据用途可分为粮用型、菜用型(鲜食籽粒),常见品种特性如下:

- 粮用型品种:如“中豌4号”“晋豌8号”,植株矮生(株高40-60cm),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短(65-75天),籽粒圆球形、百粒重20-25g,适合机械化收割;

- 菜用鲜食型品种:如“甜脆豌豆”“京豌7号”,植株半蔓生(株高80-100cm),籽粒含糖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6%-8%),口感清甜,需选择籽粒膨大速度快、荚壳薄的品种,避免籽粒纤维化。

(二)荷兰豆品种选择原则

荷兰豆以嫩荚商品性、嫩梢萌发能力为首要指标,重点关注荚长、荚宽、纤维含量及嫩梢鲜嫩度。根据采收部位可分为嫩荚专用型、嫩梢专用型、荚梢兼用型,典型品种特性如下:

- 嫩荚专用型:如“大荚荷兰豆”“台中11号”,荚长12-15cm、荚宽2-3cm,荚壁薄、纤维少,无革质膜,单荚重15-20g,植株蔓生(株高1.5-2m),需搭架栽培,嫩荚耐储运性强;

- 嫩梢专用型:如“豌豆尖1号”“川豌苗3号”,植株分枝能力极强(单株分枝8-12个),嫩梢生长速度快(收割后5-7天可再次萌发),叶片肥厚、无绒毛,口感柔嫩,适合多次采收;

- 荚梢兼用型:如“荷兰豆604”,兼顾嫩荚产量(667㎡产量1500-2000kg)与嫩梢采收(单次采收量200-300kg/667㎡),植株半蔓生,适应性广,适合中小规模农户栽培。

二、环境条件适配:温光水肥需求的核心差异

豌豆与荷兰豆虽均喜冷凉气候,但因收获目标不同,对温光水肥的临界需求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影响栽培季节选择与田间环境调控。

(一)温度适配差异

二者均为耐寒不耐热作物,但荷兰豆因需持续供给嫩荚/嫩梢营养,对温度的“稳定性”要求更高,豌豆则更耐受短期低温胁迫。

- 豌豆:发芽适温10-15℃,幼苗可耐受-4至-2℃短期低温,开花结荚适温15-20℃,超过25℃易导致花荚脱落;籽粒发育阶段需昼夜温差5-8℃,促进淀粉积累,因此北方多春播(3-4月)、南方多秋播(9-10月),生育期避开夏季高温。

- 荷兰豆:发芽适温8-12℃,幼苗耐受低温能力弱(仅耐-2至0℃),开花结荚适温12-18℃,超过22℃嫩荚易纤维化、品质下降;嫩梢采收期需保持15-18℃,温度过低会导致嫩梢生长缓慢(10℃以下日均生长量不足0.5cm),因此多选择春秋两季栽培,南方冬季可露地种植,北方冬季需设施栽培(棚内温度控制在10-20℃)。

(二)光照需求差异

二者均为长日照作物,但荷兰豆因需多次采收,对光照时长的“连续性”要求更高,豌豆则可在短日照条件下完成籽粒发育。

- 豌豆:长日照可促进开花,但部分品种(如“中豌6号”)对日照不敏感,短日照(8-10小时)下仍可正常结荚;籽粒成熟阶段需充足光照(日均光照6-8小时),促进光合作用产物向籽粒转移,光照不足会导致籽粒瘪粒率升高(超过15%)。

- 荷兰豆:严格要求长日照(12-14小时),短日照会导致分枝减少、嫩梢萌发慢,嫩荚产量下降30%以上;嫩梢采收期需持续光照,若遇连阴雨天气,需补光(光照强度2000-3000lux),否则嫩梢易徒长、颜色发黄,商品性降低。

(三)水肥管理差异

水肥管理的核心差异在于“供给节奏”:豌豆需“前控后促”(前期控肥防徒长,后期促籽粒发育),荷兰豆需“持续均衡供给”(满足嫩荚/嫩梢多次采收需求)。

- 施肥策略:

1. 豌豆: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腐熟农家肥2000-3000kg/667㎡),搭配过磷酸钙20-30kg/667㎡、氯化钾10-15kg/667㎡;苗期不追肥,花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5-15-15)15-20kg/667㎡,促进花荚发育;籽粒膨大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0.3%溶液)2-3次,间隔7天,提升籽粒饱满度。

2. 荷兰豆:基肥需增加氮肥比例(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667㎡+尿素10-15kg/667㎡),促进茎叶生长;嫩梢采收后,每次追施尿素5-8kg/667㎡+硫酸钾5kg/667㎡,间隔10-12天;嫩荚形成期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20-20)20-25kg/667㎡,避免嫩荚因缺磷导致荚形弯曲。

- 水分管理:

1. 豌豆:苗期需水量少(土壤含水量60%-65%),湿度过高易烂根;开花结荚期需水量骤增(土壤含水量70%-75%),需灌透水1-2次,但籽粒成熟前需控水(土壤含水量降至60%),防止籽粒发芽。

2. 荷兰豆:全生育期需保持土壤湿润(含水量70%-80%),嫩梢采收期需频繁小水浇灌(每5-7天浇1次),避免干旱导致嫩梢纤维化;嫩荚发育期需避免积水,雨后及时排水,防止荚果腐烂。

三、栽培管理:种植密度与田间调控的关键区别

栽培管理的差异集中在种植密度、支架搭建、整枝修剪三个维度,本质是“群体结构”的适配——豌豆需保障通风透光以促进籽粒发育,荷兰豆需优化群体冠层以提升嫩荚/嫩梢产量。

(一)种植密度差异

种植密度直接影响群体光合作用效率,需根据品种株型(矮生/蔓生)与收获目标调整。

- 豌豆:矮生品种(株高<60cm)采用条播,行距30-40cm,株距10-12cm,667㎡播种量15-20kg;半蔓生品种(株高80-100cm)行距40-50cm,株距12-15cm,667㎡播种量12-15kg;核心原则是“稀植防郁闭”,避免田间通风不良导致花荚脱落,籽粒瘪粒率控制在5%以下。

- 荷兰豆:嫩荚专用型蔓生品种采用穴播,行距60-80cm,穴距20-25cm,每穴播2-3粒,667㎡播种量8-10kg;嫩梢专用型品种采用撒播或条播,行距20-30cm,株距5-8cm,667㎡播种量15-20kg;核心原则是“密植促分枝”,嫩梢专用型需保障单位面积内植株数量,提升单次采收量,同时避免过密导致嫩梢徒长。

(二)支架搭建差异

支架搭建与否及形式,取决于品种株型与收获目标,豌豆以“防倒伏”为核心,荷兰豆以“引导蔓生、提升嫩荚品质”为目标。

- 豌豆:矮生品种无需搭架,半蔓生品种可简化搭架(用竹竿或尼龙绳拉网,高度80-100cm),仅需将茎蔓轻轻固定,防止倒伏即可;支架无需过高,避免养分向茎秆输送过多,影响籽粒发育。

- 荷兰豆:嫩荚专用型蔓生品种必须搭架,采用“人字架”或“网格架”,高度1.5-2m,用尼龙绳牵引茎蔓向上生长,确保每根蔓都有支撑;支架需牢固,避免风吹倒架导致嫩荚损伤;嫩梢专用型品种无需搭架,保持植株匍匐生长,促进分枝萌发,便于嫩梢采收。

(三)整枝修剪差异

整枝修剪的核心是“养分分配”:豌豆需“控旺促果”,荷兰豆需“促分枝、保嫩梢/嫩荚”。

- 豌豆:苗期若出现徒长(株高>30cm、节间过长),喷施多效唑(0.1%溶液)1次控旺;开花后期摘除下部老叶(黄叶、病叶),改善通风透光;若植株分枝过多(超过5个),疏除弱枝,保留3-4个健壮分枝,集中养分供给籽粒。

- 荷兰豆:嫩梢专用型品种,当株高15-20cm时,摘除顶芽(留3-4片叶),促进侧枝萌发,后续每次嫩梢采收后,保留基部2-3个节,促进再次萌发;嫩荚专用型品种,当主蔓长至1.5m时摘心,控制株高,促进侧蔓结荚,疏除下部无荚侧枝,避免养分浪费;荚梢兼用型品种,前期采收嫩梢2-3次后,停止摘心,引导植株结荚。

四、病虫害防控:防控重点与药剂选择差异

二者病虫害种类相近,但因收获目标不同,防控重点与药剂选择存在显著差异——豌豆需避免籽粒污染,荷兰豆需避免嫩荚/嫩梢农药残留。

(一)病害防控差异

核心病害均为白粉病、根腐病、锈病,但防控时机与药剂选择不同。

- 豌豆:

- 白粉病:重点防控期为开花结荚期,发病初期喷施醚菌酯(25%悬浮剂1500倍液),间隔10天,连喷2次;避免使用乳油类药剂,防止籽粒污染。

- 根腐病:播种前用咯菌腈(2.5%悬浮种衣剂)拌种,发病后用恶霉灵(30%水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300ml,防止根系腐烂影响籽粒发育。

- 荷兰豆:

- 白粉病:重点防控期为嫩梢萌发期与嫩荚形成期,发病初期喷施戊唑醇(43%悬浮剂30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次;选择低毒、低残留药剂,喷施后需间隔5天以上方可采收。

- 根腐病:除拌种外,定植后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CFU/g可湿性粉剂)灌根,兼具防病与促根作用,避免化学药剂残留影响嫩梢口感。

(二)虫害防控差异

主要虫害为蚜虫、豆荚螟、潜叶蝇,豌豆需重点防控豆荚螟(危害籽粒),荷兰豆需重点防控蚜虫与潜叶蝇(危害嫩梢/嫩荚)。

- 豌豆:

- 豆荚螟:在开花初期(谢花率10%)喷施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3000倍液),间隔10天,连喷2次,重点喷施花部与嫩荚,防止幼虫蛀入籽粒。

- 蚜虫:用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避免蚜虫传播病毒病,影响籽粒产量。

- 荷兰豆:

- 蚜虫与潜叶蝇:采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治”为主,悬挂黄板(20-30块/667㎡)诱杀蚜虫与潜叶蝇成虫;发病初期喷施阿维菌素(1.8%乳油3000倍液),间隔5天,连喷2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确保嫩梢/嫩荚农药残留达标。

- 豆荚螟:嫩荚形成初期喷施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微乳剂2000倍液),重点喷施嫩荚,避免幼虫蛀孔影响商品性。

五、采收调控:采收时机与方式的核心差异

采收是种植技术的终点,直接决定产品价值,二者因收获目标不同,采收时机、方式与后续处理差异极大。

(一)豌豆采收要点

豌豆以籽粒成熟度为核心指标,需在籽粒饱满、含水量适宜时采收,避免过熟导致籽粒脱落。

- 采收时机:粮用豌豆在植株下部叶片发黄、籽粒变硬(含水量18%-20%)时采收;鲜食豌豆在籽粒膨大、荚壳未纤维化(开花后15-20天)时采收,此时籽粒含糖量最高(8%-10%),口感最佳。

- 采收方式:粮用豌豆采用机械收割(联合收割机),收割后及时脱粒、晾晒,含水量降至13%以下入库储存;鲜食豌豆人工采摘,轻摘轻放,避免荚壳破损,采收后立即预冷(温度0-2℃),延长保鲜期。

(二)荷兰豆采收要点

荷兰豆以嫩荚/嫩梢的“鲜嫩度”为核心指标,需多次采收,避免过老导致品质下降。

- 采收时机:

1. 嫩梢:当嫩梢长15-20cm、具有4-6片叶时采收,第一次采收在播种后30-40天,后续每7-10天采收1次,共采收4-6次,避免采收过晚导致嫩梢纤维化。

2. 嫩荚:在嫩荚充分长大、荚壁未硬化(开花后7-10天)时采收,此时荚长12-15cm、单荚重15-20g,纤维含量<2%;若采收过晚,荚壁出现革质膜,口感变差。

- 采收方式:均采用人工采收,嫩梢采收时用剪刀剪断基部2-3节,保留芽点促进萌发;嫩荚采收时捏住荚柄轻轻掰下,避免损伤植株;采收后立即装入保鲜袋,放入冷藏车(温度5-8℃)运输,24小时内送达市场,确保商品性。

结语

豌豆与荷兰豆的种植技术差异,本质是“收获目标驱动的技术适配”——豌豆围绕“籽粒产量与品质”构建“控旺、促果、保籽粒”的技术体系,荷兰豆围绕“嫩荚/嫩梢多次采收”构建“促分枝、保鲜嫩、控残留”的技术体系。在实际栽培中,需根据品种特性、区域环境与市场需求,精准把控品种选择、环境调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及采收时机,才能实现二者的优质高产。未来,随着设施农业与品种改良的推进,二者的种植技术将进一步细化,为特色蔬菜与粮食作物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技术支撑。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